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写过一篇文章关于“病”字解读的,“病”字作为解读半部中医的关键字,我们探索了其中内在逻辑。本文从“证”字来解读中医,可谓是解读中医的下半部。得以认知“病”、“证”二字之深意,就可以理解中医了,些许就能进入了中医的方便法门。
“证”字是由言字形旁,正字声旁组成。《说文》释言:“直言为言。”也就是有什么话说什么话就是言。而正字也通登字,在组成证字中的渊源有二。一是所谓的登,就是登往高处,在高处才有欲穷千里目,才能眼界大开,才能看得高,看得远。二是所谓的正,《说文》释曰:“是也,从止一以止。”这个止一就是守一,守一就是抱一,抱一就是知一,就是得一。实际上感觉这个止就是不能离,就是要抓住这个关键。这是道家之见,儒家也有论断。儒家《大学》谈格物,格物的功夫也是要落到止上。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如此回到“证”字上,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字的共义,通过这个证,我们可以明辨是非曲直,可以通达真理。通过这个“证”,你可以很清楚的把握很内在、很深远、很复杂、很不容易把握、很难知晓的东西。而“证”的别义在中医中是与“病”共同佐证的,“病”,主要讲疾病的相关性,而“证”,就是这个相关性的提取。所以,这个“病”讲的是理论的东西,而“证”讲的是实操的东西。一个理论,一个实践,一个教法,一个证法。
具体来讲,我们给“证”一个医学的定义,凡是能够反映疾病的存在,凡是能够反映疾病的变化,凡是能够反映导致疾病存在与变化的因素的东西就是“证”。那么,这个“证”是怎么来的?《内经》说:“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这就是说,不管你内在的变化是什么,不管你内在的变化宏大与细微,都从外在表现出来。
那么,“病”与“证”有何区别?总体上来说,病讲的是总,证言的是别。病言的粗,证言的细。证是机体对疾病存在与变化以及病因的反映形式。由于个体不同,反映形式也不同,因此,才会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具体来说,一是有病不一定有证,在病初期,未能成行,所以,不易察觉。二是有证必有病,是说病已经显现出来了。三是证的轻重程度不能决定病的轻重程度,证的有无轻重取决于机体对于疾病的反映程度,对于疾病的敏感程度,与疾病的对抗程度。四是证有五个具体特性,证反映疾病所在的部位;证反映了疾病的性质,比如寒热虚实;证反映了个体的差异,可以促进具体治疗方案的区别对待;证既是疾病的表现,又是治疗疾病的切入点;枢机病是见证比较多的疾病。
证如此具体,又如何抓证的关键呢?那就是阴阳。我们可以通过望闻问切得到具体的证,要言病,还需要辨别出阴阳来,才能抓住病的根本。如此可见,阴阳是病与证的统一要素,所以,阴阳既是起手的功夫,也是落脚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