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2013莞城文学年度选刊》
故乡对每个人来说,既像原点,也像支点。我们在那里出生长大,哭泣欢笑,度过属于自己的童年甚至青春岁月。故乡的边边角角里,散落着我们踉跄的足迹,我们的记忆甚至血液里,也刻下故乡的点点滴滴。
这是我在一本杂志上偶然看到的一段话。它让我不由地想写写,那些关于故乡的记忆和感想。
我一直努力试图着,以一个异乡人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我生长的那片故土。可终究难以落笔。今日所写,也难以囊括我的全部思想。
掐指算来,我离开故乡已有十余年了。
如今,逢年过节,我多半会回故乡一趟。然而,我的故乡,她已悄然发生了变化,那个我生长玩耍哭泣打闹的地方,也在慢慢发生改变。
2003年秋,我开始了远离故乡的生活,到离家大约30公里的县城念高中。
那时,对于故乡的概念,其实并不深刻,只觉得,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在那,有一群从小玩到大的伙伴。
直到大学毕业后,踏入社会,故乡在我的记忆里才渐渐的清晰起来。我常常会想起故乡的一些人和事,我恍然知道,原来这就是所谓的“故土情结”。
朋友初识,总不免要介绍自己来自哪里。每次,我总略带自豪地说,我来自汕头,一个普通的乡村。那里,三面环山,一条国道从村口径直穿过。
但是,不得不承认,类似这样的乡村,在中国大地,比比皆是。可这个我生长的故乡,她几乎承载了我童年和少年的全部记忆,我对她深有感触。
然而,我的故乡,也跟中国的其他乡村一样,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洪流的影响。
传统潮汕民居的变迁,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传统潮汕民居,有着“皇宫起”的美誉,早已扬名于海内外,成了潮汕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那些富有特色的潮汕民居在逐渐地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笔直矗立的楼房。
今天,村里人建房子,早已摒弃了“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拖车”等传统的建筑风格,这其中的原因,我想,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村里人多半会觉得传统的建筑风格,太过于浪费。在土地越来越稀缺的今天,传统的潮汕民居渐渐地失宠。另一方面,潮汕传统工艺人才的不足应该也是其中的原因。因传统的潮汕民居对于传统工艺的要求非常之高,工艺人才不足,这无疑增加了民居的总体造价。这方面人才的缺失也是导致今天传统民居普遍失宠的原因之一。
或许,这是故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时代洪流奔腾向前的不二选择。
或许,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有的故乡都在远去,只剩下模糊的身影,和模糊的记忆。
后记:
我想,我应该继续深入地写下来,把我的想法写下来。我应该尽可能客观地呈现故乡的变迁和发展。以及,我的一些思考。
未来的故乡,又将走向何方。(森森写于2013年4月8日,东莞。)
相关阅读:
“潮州厝,皇宫起”
来源:潮州日报 时间:2010年12月28日
“潮州厝,皇宫起”,这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一句俗语。它用来形容潮汕民居的独特风格和建筑特色,意即谓潮汕民居是仿制京城皇宫宅院的体制而建造的,可与皇宫相媲美。这句俗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从建筑规模和建筑格局上看。潮汕人多地少,华侨众多,经济发达,人文鼎盛。潮人大多聚族而居,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这一观念,体现在村落建筑上,就是以宗族为中心的围寨格局,特别是富贵望族尤为重视此风,以建立规模宏伟的建筑群为荣,与京城皇宫宅院有相似之处。
其二,潮汕民居的建筑格局多种多样,潮人用“四点金”“下山虎”“四马拖车”等生动形象的名称来命名。“四点金”即是以前厅一天井一后厅为中轴线,前后厅东西两旁各一房,占据整座大房的四角。“四点金”如同北京的“四合院”,是明朝京都的建筑风格。“下山虎”的规模较小,其格局比“四点金”少了两个前房,其余都相同。“四马拖车”则是以“三厅二天井”式祠堂为“车”,祠堂两侧各并排两座“四点金”为“马”,故称。在潮汕,“四点金”多为富贵人家所建,并常配有祖祠,“下山虎”在乡村则较为普遍使用;而“四马拖车”则系大宗大户富贵显达之家所建。
其三,潮汕民居十分注重豪华、典雅装饰,这也与皇宫注重富丽堂皇的装饰有相似之处。潮汕民居重装饰历史悠久,清乾隆《潮州府志》就已提到过,书中所谓的“鸟革翟飞”“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就是对潮汕民居华美装饰的赞叹。潮汕民居装饰的重点是门楼、屋面和厅堂。屋内的檀木都漆成红色,椽子则漆成蓝色,称为“红楹蓝桷”。内部装饰建筑有木雕和石雕等,雕工精细、别致配以漆画和嵌瓷等,金碧辉煌,美仑美奂。飞檐画栋上则绘制花鸟虫鱼和飞禽飞兽、历史人物故事等,使整座建筑富有艺术气氛,如同进入艺术殿堂。
潮汕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潮州厝,皇宫起”之誉确不为过。
美术理论界泰斗王朝闻先生20世纪90年代考察潮汕时,对潮汕民居给予高度的赞美:“原以为徽州的民居最好,想不到潮汕的更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