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荆轲刺秦王》
年轻时有一段对史书的迷信时期。认为读史,能知古今,正衣冠,对写史人的出发点和写作动机并未做过深入考量。当阅卷达到可观数量,又经历了一些人世风雨后才懂得,历史的真面目并尽未如史所说。时间和空间的记录,也许不可质疑,但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衡量,很多质疑和思考,就像肥沃土地里长起来的草,一发不可收拾。
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就是如此,槽点很多,不吐真不快。
话说那荆轲被誉为燕国一等一的杀手。历经海选、各级官员层层推举,因缘际会得到了燕太子丹的赏识。这位太子,对荆轲有知遇之恩,又是将他推向绝境的幕后推手。荆轲刺秦这个图谋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动机是不错的,有理有节。但这个行动执行者的人选,却实在是有失专业水准。这个杀手真心不咋地,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场行动的失败。
一、人职不匹配
如果说让荆轲做个司空,司寇什么的文职类官员,帮着丹弄个法律条文,管个图书馆什么的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所谓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荆轲是什么出身?是读书人!司马迁说他“为人深沉好读书”,剑是耍过的,但充其量算个鲜明的个人爱好,与当时学校教授的科目有关。看见没?这个娃的兴奋点还是在读书上。当然看过一些兵法之类的书了,或者我们可以乐观一点想象,这小子可能还比划过那么几下。您甭管是纸上谈过兵还是和街上的小流氓小规模的斗殴打群架,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让一个书生气质的人担纲杀手这个岗位。那就是明摆着人职不匹配,送死是注定的。
二、杀人动机不够强烈
说到杀人动机,荆轲最多算个无动机犯罪。为啥呢?就是不为啥呀!他压根没有杀秦王的动机啊!若有,那也得是他老家那个压根儿瞧不上他,害他报国无门走投无路的卫元君才对啊。这娃当时来燕国也只是想找个能混饱肚子的工作干干,和杀人这件事半点也不沾边。别说杀秦王了!他又不想在朋友圈里各种秀,想杀了秦王好一举成名天下知。再者说,他和燕太子丹并不是利益共同体,没有利益上的瓜葛,也没有受到过来自秦王的迫害,纯属无怨无仇,和太子丹严重缺乏共同愿景和统一的核心价值观。
三、保密工作直接被忽略
但凡举大事者,为防走漏风声以保事成,保密工作为第一要务。知道的人越少越好。荆轲刺秦王这件事怕是要列为绝密等级。但实际上呢,燕国把这件事闹得那个声势浩大沸沸扬扬,生怕秦王那边不知道似的。你看他们在“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而泣。”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这个绝密行动之前在易水之上举行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告白演唱会,由男高音歌唱家担纲领唱,男中音歌唱家荆轲担任和声部分,由高渐离单纲打击乐部首席。并且在这场演唱会上诞生了一首催人泪下传唱度极高的神曲一首,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傻子都知道这愣娃要干嘛去,不过令人钦佩的是这种找死方式找得惊天地泣鬼神。还顺便侮辱了由秦国买通并遍布在各国的间谍们的智商,活活地打击了这帮人的存在感及职业自豪感。
四、刺杀方案漏洞百出,堪称史上最low。
