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本遍地都是权术谋略的书,是研究权谋者取之不尽的思路源泉。
喝着茶,看着书,细细思量,不时感觉汗出于背,细思极恐!在古代这书是给皇帝看的。主编是稳如老狗的司马光。
帝王这职业,做的便是以权术谋略君临天下的活。可以说是非常匹配的。但普通人看,一样会受益匪浅。
千百年来,斗转星移,科技爆炸,唯一不变的是人性。看资治通鉴就是了解人性,这世界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读懂人性,也就参透了世界的本质。
权术谋略简称权谋,这东西就像PC,没人会承认。因为上不了台面,可暗地里P的人不少;又像臭豆腐,人人闻到都捂鼻而过,有时路过还要谩骂一句:“真臭!”但这改变不了依然有很多人爱吃。
书里记载了无数帝王将相传奇的人生。他们的言论、行为都被记载成史,这书写了长达1300年的历史,如果理解透彻了,相当于比不看史的人,多出来1300年的生活经验。
如果生活工作中,因为利益关系需要和这些凡人争锋相对,必然会有极大的优势,甚至是降维打击。
就算你看完什么也没学到,光是那种日月轮转、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对提升气质和大局观也是大有裨益的。
认真看完之后,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基本气质还是有的。毛主席他老人家看了17遍,普通人看个一两遍,在职场、商场、官场、情场等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场景,都更容易走向成功。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玩的权谋,都能在资治通鉴里,找得到对应案例。这些东西都是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
但不懂古文连故事情节都看不通畅,更别提理解人物意图,领悟权谋思维了,鉴于这种情况,我专门开了这个百家号,从权术谋略的角度讲解资治通鉴,如果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能力看古文,可以关注我。
从公众号搬了几段解读过的材料上来。
一.军神吴起是如何败于竖子之手的
《资治通鉴》周安王 姬骄 十五年(公元前387年)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
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译文:吴起在魏国变法久了,很有成绩。魏相公叔痤的夫人是公主,他开始害怕被吴起取而代之了。
某幕僚对公叔痤说:“搞吴起容易。他确有能力,但自视甚高,受不了委屈,刚则易折。
咱们可以盘盘他,您先跟魏武侯说:‘吴起是个人才,但咱魏国庙小,恐怕吴起这尊大神无意久留,您不如招他为驸马’。如果吴起没久留魏国的打算,肯定会拒绝赐婚,那样的话您就要早做打算了,绝不能让吴起为别国所用。”
同时这幕僚又对公叔痤说:“建议王上给吴起赐婚前,您先邀请吴起到府上赴宴,在宴会上交代夫人尽情的折辱您,吴起见识到了公主的刁蛮,必定会认为魏侯家的家教很差,也许会婉言拒绝王上的赐婚,到时候他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公叔痤听从了幕僚的建议,吴起果然拒绝了魏王的赐婚。魏武侯开始怀疑吴起的忠心,但还不愿意完全相信,一时没有下定决心要处理吴起。 但吴起回府之后缓过神来,越想越害怕,觉得魏武侯已经动了杀心,于是连夜逃到楚国去。
幕僚权谋的高明之处:
1.无副作用,万一计划没有成功,不会对实施者造成任何反噬。
2.没有破绽,整个流程行云流水,没有任何反常,无法唤醒人的警惕性。
丞相邀请官员是很常见的事情,皇亲国戚向君主做一个善意提醒也是理直气壮。
而阴谋却包裹在这两件寻常事情中。公叔痤并没有欺骗任何人,利用的是信息不对称。
魏王和吴起不知道这两件事,是感受不到阴谋的影子的。
这就是檀道济三十六计里,开篇就点明的:“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谋要隐藏在最常见的事情中,才容易得逞。
3.稳赚不亏,万一吴起真娶了公主,有朝一日,吴起凌驾于公叔痤之上。请吴起吃饭是主动示好,提议嫁公主更是向吴起示好。在吴起眼里公叔痤还是个厚道人,要是吴起真当了丞相,到时候公叔痤也不至于成为吴起心里的敌人。
规律总结:先向领导报告某个人的心态问题,但空口无凭,还需要设计一个实验去帮领导验证这一心态。另一面,诱导对方做出特定的行为来迎合那个实验,确证先前的心态猜想,毁谮工作宣告完成。
惜哉吴起,英雄不识权变,败于竖子之手,不亦悲乎?
二、荒诞故事背后,大多隐藏着合理真相。
《资治通鉴》周烈王 二十八年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
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译文:成侯邹忌和田忌不和,有一天邹忌派人拿着十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
“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
卜卦的人刚走,卖卜者就被邹忌派人逮捕了,并扭送到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
田忌解释不清楚原由,于是率领私兵进攻齐都临淄,要求齐王交出邹忌,当面对质。最终没有攻克临淄,于是逃往楚国避难。
解析:这段材料记载了邹忌和田忌争权的故事。邹忌是齐国相国,还是个帅哥,《邹忌讽齐王纳谏》应该都背过。
田忌大家也知道,《田忌赛马》小学课本就有,同时田忌还是田氏齐国的宗室大将。
这段材料,每次看到都觉得不对劲,可又说不清楚哪里不对,直到最近才略有感悟。
历史记载逻辑不通之处:
1.邹忌陷害田忌的手段太弱智。哪个谋反的脑子宕机了,会当街算吉凶?连小学生都骗不到的套路,是怎么使一代霸主齐威王相信的?
