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南宋的官员、将领、文学家、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他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是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合称为“济南二安”。
因其出生时,北方已经沦陷于金人之手,山东也被金人占去,而其祖父辛赞在宋朝南渡时因累于族人众多,无不随朝南下,于是就在金国某事,尽管如此,其祖父辛赞一直希望有机会与金人决一死战。而后经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于是在辛弃疾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名“坦夫”改为“弃疾”,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也能英勇杀敌,带领将将士打败外放的侵略。
他曾在青年时期参与耿京起义,生擒叛将张安国、为国除此一害。随后又向南宋献上其《美琴十论》及《九论》等排兵布阵的方式和方法,后来又亲自创制了飞虎军等,以稳定湖湘地区。但终因与政界观点不和,又遭排挤,于其六十八岁时,抱憾病逝。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从小励志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然则命运却多舛,终生壮志未能酬。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于后世。
辛弃疾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首先表现在他对被分裂的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上。他词里不但经常出现“西北有神州”、“西北是长安”等句子,还强烈表现他不能忍受南北分裂的局面。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为爱国词派的代表,而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很多作家引用、并从辛弃疾的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更名为报国 一生报国志 终身志未酬
同时,辛弃疾还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帅之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大规模跨海登陆作战的军事家,而这种登陆作战又是与其陆地的进攻相配合的。无论从军事战略水平、战役组织实施能力,还是治国安邦的行政才干,乃至个人的战术水平,都足以跻身于中国历史中一流人才的行列。
辛弃疾真可谓:为将,可冲锋陷阵,有万军之中勇擒张安国之壮举;为帅,可指挥若定,有一月平定茶商军之功绩。
辛弃疾的军事理论主要体现在《美芹十论》【又名《御戎十论》】,一篇军事政论文,该书共分十个篇章,分别为《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致勇》《防微》《久任》《详战》,详细构建了从精神到物质再到军队管理的治国策略,陈述任人用兵之道,最后一步步地向孝宗展现了南宋进攻金国的战略构想,系统地表现了辛弃疾高瞻远瞩的战略方针与远见卓识,体现了辛弃疾高超的军事战略水平与军事谋略。无一不是精辟之论,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这也是一部很好的军事论著,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后人将《美芹十论》作为忧国忧民、悲国家之颠覆的代名。
辛弃疾更名为报国 一生报国志 终身志未酬
后人对其评价:
白寿彝评价他说,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邓广铭评价说,允胸怀中燃烧着炎炎的烈火轰雷,表面上却必须装扮成一个淡泊冷静、不关心时事和世局的人。
结尾附一首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表达他一生壮志复中原,终其一身未能酬的可怜白发生的遗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辛弃疾
【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更名为报国 一生报国志 终身志未酬
【理解】
醉酒时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醒来军营中已响起了嘹亮的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粗犷的军乐来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
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为君王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为自己生前死后留下美名。可惜事业未成,自己已成了白发人!
辛弃疾的名作大多收录在《稼轩长短句》中,还有部分收录在《辛弃疾词传》中等,有时间可以读读,更能深刻地了解他 一生报国志 终身志未酬的遗憾。
同时欢迎大家共同点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