首先作案工具携带方式过于任性。此案关键凶器为一把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毋庸置疑,刀是把好刀,用现在的话,质量过硬、削铁如泥,并系出名门。关于它的材质还有神奇传说,说它是天上陨石片和人间某种金属的合金。试问:荆轲团队带着这样一把杀伤力极强的匕首,是怎样混进咸阳城的?城门没有安检吗?秦王宫的门卫看来都是吃素的,属于佛系,要不然就是集体眼瞎。可是这没道理啊!秦国吞并六国靠的是强大的暴力武装;个人取得爵位靠的是积累军功。那士兵个顶个的骁勇善战,尤其是平民子弟巴不得依靠军功出人头地,这把匕首怎能逃得过帮人的火眼金睛?更何况,有人说秦国宫门由天上陨石打造,但凡私藏兵刃者,必逃不过宫门强大的磁力,分分钟被吸至宫门之上,更不要说还有人肉搜身的环节,搜你个精光没商量。这把小刀携带的方式,真是令人脑洞大开,不可思议的任性。
其次,图穷匕现的不合逻辑。行刺方案的制定者绝对是不长脑子的土鳖一个。秦国的宫廷礼仪被这蠢人弃之不顾的程度,实在是令人咋舌,这是明摆着让荆轲作死的节奏嘛!为什么这样说呢?秦国宫廷礼仪有规定,即使是秦国的大臣给秦王敬献礼物,都要跪到丹池的下面,候在台阶之下,由专事端茶倒水递送物品的太监将礼物亲自送上。内臣况且如此,不要说一个居心叵测的外国使节了。因此该方案的设计逻辑混乱,荆轲杀手的人设离彻底的崩塌更近了一步。
五、杀手和行刺对象遭遇史上最戏剧化尴尬 对于天下一等一的杀手而言,灵活机变的选择杀人方式是衡量一个杀手是否专业的重要指标。即使是手无寸铁仍然能够以指为剑,草木皆兵。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茶杯,一根充满情绪和力量的手指都能将目标人物在近距离置于死地。而这个叫荆轲的杀手和被刺的秦王却遭遇了史上最戏剧化的尴尬。还原现场是这样的:“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天啊,我们惊讶的看到这样一幕:首先,图穷匕现后,荆轲右手持匕首左手一把薅住秦王的衣袖,还没等荆轲近身,秦王自断衣袖。做杀手的逮不住诛杀的对象,被杀的对象断一断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两个疯男人在此时此刻完全忘记了社会赋予他们的角色,人的本能反应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被激发了出来。他二人忘情地在朝堂之上你追我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跑男的戏码。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秦国朝堂之上的一帮乌合之众,反应速度之慢令人瞠舌。如果说还有个明白人,那就得算御医夏无且了。他一边惊恐地边目睹着荆轲与秦王老鼠捉猫,一边还能反应过来用手中的中药袋子投向荆轲,好歹也算是出于职业的本能和职业习惯,证明秦朝堂之上有人。而其他的秦国议事大臣则是蠢得不要不要的。秦王好不容易想起还有一剑负身,可是情急之下拔了几拔竟然纹丝不动,这把顽皮的剑在这个要命的时刻完美地卡在剑鞘之内,这就成就了史上最尴尬的局面:秦王在大臣们的胡喊乱叫之下机智地负剑于背,以一种不可描述的招数将剑成功拔出并顺利废了荆轲的一条腿。这可把小伙伴们惊呆了,秦王以极其猥琐的姿势保住了老命,又瞬间控制住了混乱不堪的局面。到底谁是天下无敌的杀手?
再看那折了一条腿的荆轲,作为杀手的情商和职业技能实在令人心忧。这厮又开始执行刺杀方案的B计划,这使得看官们仿佛寻得一线转机。只见他用淬有毒药的匕首飞刀秦王,结果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我了个去,一个杀手啊,面对秦王这个大目标,竟然飞而不中,要多尴尬有多尴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娃平时干嘛啦?试问:燕太子丹苦心挑选出来的一等一的职业杀手是怎么巧妙的避开秦王这个目标人物的?一个职业杀手扔小刀屡次不中就敢来行刺秦王,这种盲目和胆魄我也是醉了。我看还是在这个方案前加个2字吧!
这就是传诵千古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这就是故事中塑造的天下一等一的职业杀手荆轲。无论从其杀人动机、职业素养、运数机缘,本领定高低都注定失败。当然,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久经流传自有其道理。荒谬情节的背后实际上彰显着我们在读史时的情感真实,这一点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