况且占卜事件发生在马陵之战后不久。真要谋反也是战后,趁还没有交军队时谋反。哪有军队在手不谋反,交了军权后倒想谋反的人?就算齐威王智商欠费,身边其他人就没一个清醒的吗?
2.田忌的反应太反常。邹忌用这种漏洞百出的套路,去陷害一个,为齐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宗室大将。
如果田忌智商在线,难道不是应该和西晋时的石苞一样入宫解释吗?为什么田忌要发私兵攻皇城?
要知道没有正规军,想拿下皇城简直是痴人说梦。虽然史书没有记载齐威王和田忌的具体关系,但从齐威王两次把军权交给田忌攻魏来看,两人之前是有信任基础的。
3.邹忌的结局太诡异。读过后续历史会知道,田忌没死,齐威王死后齐宣王继位,知道田忌是被冤枉的,于是把他接回了齐国。
诡异的是,田忌回国后,邹忌并没有得到处罚,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好久以后,我才想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田忌是个,目无齐王,功高震主的权臣。
《田忌赛马》的故事众所周知,田忌在孙膑的指导下,赢了齐威王一千金。
金子不是重点,齐威王不差钱。重点是田忌竟敢赢自己的领导,一点都不给齐威王面子。
到底谁是老大?现在的下属陪领导打篮球,都是防都不敢防,领导都是如入无人之境。
田忌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太不把齐王放在眼里。
另外,对历史熟的朋友会知道,孙膑在魏国受害时,被庞涓挖了膝盖骨。是齐使把孙膑带到齐国。
可奇怪的是,这个齐国使者,把孙膑交给了田忌,而不是交给齐王。
也就是说,在使者回国汇报的顺序上,他是先田忌而后齐威王的。
他到底是齐国的使者?还是田忌的使者?由以上两点判断,田忌是齐国的权臣。
不说是齐威王的曹操霍光和刘裕,最起码也是齐威王的邓鸷。齐国不是齐威王一个人的齐国,而是田氏齐国,而田忌,就是田氏贵族推选出来掌军的代表人物。
他是宗室领袖,军中宿将。他有绝世军师孙膑的辅助,他三战全胜,把中原霸主魏国打成齐国小弟。可以说是威震天下了。
一个眼里没有王的宗室大将,拥有横扫天下的声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携不赏之功,很显然,田忌功高盖主了。
他有了谋反的能力。不管有没有谋反的心思,齐威王都必须搞掉田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罪不在谋反,罪在田忌有谋反的能力,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要田忌倒台的是齐威王,邹忌只不过是台前的一颗棋子,齐威王才是幕后主使者。
是齐威王指使邹忌做局陷害田忌,而田忌最终也意识到了这一切。所以不管田忌开始时怎么隔空解释,齐威王都选择装糊涂。
进宫解释又不敢,怕齐威王扣留他,所以只好带领私家军队进攻临淄,要求齐威王交出邹忌。
其实,田忌并没有真的计划攻进皇城。手上没有正规军队,想攻破皇城,简直是痴人说梦。
田忌在解释不清楚后,就意识到了,是齐威王在幕后指使邹忌,于是打算逃亡楚国了。
但不能这么空手去,最少也要谋个反表个态。表示自己跟田氏齐国彻底决裂了,而不是去楚国当007的,算是交给楚王的投名状。
另一方面,田忌想利用谋反行为来提高自己的政治价值,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楚国和齐国谈不上敌人,但也是亦敌亦友,时敌时友。楚国只要把田忌这颗旗子,握在手上,总有一日,会有大用。
因此田忌在楚国,便有了政治地位,毕竟政治犯是最值钱的,到楚国后不久,楚王封他为侯。
还有一个考虑就是,他想通过用私兵进攻皇城的行为,委婉的告诉齐王:“我没啥头脑,没啥能力,也没啥号召力,您看我干的事,像一般人干的吗?只有傻瓜才干得出来,所以,麻烦您帮帮忙,通融一下,放过我吧!”
