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枯木
自古逢秋悲寂寥,草木凋零叶飘摇。午戌年的秋天,确实让人伤感不已,一些知名人士作古的消息接二连三,其中有的还是英年早逝,令人唏嘘感叹。关于金庸先生仙逝的消息一经发布,顿时悼念刷屏,众多金庸迷悲痛不已,无不怀念金庸带给我们的曾经的那段岁月。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生于1924年3月10日,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毕业,1948年移居香港,于2018年10月30日辞世,享年95岁。金庸先生名衔不少,诸如著名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和知名办报人等,然而闻名于世的自然是小说家,他的武侠小说风靡国内和东南亚,15部小说累计印刷上亿册(包括盗版),也是首个依靠版税获得亿万财富的第一人。
谈到金庸,就不能不提武侠小说,谈到武侠小说,就不能不提金庸,武侠小说已经成为金庸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当代文学的一大流派,作为港台文化的主要代表风格,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经久不息,而且可以肯定会流传下去。
提起武侠小说,除了金庸先生,还值得一提的是梁羽生先生和古龙先生,三人被誉为“武侠小说三宗师”,风格迥异,各领风骚,对武侠小说的创作风格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值得我们衷心怀念。
谈起武侠小说大家,人们经常把三人相提并论,并且犹如“华山论剑”一样分出高低,其实,“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作为文学作品,读者观众林林总总,兴趣癖好各不相同,风格类型难以调羹,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江湖,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的侠客柔情。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三位小说大师,才让人们脑海里的侠客江湖得以构建,人物形象的骨架才得以丰满了起来,这是他们最大的贡献。
虽然难以评出优劣,作为一个曾经的武侠小说迷,三位的作品基本上都全部阅读过,因此不自量力,管中窥豹,尝试用普通读者的眼光,总结一下他们的作品风格,以及追溯武侠小说的前世今生,借以纪念三位大师。
武侠小说最早脱胎于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唐代的传奇小说,诸如《红线女》、《聂隐娘》等,主要是刻画侠客出神入化的功夫,突出除暴安良、快意恩仇的主题,渲染侠客的卓尔不群的刚毅性格,风格简短精炼,字字玑珠,然而却湮没于“唐诗”这个文学艺术的高峰之下,难得展现光彩。
到了宋元时期,又被宋词和元曲的艺术高峰所限制,况且宋人的理学束缚,很难会有较大发展。一直到明清时期,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以《水浒传》、《三侠五义》、《隋唐演义》等为代表的演义风靡街头巷尾,奠定了武侠小说的基本形式和模式,主要是以章回体形式描述主人公除暴安良、快意恩仇以及忠心报主之类,然而整体相对缺乏艺术润色和文学渲染,想象力相对缺乏,整体结构不太丰满,受众也多为平民百姓以及少数底层知识份子。
民国时期虽然也有少数武侠小说,然而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局势变幻莫测,人们苦于生活所迫,因而对武侠小说的关注度也较差,武侠小说的影响力也较弱。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梁羽生先生的《龙虎斗京华》的发表,标志着新派武侠小说的横空出世,一个武侠江湖的时代随之诞生。
梁羽生先生(1924.3.22~2009.1.22),原名陈文统,广西蒙山人,梁羽生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诗词功底和文学修养深厚,岭南大学国际经济系毕业,1949前往香港谋职,晚年移居悉尼,2009年去世,享年85岁。
梁羽生写武侠小说,源自1951年任职于《新晚报》编辑,当时香港两武术门派雷声大雨点小的打擂,报社为了造势扩大发行,从而邀请梁羽生这个武术迷写小说,从此一发不可收,到1984年“封笔”,一共是写了35部1000余万字的武侠小说,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
而金庸,当时和梁羽生就职于同一报社,同为编辑,1955年,为补缺,报社邀请金庸续写武侠小说,于是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镛字拆开作为笔名,《书剑恩仇录》成为金庸第一部作品,一炮而红,从此精品迭出,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从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梁羽生和金庸共同撑起香港武侠小说的大旗,风靡东南亚,开创了新武侠小说的一个时代。
而在彼时的台湾,一位年轻的武侠小说家也逐渐崛起,他就是古龙先生。古龙原名熊耀华,原籍江西,1938年6月7日生于香港,幼时曾居汉口,后经香港赴台,1957年进入淡江英专(今台湾淡江大学外文系),1958年弃学。1963年开始武侠小说创作,一生多达70余部,代笔、冒名之伪书更超过百部,1985年9月21日,古龙因肝硬化引起食道瘤大出血去世,享年48岁。
