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应有引言)
1.《等待》
以中文为母语的作家写出的英文小说,再译回中文的作品,翻译味相当淡。等待是他消极追求的体现,十八年后终于成功离婚的孔林,在再婚后鸡飞狗跳的育儿时光中体会到了这一点。等的过程是他的避风港,是曼丽的锉肉钝刀,十八年也不知道成了谁的寒窑。这当然不是个单纯同情无爱婚姻或谴责软弱男人的故事。“等待”是双向发生时都会酿出怨侣,更何况这里头还加进去了准前妻小舅子大女儿一干人等。裹小脚糟糠妻、找续弦的老干部、某场运动、火柴盒厂的女工、飞鸽自行车和托关系弄来的黑白电视机,虽是某个时代里地标一样的醒目标识,在这个故事里却基本都成了背景板。在前景行走的人,一点点地磨掉了活气儿,变得麻木。
2.《克苏鲁神话》
啊长触手的巨型史莱姆,啊大章鱼,啊滑溜溜黏糊糊的石头城!作为开山鼻祖一般的存在,这本书能让人一边看一边联想起无数触手系和粘液系的生物体(肚子饿的话还可能想吃章鱼小丸子),如果有恐惧的话,也是深海恐惧症一般的。这类早期恐怖小说的氛围看起来都有点相似,譬如《螺旋楼梯》《厄舍府》《德古拉》一类的,是对光线无法达到之处和对不可知的畏惧,笔法华丽的很。
3.《Novel Cure: From Abandonment to Zestlessness: 751 Books to Cure What Ails You》
即《小说药丸》,中译名有点容易误会成“如何拯救小说”的书,其实是给读者从A到Z的一堆大小毛病和不如意开出的“药方”,药自然是小说们,看完能记下有一匹布那么长的书单……语言调侃味浓厚,偶尔有鸡汤的嫌疑,都在可承受范围内。“疾病”的名称和排列有不少都很好笑。譬如翁达杰的两本就分别被指派给两个紧挨着的“毛病”——“死心塌地爱上修女”(《身着狮皮》)和“死心塌地爱上有夫之妇”(《英国病人》)。“拿破仑情结”,即“矮”,的“药方”之一是《霍比特人》。“Being a traffic police”,“Nobody likes you”和“Unpopular”之间还有个“参见xxx”的三角死循环,大约是无药可救了。
4.《尼安德特人1:原始人》
一个尼安德特现代人的穿越故事。在解决了语言不通的问题后(使用了有点偷懒的方法,大概相当于七肢桶自备高智能同声传译机),人类社会一端的故事进入了“从外来人的角度批判地观察地球文明”的那种设定——人类的宗教、法律、农耕文明、繁殖方式、人口问题在不将伴侣局限于同一性别,全球统一繁殖期、犯罪者的基因将遭到抹除的尼安德特人看来,也都是很不理性的选择。要安排一场跨种族爱恋的情节过于俗套了……
5.《莎士比亚的小酒馆》