同时,他谋反打的旗号,是要求齐威王交出邹忌。也就是历史著名谋反口号“清君侧”。七国之乱时刘濞用过,靖难之役时朱棣也用过。
这个口号的好处在于能进能退。田忌没有打反对齐威王的口号,主要是为了,以后能有机会返回齐国。
田忌没有把事情做绝,如果打的是反对齐威王的旗号,这事情就没有反转的余地了。打个反奸臣不反皇帝的口号正好,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果然齐威王死后,太子齐宣王继位,齐宣王知道田忌受了委屈,立刻把田忌招回齐国重用。
至于邹忌,他一开始就是齐威王的棋子,干的所有事都是为了维护皇权稳定,他只是皇权门前忠心耿耿的狗,齐王自然不会降罪于他。
这么解释的话,一切都由荒诞变得合理了。
写到这里,本来应该结束了。突然由齐宣王召回田忌的事,想起来李世民贬斥李绩的故事。
再加一点吧,算是画蛇添足。李世民临死时故意把徐茂公贬到了外地,再交代李治上台后把李绩招回来。这一来一回,凭空多出来了一份李绩对李治的感激之情,从此徐茂公更加忠于李唐,士为知己者死,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就是毫无成本的施恩术,是天可汗李世民的权谋思维。
回到田忌这边,田忌流落异国十数年,齐宣王为他洗刷了冤屈,让他重新为故国效力。田忌此时此刻的心情,应该恰如一千年后李绩彼时彼刻那样吧。
三、权力漩涡中的无奈,商鞅为何刻薄寡恩
材料:《资治通鉴》周显王 姬扁 十年 (公元前358年)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译文: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
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的人带头犯法。” 要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以劓刑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赢虔。以黥刑处罚了,传授他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守新法了。
解析:商鞅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推崇商鞅的一般是做实事的人,比如说:桑弘羊、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胜等等,行事风格或多或少都有法家的影子。
贬低商鞅的一般是诸如司马迁,司马光,贾谊、赵蕤这些人,大多以著书立说而扬名于世。
商鞅对我研究权谋有很深的影响,因此我打算多写篇关于商鞅的文章。有朋友反映昨天我写的“带团队的四大法宝”不够深刻。在这里我解释一下:
第一是我平时比较忙,每天都忙到好晚才有空,文章大多是晚上回家之后洗完澡,躺床上看资治通鉴时,临时起意写的。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有时候写的不尽人意,今天周末,我可以多写点。
第二是权谋这东西,并不特别光明正大。如果写的太露骨,我担心会影响点赞和转发量。毕竟做自媒体,点赞和转发是很重要的。因此有些不适合讲的太明白的东西,我会刻意的模糊处理,讲的浅显笼统一些,避免大家点赞和转发的时候,引发朋友的不适。
很多东西讲的太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比如说权谋如何应用这块,是最关键的,但太过阴暗。
现在管控的严,因此我不想哪天会被和谐,只能尽量的把权谋写得,更符合主流价值观一些,至少不能相悖。
且行且珍惜吧,需要自己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看不看得懂真的要随缘了,权谋应用这一块以后如果环境好会讲,最近这段时间,我只打算讲思考方式。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说回商鞅。史学家对商鞅的评价是不高的,这直接影响到了群众对商鞅的评价,我们来看看司马迁是怎么评价商鞅的: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的意思简单点说就是:商鞅刻薄寡恩,靠攀关系上位,最后作法自毙是活该。
这直接影响了,后世对商鞅的印像。毕竟司马迁写了号称史家绝唱的《史记》,是乞立不倒千百年的意见领袖。
这就是司马迁的幼稚之处,他不懂政治,不懂人心,更不懂权谋。他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并不冤,因为他不懂汉武帝,也不懂商鞅。
商鞅做过很多得罪人的事,最严重的,就是开篇材料里的那一件。太子犯法,把秦王哥哥的鼻子都给削了,我想想都觉得痛,不由自主的摸摸自己的鼻子,看还在不在。
寻常人看到这段材料的想法就是:商鞅有必要这么上纲上线吗?罚点俸禄,降降职位意思意思得了,实在不行廷杖打一顿也是可以的,至少身上不掉东西。
还主动减低处罚,人家虽然被处罚了,说不定不光不恨你,还会感激你放他们一马。何必这么一根筋,把太子,武将领袖公子虔,文官领袖公孙贾一次性都给得罪了,一个贵族鼻子没了,以后怎么见人,一个文官脸上刺了字以后该怎么混官场,商鞅这不光是要杀人,他还要诛心啊,被施刑的人该多恨商鞅,实在是太傻了。
其实,用权谋的眼光看,咱们就会发现商鞅的用心良苦。
首先,商鞅的智商是正常的,这一点在魏国的时候就有体现,当时他的老师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他,魏王不重视,于是公叔痤说:如果您不用他,就杀了他,不要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
其实公叔痤说这话,并非真心想杀商鞅,只是以退为进,拐着弯在强调卫鞅真的很有才,不能不用。
结果魏惠王仍然是不听,反而觉得自己的叔叔病糊涂了,说话前言不接后语,一会让用一会让杀这不神经病吗?
公叔痤见魏王不用商鞅,于是赶紧把卫鞅叫来,说让他赶紧离开魏国,魏王要杀他了。
结果卫鞅直接回了一句:我不走,魏王既然不会用我,自然就不会杀我。
这一句话的内在逻辑是:如果魏王觉得我没本事,他懒得杀我,我又没得罪他;如果魏王觉得我有本事,就不会杀我,只会留用我,除非魏王是个变态,然而大家都知道的,魏王虽然有点迷糊,但不是变态。
这话逻辑严密,不是笨人能说出来的,况且看看《商君书》,写的也是有条不紊让人叹服。所以说,商鞅不傻,他在削公子虔鼻子的时候,是慎重考虑过后果的,既然他知道后果,为什么还要这么干?活腻了吗?
并不是,他这么干恰恰是为了稳定秦国,稳定新法,稳定自己的地位。为什么?
首先,秦国刚开始变法才一年,变法就是改变利益分配模式,必然要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就是秦国贵族和官僚的根本利益,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些人已经在蠢蠢欲动了,而此时的秦国没有后来一打五的霸气,还很弱小,经不起搞内讧,一旦起了内讧,周边强国顺势进攻,我大秦要亡。
所以要暂时稳住这些贵族,为变法争取时间,稳住贵族唯一的办法就是取消变法,咱们不变了成么?
