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估计每个人都熟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吃法。煎炸蒸煮炒、烧炖焖烘烤,不论咋样做都是极好吃的。土豆的外形并不好看,像河沟里的石头,有光滑的,粗糙的,深色的,浅色的,大小也各不相同,只是不像石头那样冰冷坚硬。麻皮儿,姜黄色,芽眼少的那种土豆我最喜欢,摸起来糙糙的,口感却是最棒的。
我的家乡在甘肃省民勤县,那里缺水,沙土地,出产最多的就是土豆。我们叫土豆是山药蛋,别省的人,有的叫它马铃薯,有的叫它地瓜,还有的叫它洋芋。中国人习惯把国外引进的品种称之为“洋××”,至于为什么把土豆叫洋芋,我却真不知道它的来历了。因为缺水,反而是土豆生长的最佳土壤,沙糯得真像刚炒熟的板栗一样。不然呀!在南方那种潮湿温热的环境下,土豆的品质就变成了萝卜一样,水脆的,很难吃。
种土豆的时候,是用小铁勺将土豆上的芽抠出来种的。抠得要大小合适,太大了不容易出土,太小了苗会弱小。一个溜圆的土豆上挖几个窟窿眼,似蜂窝,又似绣球花一样。抠完芽子也不能丢弃,洗干净了蒸上吃,依然不失原有的口感,香喷喷的。
不记得土豆种多深,行间距和株距是多少,芽应该朝上还是朝下,也不记得土豆地里怎么形成的一棱一棱的培土。只记得到了夏天,大片大片的土豆郁郁葱葱。茎叶将土地遮盖得严严实实,如沙漠中的一片绿毯。白色的小花竞相开放,小蜜蜂嗡嗡的忙碌,充满生机。放眼望去,简直就是花的海洋,微风吹过,如海面上泛起的浪花,如仙女下凡翩翩起舞。花儿虽小,却也赏心悦目,若说牡丹是大家闺秀,土豆花也称得上小家碧玉呢! 土豆的茎叶像极了牡丹的身形,故而,每每想起家乡的土豆就会想起“洋芋花开赛牡丹”这样一句佳话。
土豆,深埋于泥土,默默无闻地成长。不争名求利,不卖弄风骚,却始终如一的成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由于产量高,受众广,属菜篮子里最廉价的一种蔬菜。不知是不是因为产地,或是人们的品质关系,甘肃人走向全国各地都有个雅号叫“洋芋蛋”。我也不例外,第一次出远门到了格尔木,逢人一问哪里人?甘肃。必定会回一句“哦!甘肃洋芋蛋呀!”同事中有一个女孩直接被称为“小土豆”。我们也欣然接受,那不光是一个绰号,更重要的是,这个绰号是地域的象征,人品的象征,其貌不扬,却欲与牡丹比高低呢!
夏末秋初,经过雨露滋养的土豆,茎叶挺拔苍翠,若是不加以限制一定会疯长到底。土里的果实却吸收不了多少营养,或数量少,或个头小。所以,人们会故意将其踩踏歪倒,茎叶逐渐萎缩发黄,土里的果实才会加速成长。由于埋在土里不怕霜冻,所以,土豆是庄稼地里最后收获的农产品。
从记事起,每一顿饭都离不开土豆。那时候,没有冷藏设备和技术,几乎家家都有一个土窑。成堆成堆的土豆放在里面,可以吃到来年春种时节呢!
时常想起一幕:
冬天的夜晚,一家人围在火炉旁边取暖。屋子里点燃一盏煤油灯,妈妈借着微弱的光芒拉鞋底,缝补衣裳。爸爸把挑拣出来的鸡蛋大的小土豆从炉膛里摆满一圈,盖上炉盖子烧烤。待闻到香味时,打开炉盖拿出土豆,哇!黄楞楞的土豆已经熟透。磕一下,搓掉外面的一层皮,露出金黄的外壳,一捏,“噗嗤”冒出热气儿,那瓤儿像银沙一样细腻又松散。好吃极了。烤两炉后,我的小手早已成了小脏爪,脸蛋儿也变成了小花猫……
每当有人聊起家乡的特产时,我都会自豪地说,我是吃土豆长大的。
土豆煎饼,拔丝土豆,酸辣土豆丝,红烧土豆块,土豆搅团,干煸土豆丝……哎呀!真是五花八门的做法,口口留香,百吃不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