很长时间没有提笔写一些想法了,今天逼一逼自己,毕竟有“输出”才算有质量的“输入”。
最近读完的一本书,是《今日简史》。
记得第一次读《人类简史》,接触到了里面很多“颠覆三观”的观点,比如应该算是很经典的观点——“共同想象”。
之后到《未来简史》,又到今天的《今日简史》,其实相对于第一本《人类简史》,都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
忘记是谁评论过的了——《今日简史》算是经典;《未来简史》算是畅销书;而《今日简史》,算是“市场上众多此类作品中的一本”。在下深以为然。
作者自己对这三本书的总结是——
《人类简史》概述了人类的过去。审视一种几乎微不足道的猿类,怎样成了地球的统治者。
《未来简史》讨论了生命的远期愿景。思考人类最后可能会如何成为神,智能和意识最终又会走向怎样的命运。
《今日简史》着眼于此时此地。重点在于当下时事,以及人类社会近期的未来。
《今日简史》原名《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其实和“简史”并无关系。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一位历史学家,本书的价值在于“提出问题”,所以不能要求《今日简史》具有和《人类简史》同样高的水准。
既然本书的价值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那在这里每个问题都讨论一遍,似乎价值不大。
所以今天只谈一下《今日简史》第一部分的内容——科技颠覆。
要理解这本书,那首先要试着理解作者在《人类简史》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上文所提到的——“共同想象”。
对于“共同想象”,在《人类简史》中,作者举过一个让人记忆犹新的例子:智人在进化中,为何能战胜比他们更强大的尼安德特人。
当初的尼安德特人,整个族群要比智人更加强大,而智人之所以能够胜出,用作者的话说,是因为我们的老祖先能够用“共同想象”来驱动大规模协作。
举个例子,在需要去森林里打猎的时候,尼安德特人非常“老实”,就会向同伴说,“有没有人和我一起到森林里抓兔子?”结果响应者寥寥,没办法大家都不喜欢劳动;而我们的老祖先智人就比较“狡猾”,他们会说,“有没有人和我一起到森林里找仙女?”一听是找仙女,那大家嗷嗷地就都去了。
人类思考用的是故事,而不是事实、数据或方程式等其他。而且故事越简单越好。
其实,通过阅读其他的书,我更愿意相信的说法是——智人之所以能胜出,是因为智人的“语言能力”要强很多,所以有优势驱动大规模协作。
作者花了不少篇幅讲述“自由主义”的历史和自我升级。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自由主义”故事胜利并流行开来,深入人心。到今天为止,大多数人都从心底认为,人人生而自由、人人生而平等。
但近年来,“自由主义”的故事似乎正遭遇着危机。
作者首先列举了当下的例子,比如反移民、反贸易协议、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等,说明“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人民对自由主义这套故事越来越感到理想幻灭。”
当人们只有“自由主义故事”这一个选择,并且自由主义面临诸多挑战的时候,人们陷入了迷茫。人们已经对旧的“自由主义”的故事逐渐失去信心,但也还没能接受什么新的故事。
之后作者列举了未来可能的例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所带来的技术革新。
作者举例:如果有只蚊子在耳边叫,我们有办法杀死它;但如果有个想法回荡在脑海,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怎样才能“杀掉”这个想法。而技术的革新,可以选择杀死思想。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科幻?
如果技术革新到这个程度,将进一步冲击和动摇自由主义,包括经济、社会、人类等各个方面。比如政治体系、货币体系、人类的身体和思想等。
举例,技术革新对政治体系的冲击。关于自由主义下的政治,或说是民主政治,林肯曾有过一段论述——
“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无法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
然而,政府控制媒体之后,阻碍了公民看清真相,也就打破了林肯的逻辑。随着科技颠覆的发展,人类可能有方法做到“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届时,“只要制造出永无止境的危机,腐败的寡头政治就能享受永无止境的统治。”这就是技术革新对政治体系的影响。
一旦在未来实现独裁,那就是“极致”的独裁,且平民无法反抗,因为算法“不仅能明确掌握你的感受,甚至还能控制你的感受”。
此时,我脑海中浮现的一部作品是——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里面描写了一个没有真相、没有自由、没有平等,但无比高效的世界。
一旦技术能操纵“自由意志”,自由主义便会瓦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都将沦为真正的闹剧。
技术革新除了对政治体系产生冲击,对经济体系的冲击可能更容易被人们想到。
在没有政府的干预下,科技的发展,会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不会造成改善。原因是,廉价非技术劳动力,不再被需要。
人工智能在未来可能会夺走大多数人的工作。甚至说,人工智能可以成为艺术家,会创作音乐作品、创作美术作品。
作者说,以后岗位最多的工作,可能是人工智能的维护和运用工作。
而人类作为消费者,也将变得无足轻重。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可能建立起大数据算法的权威,同时完全推翻关于个人自由的信念。因为你的人工智能算法会更加了解你的需求,会决定你的消费选择。
从这个角度讲,人类对于商家来讲是没有价值的。算法选择和购买之后,供给人类。人类就像花朵一样,被算法养在温室里,供给营养液。听起来有点似曾相识,像不像《黑客帝国》中的世界。
对所有人来说,对于意义、对于社群的追求,将有可能变得比对工作的追求更为重要。
这里不禁有点不寒而栗——难道让“全民”满意的方法,只能创造一项能满足他们的东西,来创造意义?比如游戏?大家一起玩王者荣耀?或者就像《头号玩家》里面的世界一样?
人们“感受”到了自由,就是真的自由吗?那到底什么是感受?
“感受”只是一种生化机制,用来快速运算生存和繁殖的概率。感受体现了进化上的理性。
通俗一点来说,感受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繁衍而衍生出的算法,但经过无数年进化,人们可能理解不了这套算法,但却是知道这套算法是正确的。
而依赖大数据的“算法”,也是为了让人类更好的生活而设计出来的,之后经过无数年进化,人们可能也不再理解这套算法了,但也会知道这是正确的。
所以,人类听命于算法,就像听命于“感受”。人类被“算法”奴役,就像人类被“感受”奴役。
如果觉得未来遥不可期,那就看看当下吧。
随着文明的进展,人们争夺的对象由最开始的土地,变成机器等工具,最终将变成数据。
我们现在正在培育一批驯化的人类,产生的数据量惊人。这些“数据牛”绝对称不上是发挥了人类的最大潜能。
就算你还没想清楚怎么用某批数据来赚钱,最好也先有了再说,因为这可能就是控制和塑造未来生活的关键。
所以现在很多投资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看其能否沉淀数据。因为有了数据,就可能有价值。
如果算法因为大数据分析后,从而歧视你,比如在你进行银行贷款或者购买保险的时候,你根本就无法反驳或者知道原因。
算法歧视你,并非因为你是个女性或黑人,而是因为你就是你。
既然大数据、人工智能如此重要,在未来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谁该拥有数据?政府?企业?还是个人?
这就已经提出了问题。而上文中提到,本书的价值在于“提出问题”。
在这里必须要说一句:本书涉及技术问题的部分观点,还是偏“想象”的,但不影响本书的可读性。你不能要求一位历史学家去给出具体答案。
补充一个吴军老师关于人工智能“边界”的解释:人工智能只能解决图灵机能处理的、“有解”的数学问题。
所以与其担心人工智能本身,不如多关注一下人类社会的其他问题。比如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提出的这21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