不成,商鞅入秦就是来变法的,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如同蒋介石说的:不反腐亡国,反腐亡党。不变法要被外部势力灭国,变法又要被内部势力造反。
既然变法还是得继续,那怎么安抚这些利益被侵犯的权贵呢?商鞅的办法就是把秦国的实权人物都得罪个遍,削了秦王哥哥的鼻子,彻底得罪了宗室权贵,往公孙贾脸上刺字,彻底得罪了文官集团,处罚太子的太子师和太子傅,这下可好,把太子也给得罪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那些被伤害利益的贵族眼里,只要秦王嬴渠梁一死,商鞅马上就会被清算,就好像楚悼王和吴起一样,甚至比吴起还要惨,因为你商鞅连太子都得罪了,太子可是未来的继承人,看你还能蹦哒几天。
同样的案例还有武则天,武则天之所以早早的把李旦立为太子,就是给心怀李唐的势力吃一颗定心丸,暗示他们别急着以命相搏,等着就好,别跳出来拿命触朕的霉头,天下迟早还会姓李。
秦国这些贵族有了这样一种希望在,不至于绝望,在没有十分把握能造反成功的时候,就不会造反,毕竟造反有风险,只有彻底绝望的人才会和人拼命,这就是:事别做绝,给别人点希望,不然他会找你拼命!
大家虽然得到的好处没有以前多了,但猥琐活下去还是不成问题的,都拖家带口的,不到最后关头,没有承担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风险的必要,所以忍忍吧,等嬴渠梁死了,咱们再反攻倒算,到时候还是咱们的天下,咱们该怎样还是怎样。
一旦贵族有了这种心态,秦国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也就暂时稳住了,这是商鞅用自己未来的命给秦国续命,以命换命。
第二,稳定新法。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杀猴给鸡看,杀鸡儆猴已经够立威了,杀猴儆鸡的威慑力自然不言而喻,新法的威严自然也就立起来了,上来就把秦国的三公和太子法办了,以后办谁都会让人心服口服,因为法贵一,一视同仁的一。
第三,稳定自己的权力地位。但有高位,岂无实地。自己的权力是变法的发动机,没有权力该怎么施展才学实现抱负?没有权利一切都是空谈。
商鞅的权力哪里来的?秦王嬴渠梁授权的,所以商鞅只是权力的代理人,他并不永久拥有权力,有些人靠近权力久了,总觉得自己拥有了权力,从而胡作非为,自取灭亡。
而商鞅知道自己的权力来源于秦王,所以为了让权力的源泉放心授权给予更大的权力,主动通过得罪宗室,得罪太子,得罪文官,得罪百姓把能得罪的群体全得罪个遍,这样秦王才能放心。
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是个孤臣,皇权最怕谋反,而孤臣是没有力量谋反的。萧何为什么以贪污自黑,为的是降低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好让刘邦放心。海瑞为什么不管怎么蹦哒嘉靖都不杀他,因为海瑞把人都给得罪了,他没有党羽,是个孤臣,再蹦哒也就是三尺高。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想要得到重用,如果走投无路,可以考虑去做个孤臣。
如果商鞅利用秦王给的权力到处收买人心,搞儒家的那一套,和光同尘,利益均沾,你好我好大家好,别说变法,想都不用想,秦王嬴渠梁第一个不答应,为什么?
因为利用皇帝的授权去收买人心,这是想干什么?这是想架空皇权,有谋反意图,多少皇帝连武将文臣和宦官之间的正常交往都要禁止,更别说施恩了,这是大忌。
以嬴渠梁之明,商鞅断然不敢这么做,只有断绝自己一切结党营私的可能,才能让秦王放心授权,有了更高的授权和信任,商鞅才能用早已注定要死于非命的生命,完成奠定中国2000年政治制度的创举。
这就是商鞅获得权力的代价,就是所谓的“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生死相扶,永不背弃。”这个千古佳话的前提条件,秦王信任他,不是仅仅是因为他是个变法人才,更因为他是一个和秦王绑在一起的孤臣,他没有了皇帝的支持,什么都不是。
跟皇帝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后朝的强权宦官,魏忠贤之所以能一手遮天,不是魏忠贤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是皇权的化身,皇帝想做一些得罪人的事,就会用化身去做,做完了再把化身杀了平息怨恨,就好比后来秦惠文王杀商鞅平息来自贵族的愤怒。
所以不管是从稳定国家的层面,稳定新法的层面,还是维护自己权力地位的层面,商鞅这么做都是最优解,只有这么做才能变法成功。
而世人不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权谋思维,不明白掌权者心里在想什么,看不懂这个世界,一生都在走弯路。
关注作者,每天解读资治通鉴,学点职场权谋智慧,少走十年弯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我们:baijiahao@baidu.com
百家号独家出品为什么帝王将相都爱读《资治通鉴》
读史悟道1949
15:58
资治通鉴是本遍地都是权术谋略的书,是研究权谋者取之不尽的思路源泉。
喝着茶,看着书,细细思量,不时感觉汗出于背,细思极恐!在古代这书是给皇帝看的。主编是稳如老狗的司马光。
帝王这职业,做的便是以权术谋略君临天下的活。可以说是非常匹配的。但普通人看,一样会受益匪浅。
