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附中的张万国老师,是一位智慧而幽默的老师。继李大圣老师后,又一次美美地、近距离感受重庆教师的幽默与豁达。一个上午,笔记不停,笑声就不停,只恨时间匆匆。
因为在教学一线,和学生间的故事很容易勾起我们的共鸣。不由得想起林森那一届建班的前一天,我写在后黑板整整40条的“欢迎你走进七一班”的“入班须知”;想起逯瑶那一届我和刘磊之间屡败屡战、屡战屡败、越斗越亲、最后他为维护我扬起拳头的点点滴滴;想起梅果果那一届,我们的班级公约,我们的男女生分班班会,我们可爱的无冕之王范明亮、我们打输比赛后的反思班会……听讲座的前一部分,是有些暗暗窃喜的,重庆老师和我们做的一样嘛。但是随着张老师讲解的深入,心,越来越沉。
“学生公约”一定要学生自己参与,班级管理老师坚决要不在场,培养习惯要持之以恒,学生能说的,班主任坚决不说,学生能做的,班主任坚决不做,在生存体验中明白自己现在只能凭体力吃饭,父母外出打工的不易……不系统、不深入、不全面、不透彻、越俎代庖、蜻蜓点水、半途而废,各种理由归结到一句话:张老师的确将中学班级管理做到了极致,而自己望尘莫及。
好班级就是社会的缩影,好的班主任就是这个小社会的缔造者。看到张老师班委架构的时候,几乎全场的老师都拿起了手机,我和王涛主任笑谈:三省六部制。其架构等于给全体学生搭建了一个走进社会的日常实践平台。举一个例子:地板保洁员1人,一干三年,用1根指头保持三年教室地面无纸屑。班中每人1天1次失误机会,不小心自己桌子下的地面有纸了,保洁员1根指头敲敲桌子,提醒;第2次出现了,保洁员去班级的执法机构——纪律院拿“传票”,双方签字,存档备案,月底集中通报,通报时班主任不在场,以保护学生自尊心。当遇到保洁员提起扫把打扫某同学桌子下的卫生,老师善意提醒:这不是你的工作,你的职责只是提醒。一份保洁工作,让每个学生学会了对自己负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培养出来了一个明确职责、负责认真、敢于落实的班干。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张老师的创新班里,三年的1千多个日日夜夜,学生要养成阅读习惯、锻炼习惯、培养一种艺术爱好、掌握一种健身技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参加一项项颇有仪式感的活动、聆听一场场大咖的专题讲座、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每周时事要闻,锻炼口才、收获知识、养成习惯,为成为未来社会里的优秀公民奠基。
忘记问张老师是否出书了?如果有,一定是班级管理宝典。千头万绪的班级管理工作,他举重若轻又井然有序。然而,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幽默和亲和力。老师的架子越大,离学生的距离越远。他是学生口中的“国哥”“大万”,带着着装如“黑社会”的正装团队参加运动会入场式,被获奖的学生集体抛上半空。他为了培养一个男生的阅读习惯,郑重其事的和该男生的同桌一起抓“阅读监督协议”的表达纰漏,狠狠地改变学生“恶习”。但笑语过后能感受到他对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视和执着。
张老师的讲座让我再次回视自己:让自己成为一只空杯,尤其在培训中。只有放空了,才能装下更多的东西,进而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融合,化为行动的动力乃至下一步前进的方向。下午邹顺康老师的讲座《教育伦理与师德师风建设》倾向于理论,把我们的思维从上午轰轰烈烈的实践拉回到思维的湖边,坐看人文世界的云起云落。“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独得也。”邹老师是国学老师,从说文解字到孟子论语,从古书典籍到现实生活,引领我们叩问自身对教育本真的认知。为教之理,为师之道,在生命最本真的状态下谈职业道德,在不抛开伦理的情况下谈道德情操,在为社会人的基础上方可为人师。特别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让心中的困惑得解。
培训两天,重庆江北教师进修学院的陈晓主任相陪两天,比我们提前到会场,准备仪器、茶点;比我们晚吃饭,接送专家,安排下节课程;夜里12点里,还有老师孜孜不倦的在群里分享学习心得,陈主任及时提醒大家该休息了,为第二天的学习积聚力量;第二天才知道,她用晚上的时间在为大家准备实践课的引领任务。看着她的疲惫,感动又心疼。此次参加培训,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感受到江北教师进修学院的专业化管理,这为我们下期的国培也积累了组织经验。
七月流火,期待热腾腾的思维活动不断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