“如果你买这本书,并期盼能仔细瞧瞧莎翁和朋友们在星期五晚上做些什么、更了解他最爱的啤酒、下酒点心和低俗的搭讪台词,……我得坦承,本书没有这类故事”——作者在书中如是说。所谓的Shakespeare's Local(书名),其实是指莎翁当年的环球剧场之处,即伦敦桥附近的Southwark区。这里的George Inn 600年来历经多次重建和人手更迭,见识过从乔叟到狄更斯,从驿站马车到铁路的各类人事和社会变迁。围绕这这间旅社,作者用不太正经的语气,写了一段Southwark和Borough地区的发展小史。书里照样有那种没什么用但是挺有意思的小知识,比方说那座被美国人买去的伦敦桥是怎么运过去的,或者被用来命名一座大学的那个Harvard,就是Southwark人。
6.《不敢不乐》
衣食住行感悟类的书,最容易写成鸡汤,这本就是这样,还是天然无污染的小清新味的(大概湾湾格外爱出这类的文笔)。所谓的“跨越时空与李渔对谈感悟”,也不过就是上了年纪之后最爱说的那些花花草草鸡鸭鱼肉都不比当年的“清水出芙蓉”了,悟出的“道”也无非樱花易逝梅花坚韧一碗阳春面中可窥见人生意义那些。而且这本一共只有200页出头的书,后半部分的100多页竟全是李渔《闲情偶寄》的节选???还好这书只是我借的……
7.《分手在布达》
这本中能看到《烛烬》和《自白》的影子,尤其是前者,从结构和情节上都有似曾相识感。前半部是法官对于早年人生和现下世情的感悟,顺便引出案件中的相关人员,后半部又开始了常见的大段自白,不过这些带着些急于获得肯定的不甘。这桩“自首”,归根结底还是在说男女间、阶层间的某种隔阂,婚姻和共同生活都无法将其抹除——《自白》里也是这样表示过的。在白昼的世界里,或许他能对她无所不知,然而入夜后呢?“可能这就是矿藏的燃烧方式,缓缓地升腾起烟雾,像灵魂保守秘密。白天的景象被梦境替代,出现了千变万化的情景、面孔、人物和状态;你就是其中之一。”他迫不及待地要知道另一个男人在十年中曾梦过女人几次,频率如何。自己的疑问得到解答的同时,也让另一个男人觉得,“这个晚上他走得太远了”。
8.《玻璃城堡》
爸爸承诺的玻璃城堡,永远停留在口头承诺里,那个用来打地基的坑里,倒满了没钱处理的生活垃圾。作者喜怒悲欢交加的童年生活,用有童趣的口吻讲出来,还带着一点《杀死一只知更鸟》的味道——小孩子对不如意的事情,接受起来竟出乎意料地容易。被嬉皮士/吉普赛般理念的父母养大,是件挑战颇大的任务,尽管当事人当年可能不这么觉得。大篷车从一个美国小镇开到另一个,有时半夜就要落跑。“最自然”的生活里有奇妙的沙漠和星空,也有没钱吃饭时掏垃圾箱和烧伤后在家自愈。酗酒但擅长赌牌的父亲长年投身“采矿业”,过不了有计划生活的母亲在全家饿肚子的时候躲在被窝里偷吃巧克力,因为他们“也没有别的办法”。但这并不是一本控诉之书,只是成年后的一种苦甜掺半的回忆,和对这样不常规的父母的矛盾情感。总之,不用考试就能当父母,真是可怕呢。
9.《未来的性:原始冲动与未来技术的交融》
写于九十年代末的科普书,所以当年的异想天开在二十年后看来已经没有多惊世骇俗了。书的主要内容基本是介绍并设想科技发展会对未来的生殖技术、后代选择、家庭组成和社会人口结构带来何种影响。比较有趣之处是在每章开头都用科幻风的狗血小故事辅助形象说明,不过那些设想在今天看来都是要么已成现实要么离成真不远的事情。最大的败笔是“不会说中国话”的教材翻译级文笔,大概拉了几个懂生物术语的学生当苦力吧!