千百年来,斗转星移,科技爆炸,唯一不变的是人性。看资治通鉴就是了解人性,这世界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读懂人性,也就参透了世界的本质。
权术谋略简称权谋,这东西就像PC,没人会承认。因为上不了台面,可暗地里P的人不少;又像臭豆腐,人人闻到都捂鼻而过,有时路过还要谩骂一句:“真臭!”但这改变不了依然有很多人爱吃。
书里记载了无数帝王将相传奇的人生。他们的言论、行为都被记载成史,这书写了长达1300年的历史,如果理解透彻了,相当于比不看史的人,多出来1300年的生活经验。
如果生活工作中,因为利益关系需要和这些凡人争锋相对,必然会有极大的优势,甚至是降维打击。
就算你看完什么也没学到,光是那种日月轮转、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对提升气质和大局观也是大有裨益的。
认真看完之后,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基本气质还是有的。毛主席他老人家看了17遍,普通人看个一两遍,在职场、商场、官场、情场等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场景,都更容易走向成功。
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玩的权谋,都能在资治通鉴里,找得到对应案例。这些东西都是咱们老祖宗玩剩下的。
但不懂古文连故事情节都看不通畅,更别提理解人物意图,领悟权谋思维了,鉴于这种情况,我专门开了这个百家号,从权术谋略的角度讲解资治通鉴,如果没有时间或者没有能力看古文,可以关注我。
从公众号搬了几段解读过的材料上来。
一.军神吴起是如何败于竖子之手的
丞相府宴会
《资治通鉴》周安王 姬骄 十五年(公元前387年)
久之,魏相公叔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
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译文:吴起在魏国变法久了,很有成绩。魏相公叔痤的夫人是公主,他开始害怕被吴起取而代之了。
某幕僚对公叔痤说:“搞吴起容易。他确有能力,但自视甚高,受不了委屈,刚则易折。
咱们可以盘盘他,您先跟魏武侯说:‘吴起是个人才,但咱魏国庙小,恐怕吴起这尊大神无意久留,您不如招他为驸马’。如果吴起没久留魏国的打算,肯定会拒绝赐婚,那样的话您就要早做打算了,绝不能让吴起为别国所用。”
同时这幕僚又对公叔痤说:“建议王上给吴起赐婚前,您先邀请吴起到府上赴宴,在宴会上交代夫人尽情的折辱您,吴起见识到了公主的刁蛮,必定会认为魏侯家的家教很差,也许会婉言拒绝王上的赐婚,到时候他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公叔痤听从了幕僚的建议,吴起果然拒绝了魏王的赐婚。魏武侯开始怀疑吴起的忠心,但还不愿意完全相信,一时没有下定决心要处理吴起。 但吴起回府之后缓过神来,越想越害怕,觉得魏武侯已经动了杀心,于是连夜逃到楚国去。
公叔痤
幕僚权谋的高明之处:
1.无副作用,万一计划没有成功,不会对实施者造成任何反噬。
2.没有破绽,整个流程行云流水,没有任何反常,无法唤醒人的警惕性。
丞相邀请官员是很常见的事情,皇亲国戚向君主做一个善意提醒也是理直气壮。
而阴谋却包裹在这两件寻常事情中。公叔痤并没有欺骗任何人,利用的是信息不对称。
魏王和吴起不知道这两件事,是感受不到阴谋的影子的。
这就是檀道济三十六计里,开篇就点明的:“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谋要隐藏在最常见的事情中,才容易得逞。
3.稳赚不亏,万一吴起真娶了公主,有朝一日,吴起凌驾于公叔痤之上。请吴起吃饭是主动示好,提议嫁公主更是向吴起示好。在吴起眼里公叔痤还是个厚道人,要是吴起真当了丞相,到时候公叔痤也不至于成为吴起心里的敌人。
规律总结:先向领导报告某个人的心态问题,但空口无凭,还需要设计一个实验去帮领导验证这一心态。另一面,诱导对方做出特定的行为来迎合那个实验,确证先前的心态猜想,毁谮工作宣告完成。
惜哉吴起,英雄不识权变,败于竖子之手,不亦悲乎?
二、荒诞故事背后,大多隐藏着合理真相。
邹忌
《资治通鉴》周烈王 二十八年
成侯邹忌恶田忌,使人操十金,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我为将三战三胜,欲行大事,可乎?”
卜者出,因使人执之。田忌不能自明,率其徒攻临淄,求成侯。不克,出奔楚。
译文:成侯邹忌和田忌不和,有一天邹忌派人拿着十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
“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
卜卦的人刚走,卖卜者就被邹忌派人逮捕了,并扭送到齐王面前,验证这番话。
田忌解释不清楚原由,于是率领私兵进攻齐都临淄,要求齐王交出邹忌,当面对质。最终没有攻克临淄,于是逃往楚国避难。
解析:这段材料记载了邹忌和田忌争权的故事。邹忌是齐国相国,还是个帅哥,《邹忌讽齐王纳谏》应该都背过。
田忌大家也知道,《田忌赛马》小学课本就有,同时田忌还是田氏齐国的宗室大将。
这段材料,每次看到都觉得不对劲,可又说不清楚哪里不对,直到最近才略有感悟。
历史记载逻辑不通之处:
1.邹忌陷害田忌的手段太弱智。哪个谋反的脑子宕机了,会当街算吉凶?连小学生都骗不到的套路,是怎么使一代霸主齐威王相信的?