10.《奇想·天动》
基本上是个跟《螺旋人》和《眩晕》内核相似的故事。一场凶案引出多年前奇谈般的悬案,侦探经多方查证后,给出了与灵异无关的合理解释。依旧是熟悉的华丽铺陈,以及对某种社会现象蜻蜓点水的涉及。
11.《反叛者》
为了反叛而反叛的青少年们,在未死的“童年”美好里,在暂时只有战争零星烟灰的镇上,在成绩未出末日未来临的那段日子,以秘密小团体的形式,努力与那个敌对的成人世界作对。“这是第二个童年,更加罪恶,更不受管束,更刺激,也更甜蜜。”他们努力做的,是“不要有所准备。生活正在为什么而做准备,那是生活的事情。我们肩负的任务完全不同。”出征的父亲是悬在头上的利刃,被劫掠的母亲夜里才下床游荡。“如果有一天他们会和爸爸们达成协议,也许那时才会有最后的和平。”然而就在那无法避免的最终裁决到来之前,看似无解的焦虑以一种离奇又激烈的方式得以解决——所谓解决,也不过是换个死法。阶级间的隔阂依旧是马洛伊的必写之事。
12.《周期表》
带着化学实验室味道的诗意故事,有写实,有奇想,有溯源,一种元素讲一个。魔鬼味道的硫,害人未遂的砷,被误解的铀,换面包的镉,轮回的碳。故事的调子变过几次:追溯祖先和早年生活的好奇,集中营时代的五味杂陈,战后重新讨生活的调侃和隐约无奈。但故事完全不一板一眼,查找油漆变质的原因这种包含了化学原理和公式的段落,也能讲出情节和幽默感。然而这个译本有点算是败笔,台湾译者九十年代从英文版转译来的,“转了一手”之后与原著的切合度可能本来就差远了些,台湾人老派的表达方式读起来也不太习惯,有时候简直觉得自己在看港台版的中文财报……
13.《人类砍头小史》
译名略有误导性,“砍头史”看起来仿佛是要围绕砍头刑罚和刑具展开的研究,其实是讲述了被头颅这个特殊人体部位勾起好奇心的一干人等和机构的发展历程,和其中牵涉的一部分人类学、伦理学、生物学意义。跟“砍头”这项活动直接相关的,只是书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头、手、生殖器这些部位,据说是在解剖人体时最容易引起某种不适感的“零部件”,因为它们是人体上最“人性化”的部分。一具肉体或一颗头颅,是以什么为分界线,从他/她变成了“它”呢?围绕着头颅的研究,很多都跟这个问题有关。语言翻译得很一般,太爱直接套用英语语序,不符合中文表达方式。
14.《烛烬》
“人们一辈子都在为某件事做着准备。先是积怨。然后想复仇。随后是等待。等了许久之后,已经忘记了何时积下的怨,为什么想复仇。随着时光的流逝,一切还在,但却像模糊褪色了的老照片一样固定在金属板上。时间洗刷了照片上清晰的轮廓和独特的光影。……虽然所有人的记忆都会因时光的推移而变得模糊,但是总有一天,从哪里射来的一束光线,能让我们再次看到某张面孔。”《伪装》里那种对难以逾越的隔阂的描写,在《烛烬》中也随处可见。“异类”的母亲,“异类”的朋友,“异类”的妻子。独白占了这个故事的绝大篇幅,那是将军41年的沉思结果。跟朋友逃跑前一模一样的菜式和场景,只是缺了个决定生病死去的妻子,竟莫名想到“春如旧,人空瘦”这句,尽管两个男性未亡人所存的,并不是这种婉约的情怀。
15.《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书名若是“伪装成爱情的独白”,似乎也说得通。四个人的单方面对话,四场似是而非的“爱情”,其中探讨的内容,远超过情恋本身,甚至可以说,这原本就是四场跟爱情无关的感悟。“原配夫妻”的《真爱》是作者的初作,其后的《尾声》是多年后的续写。前者从“求不得”的妻子和“寻找奇迹”的丈夫口中,说出了“人心隔肚皮”那种无法消灭的隔阂——是人与人之间的,更是不同性别间的;后者将这种隔阂发展到了不同阶层和不同世界之间——在土坑里度过童年的继任妻子(那个“奇迹”),无法理解市民阶层的丈夫为何要拥有如此多的物质,她流浪到美国的小情郎,也听不明白她口中的那个旧世界。
16.《甜蜜的房间》
“我爱藻罗……我爱她那纯洁无瑕、淡红色山楂般的嘴唇……我爱她那带着干草味道的黑褐色头发,爱她圆润而结实的肩膀……”这样一个任性、散发着深红百合的浓郁植物香的女孩子,很难让人不联想到纳博科夫的洛丽塔。然而藻罗的这个故事更沉溺于感官,更对道德嗤之以鼻,相对的也更“表面”些。藻罗身后留下一行被她榨干并丢弃的男性“遗体”,像捕蝇草或者猪笼草的手段,那是纯动物性的、本能的行为。森茉莉的华丽笔法有点容易把人甜腻住,写到的食物倒是看起来都很好吃的样子,肉汤煎鱼冷牛肉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