况且占卜事件发生在马陵之战后不久。真要谋反也是战后,趁还没有交军队时谋反。哪有军队在手不谋反,交了军权后倒想谋反的人?就算齐威王智商欠费,身边其他人就没一个清醒的吗?
2.田忌的反应太反常。邹忌用这种漏洞百出的套路,去陷害一个,为齐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宗室大将。
如果田忌智商在线,难道不是应该和西晋时的石苞一样入宫解释吗?为什么田忌要发私兵攻皇城?
要知道没有正规军,想拿下皇城简直是痴人说梦。虽然史书没有记载齐威王和田忌的具体关系,但从齐威王两次把军权交给田忌攻魏来看,两人之前是有信任基础的。
3.邹忌的结局太诡异。读过后续历史会知道,田忌没死,齐威王死后齐宣王继位,知道田忌是被冤枉的,于是把他接回了齐国。
诡异的是,田忌回国后,邹忌并没有得到处罚,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好久以后,我才想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田忌是个,目无齐王,功高震主的权臣。
《田忌赛马》的故事众所周知,田忌在孙膑的指导下,赢了齐威王一千金。
金子不是重点,齐威王不差钱。重点是田忌竟敢赢自己的领导,一点都不给齐威王面子。
到底谁是老大?现在的下属陪领导打篮球,都是防都不敢防,领导都是如入无人之境。
田忌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太不把齐王放在眼里。
另外,对历史熟的朋友会知道,孙膑在魏国受害时,被庞涓挖了膝盖骨。是齐使把孙膑带到齐国。
可奇怪的是,这个齐国使者,把孙膑交给了田忌,而不是交给齐王。
也就是说,在使者回国汇报的顺序上,他是先田忌而后齐威王的。
他到底是齐国的使者?还是田忌的使者?由以上两点判断,田忌是齐国的权臣。
不说是齐威王的曹操霍光和刘裕,最起码也是齐威王的邓鸷。齐国不是齐威王一个人的齐国,而是田氏齐国,而田忌,就是田氏贵族推选出来掌军的代表人物。
他是宗室领袖,军中宿将。他有绝世军师孙膑的辅助,他三战全胜,把中原霸主魏国打成齐国小弟。可以说是威震天下了。
一个眼里没有王的宗室大将,拥有横扫天下的声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携不赏之功,很显然,田忌功高盖主了。
他有了谋反的能力。不管有没有谋反的心思,齐威王都必须搞掉田忌。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罪不在谋反,罪在田忌有谋反的能力,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要田忌倒台的是齐威王,邹忌只不过是台前的一颗棋子,齐威王才是幕后主使者。
是齐威王指使邹忌做局陷害田忌,而田忌最终也意识到了这一切。所以不管田忌开始时怎么隔空解释,齐威王都选择装糊涂。
进宫解释又不敢,怕齐威王扣留他,所以只好带领私家军队进攻临淄,要求齐威王交出邹忌。
其实,田忌并没有真的计划攻进皇城。手上没有正规军队,想攻破皇城,简直是痴人说梦。
田忌在解释不清楚后,就意识到了,是齐威王在幕后指使邹忌,于是打算逃亡楚国了。
但不能这么空手去,最少也要谋个反表个态。表示自己跟田氏齐国彻底决裂了,而不是去楚国当007的,算是交给楚王的投名状。
另一方面,田忌想利用谋反行为来提高自己的政治价值,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楚国和齐国谈不上敌人,但也是亦敌亦友,时敌时友。楚国只要把田忌这颗旗子,握在手上,总有一日,会有大用。
因此田忌在楚国,便有了政治地位,毕竟政治犯是最值钱的,到楚国后不久,楚王封他为侯。
还有一个考虑就是,他想通过用私兵进攻皇城的行为,委婉的告诉齐王:“我没啥头脑,没啥能力,也没啥号召力,您看我干的事,像一般人干的吗?只有傻瓜才干得出来,所以,麻烦您帮帮忙,通融一下,放过我吧!”
同时,他谋反打的旗号,是要求齐威王交出邹忌。也就是历史著名谋反口号“清君侧”。七国之乱时刘濞用过,靖难之役时朱棣也用过。
这个口号的好处在于能进能退。田忌没有打反对齐威王的口号,主要是为了,以后能有机会返回齐国。
田忌没有把事情做绝,如果打的是反对齐威王的旗号,这事情就没有反转的余地了。打个反奸臣不反皇帝的口号正好,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果然齐威王死后,太子齐宣王继位,齐宣王知道田忌受了委屈,立刻把田忌招回齐国重用。
至于邹忌,他一开始就是齐威王的棋子,干的所有事都是为了维护皇权稳定,他只是皇权门前忠心耿耿的狗,齐王自然不会降罪于他。
这么解释的话,一切都由荒诞变得合理了。
写到这里,本来应该结束了。突然由齐宣王召回田忌的事,想起来李世民贬斥李绩的故事。
再加一点吧,算是画蛇添足。李世民临死时故意把徐茂公贬到了外地,再交代李治上台后把李绩招回来。这一来一回,凭空多出来了一份李绩对李治的感激之情,从此徐茂公更加忠于李唐,士为知己者死,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就是毫无成本的施恩术,是天可汗李世民的权谋思维。
回到田忌这边,田忌流落异国十数年,齐宣王为他洗刷了冤屈,让他重新为故国效力。田忌此时此刻的心情,应该恰如一千年后李绩彼时彼刻那样吧。
三、权力漩涡中的无奈,商鞅为何刻薄寡恩
商鞅和秦孝公
材料:《资治通鉴》周显王 姬扁 十年 (公元前358年)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译文:新法在民间施行了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
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的人带头犯法。” 要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以劓刑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赢虔。以黥刑处罚了,传授他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守新法了。
解析:商鞅的历史评价褒贬不一,推崇商鞅的一般是做实事的人,比如说:桑弘羊、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胜等等,行事风格或多或少都有法家的影子。
贬低商鞅的一般是诸如司马迁,司马光,贾谊、赵蕤这些人,大多以著书立说而扬名于世。
商鞅对我研究权谋有很深的影响,因此我打算多写篇关于商鞅的文章。有朋友反映昨天我写的“带团队的四大法宝”不够深刻。在这里我解释一下:
第一是我平时比较忙,每天都忙到好晚才有空,文章大多是晚上回家之后洗完澡,躺床上看资治通鉴时,临时起意写的。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有时候写的不尽人意,今天周末,我可以多写点。
第二是权谋这东西,并不特别光明正大。如果写的太露骨,我担心会影响点赞和转发量。毕竟做自媒体,点赞和转发是很重要的。因此有些不适合讲的太明白的东西,我会刻意的模糊处理,讲的浅显笼统一些,避免大家点赞和转发的时候,引发朋友的不适。
很多东西讲的太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比如说权谋如何应用这块,是最关键的,但太过阴暗。
现在管控的严,因此我不想哪天会被和谐,只能尽量的把权谋写得,更符合主流价值观一些,至少不能相悖。
且行且珍惜吧,需要自己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看不看得懂真的要随缘了,权谋应用这一块以后如果环境好会讲,最近这段时间,我只打算讲思考方式。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说回商鞅。史学家对商鞅的评价是不高的,这直接影响到了群众对商鞅的评价,我们来看看司马迁是怎么评价商鞅的: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昂,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的意思简单点说就是:商鞅刻薄寡恩,靠攀关系上位,最后作法自毙是活该。
这直接影响了,后世对商鞅的印像。毕竟司马迁写了号称史家绝唱的《史记》,是乞立不倒千百年的意见领袖。
这就是司马迁的幼稚之处,他不懂政治,不懂人心,更不懂权谋。他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并不冤,因为他不懂汉武帝,也不懂商鞅。
商鞅做过很多得罪人的事,最严重的,就是开篇材料里的那一件。太子犯法,把秦王哥哥的鼻子都给削了,我想想都觉得痛,不由自主的摸摸自己的鼻子,看还在不在。
寻常人看到这段材料的想法就是:商鞅有必要这么上纲上线吗?罚点俸禄,降降职位意思意思得了,实在不行廷杖打一顿也是可以的,至少身上不掉东西。
还主动减低处罚,人家虽然被处罚了,说不定不光不恨你,还会感激你放他们一马。何必这么一根筋,把太子,武将领袖公子虔,文官领袖公孙贾一次性都给得罪了,一个贵族鼻子没了,以后怎么见人,一个文官脸上刺了字以后该怎么混官场,商鞅这不光是要杀人,他还要诛心啊,被施刑的人该多恨商鞅,实在是太傻了。
其实,用权谋的眼光看,咱们就会发现商鞅的用心良苦。
首先,商鞅的智商是正常的,这一点在魏国的时候就有体现,当时他的老师公叔痤向魏惠王推荐他,魏王不重视,于是公叔痤说:如果您不用他,就杀了他,不要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
其实公叔痤说这话,并非真心想杀商鞅,只是以退为进,拐着弯在强调卫鞅真的很有才,不能不用。
结果魏惠王仍然是不听,反而觉得自己的叔叔病糊涂了,说话前言不接后语,一会让用一会让杀这不神经病吗?
公叔痤见魏王不用商鞅,于是赶紧把卫鞅叫来,说让他赶紧离开魏国,魏王要杀他了。
结果卫鞅直接回了一句:我不走,魏王既然不会用我,自然就不会杀我。
这一句话的内在逻辑是:如果魏王觉得我没本事,他懒得杀我,我又没得罪他;如果魏王觉得我有本事,就不会杀我,只会留用我,除非魏王是个变态,然而大家都知道的,魏王虽然有点迷糊,但不是变态。
这话逻辑严密,不是笨人能说出来的,况且看看《商君书》,写的也是有条不紊让人叹服。所以说,商鞅不傻,他在削公子虔鼻子的时候,是慎重考虑过后果的,既然他知道后果,为什么还要这么干?活腻了吗?
并不是,他这么干恰恰是为了稳定秦国,稳定新法,稳定自己的地位。为什么?
首先,秦国刚开始变法才一年,变法就是改变利益分配模式,必然要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也就是秦国贵族和官僚的根本利益,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些人已经在蠢蠢欲动了,而此时的秦国没有后来一打五的霸气,还很弱小,经不起搞内讧,一旦起了内讧,周边强国顺势进攻,我大秦要亡。
所以要暂时稳住这些贵族,为变法争取时间,稳住贵族唯一的办法就是取消变法,咱们不变了成么?
不成,商鞅入秦就是来变法的,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如同蒋介石说的:不反腐亡国,反腐亡党。不变法要被外部势力灭国,变法又要被内部势力造反。
既然变法还是得继续,那怎么安抚这些利益被侵犯的权贵呢?商鞅的办法就是把秦国的实权人物都得罪个遍,削了秦王哥哥的鼻子,彻底得罪了宗室权贵,往公孙贾脸上刺字,彻底得罪了文官集团,处罚太子的太子师和太子傅,这下可好,把太子也给得罪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那些被伤害利益的贵族眼里,只要秦王嬴渠梁一死,商鞅马上就会被清算,就好像楚悼王和吴起一样,甚至比吴起还要惨,因为你商鞅连太子都得罪了,太子可是未来的继承人,看你还能蹦哒几天。
同样的案例还有武则天,武则天之所以早早的把李旦立为太子,就是给心怀李唐的势力吃一颗定心丸,暗示他们别急着以命相搏,等着就好,别跳出来拿命触朕的霉头,天下迟早还会姓李。
秦国这些贵族有了这样一种希望在,不至于绝望,在没有十分把握能造反成功的时候,就不会造反,毕竟造反有风险,只有彻底绝望的人才会和人拼命,这就是:事别做绝,给别人点希望,不然他会找你拼命!
大家虽然得到的好处没有以前多了,但猥琐活下去还是不成问题的,都拖家带口的,不到最后关头,没有承担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风险的必要,所以忍忍吧,等嬴渠梁死了,咱们再反攻倒算,到时候还是咱们的天下,咱们该怎样还是怎样。
一旦贵族有了这种心态,秦国这个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也就暂时稳住了,这是商鞅用自己未来的命给秦国续命,以命换命。
第二,稳定新法。这个就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杀猴给鸡看,杀鸡儆猴已经够立威了,杀猴儆鸡的威慑力自然不言而喻,新法的威严自然也就立起来了,上来就把秦国的三公和太子法办了,以后办谁都会让人心服口服,因为法贵一,一视同仁的一。
第三,稳定自己的权力地位。但有高位,岂无实地。自己的权力是变法的发动机,没有权力该怎么施展才学实现抱负?没有权利一切都是空谈。
商鞅的权力哪里来的?秦王嬴渠梁授权的,所以商鞅只是权力的代理人,他并不永久拥有权力,有些人靠近权力久了,总觉得自己拥有了权力,从而胡作非为,自取灭亡。
而商鞅知道自己的权力来源于秦王,所以为了让权力的源泉放心授权给予更大的权力,主动通过得罪宗室,得罪太子,得罪文官,得罪百姓把能得罪的群体全得罪个遍,这样秦王才能放心。
为什么?因为这样的人是个孤臣,皇权最怕谋反,而孤臣是没有力量谋反的。萧何为什么以贪污自黑,为的是降低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好让刘邦放心。海瑞为什么不管怎么蹦哒嘉靖都不杀他,因为海瑞把人都给得罪了,他没有党羽,是个孤臣,再蹦哒也就是三尺高。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想要得到重用,如果走投无路,可以考虑去做个孤臣。
如果商鞅利用秦王给的权力到处收买人心,搞儒家的那一套,和光同尘,利益均沾,你好我好大家好,别说变法,想都不用想,秦王嬴渠梁第一个不答应,为什么?
因为利用皇帝的授权去收买人心,这是想干什么?这是想架空皇权,有谋反意图,多少皇帝连武将文臣和宦官之间的正常交往都要禁止,更别说施恩了,这是大忌。
以嬴渠梁之明,商鞅断然不敢这么做,只有断绝自己一切结党营私的可能,才能让秦王放心授权,有了更高的授权和信任,商鞅才能用早已注定要死于非命的生命,完成奠定中国2000年政治制度的创举。
这就是商鞅获得权力的代价,就是所谓的“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生死相扶,永不背弃。”这个千古佳话的前提条件,秦王信任他,不是仅仅是因为他是个变法人才,更因为他是一个和秦王绑在一起的孤臣,他没有了皇帝的支持,什么都不是。
跟皇帝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后朝的强权宦官,魏忠贤之所以能一手遮天,不是魏忠贤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是皇权的化身,皇帝想做一些得罪人的事,就会用化身去做,做完了再把化身杀了平息怨恨,就好比后来秦惠文王杀商鞅平息来自贵族的愤怒。
所以不管是从稳定国家的层面,稳定新法的层面,还是维护自己权力地位的层面,商鞅这么做都是最优解,只有这么做才能变法成功。
而世人不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权谋思维,不明白掌权者心里在想什么,看不懂这个世界,一生都在走弯路。
关注作者,每天解读资治通鉴,学点职场权谋智慧,少走十年弯路,助你在官场、商场、职场、情场都能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