梁羽生、金庸、古龙,三个人的武侠小说,把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戏剧散文特色、儒释道文化精髓、历史地理知识以及现代推理逻辑、心理描写刻画等元素都融入传统武侠,把武侠小说的受众扩大到广大的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之中,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开创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时代,和纯文学相媲美,并且在当时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而把武侠小说引入经典文学的殿堂,创造了众多的经典人物形象,直到如今都是影视作品的热门题材,因此把他们三位称谓武学小说的宗师泰斗实至名归。
金庸和梁羽生 (左)
对比三人的艺术风格,却迥然不同,这和三人所受的教育、家庭环境和生活阅历有着极大的关系。金庸和梁羽生,出身书香世家,从小接受的是私塾教育,传统文化的功底深厚,后来社会动荡变迁,历经沧桑变换,人间悲剧,二人的父亲都在运动中被杀(梁羽生的父亲陈信玉,村间乡绅,1950年土地改革被镇压;金庸父亲查枢卿,毕业于震旦大学,1950年镇反运动中,因为大地主被枪决。),虽然后来都得到平反,然而这成了二人心中永远的痛。因此,在二人笔下,不少主人公要么是孤苦伶仃,要么是身负血海深仇,尤其是以金庸居多,比如郭靖,张无忌,杨过,胡斐,萧峰,袁承志等等,无不是有着丧父之痛、家仇国恨。而古龙则不同,虽然是少年远离故土,父母离异,然而接受的却是现代教育,并且专业是外文,接触的都是一些更为现代的西方文化,因此更显得无拘无束,挥洒自如。
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小说,整体文风温文儒雅,犹如谦谦君子,名士风流,并且梁羽生不遗余力的自己创作诗词镶嵌其中,韵律优美,具有诗情画意,文学修养极高,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多部作品犹如编年体史书,把历史贯穿其中,传输的思想是侠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义字当先,仁义礼智信具备,武功其次,看得出梁羽生先生的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突出渲染美的一面,对爱情的坚贞和家庭和睦的充满向往,颇有理想情节,这大概也是他的人生态度和道德素养吧。
然而梁羽生先生的文学作品的缺陷也有不少,主要是套路僵化,性格形象雷同,其中的男女主角千篇一论,男士大多是千古以来的君子形象,儒雅谦恭;女子则知书达理,犹如莲花般圣洁;坏人则肯定是形象不佳,一看就是坏人甲。而且情节过于简单,结局直白明显,让人一看就是高大上的结局,因此评价为“失之浅显”。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则是另一个风格,有的人评价(包括梁羽生先生)认为金庸先生比较西方,笔者并不认同。金庸先生也深受传统文化影响颇深,虽然在单独方面并不突出,和梁羽生先生相比,文学功底略逊一筹,然而金庸先生涉猎广泛,堪称杂家,把儒、释、道三教精髓,天文地理医学等传统文化精华,巧妙地糅合到作品当中,融为一炉,境界高深、变化莫测,每部作品都会让人眼睛一亮,展现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主角形象丰满,性格各异,人间百态,都能在其中找寻,知识庞杂,嵌入自然,整体布局波澜壮阔,气势恢宏,情节跌宕起伏,磅礴大气,让读者欲罢不能,因此称金庸先生为武侠小说集大成者概不为过,金庸的代表作品堪称武侠小说的一块丰碑。
金庸先生壮年封笔,频繁参加社会活动,事业非常成功,然而晚年对作品进行部分修改,却让不少金庸迷不解,笔者是其中之一。金庸先生的说法是为了作品更加符合史实和真实感情,然而笔者认为小说就是小说,难免虚构夸张,即便是部分瑕疵,也难掩美玉之光彩,毕竟不是历史传记,非要按照历史地理的写实手法去改有点过于苛刻,况且修改后的作品褒贬不一,尤其是人物情节的修改,不少让读过原作的读者心里难以接受,有的人认为不但没有增光添彩,反而是拘泥古板,缺少了艺术性和趣味性,“画虎不成反类犬”,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也可以看出,金庸先生作品的影响力之显著,作品人物性格已经深深的烙在读者的心中。
古龙先生的武侠小说,又是另一番风格,古龙受现代文学和西方文化影响颇深,而且生性洒脱,结交甚广,游戏人生,人称浪子,性格修养决定作品风格,因此古龙的武侠小说,以气氛渲染、心理刻画、人物旁白对话和悬疑布局相结合,极尽曲折离奇能事,伏笔巧妙,运用现代逻辑和推理知识,肆意纵横,漫天洒笔,结局收拢一处,出人意料,并且警句迭出,妙语连珠;剧中人物缺点突出,优点过人,主人公大多性格洒脱、不拘小节,内心落寞孤寂,知己难求,勇于奉献,从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梁羽生、金庸、古龙三人,通过对现实的折射和对未来的憧憬,共同绘就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武侠江湖世界,给人们展开了无限的想象力,给世人传递着充满浩然之气的侠义精神,给人以振奋的正能量,三位被称为武侠小说的泰斗当之无愧。
文如其人,若评价这三位大师,梁羽生充满童心,金庸充满恒心,古龙充满玩心;古龙过于风流,才华横溢,戏谑尘世,内心孤寂,可惜英年殇逝,令人痛惜;梁羽生为人正派,儒雅冠群,修身养性,洁身自好,具有传统文人的气质和修养,家国情怀更浓,社会责任感更重,最后赞誉加身,高寿仙逝;金庸则大气稳重,光华内蕴、应时而变,洞彻人生,寿禄俱全,更高一筹。若论阅读作品,少年读梁羽生,青年古龙,中年金庸,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随着社会发展,武侠小说的风靡时代已经不再,如今的武侠小说作品,大多不值一哂,武功上升神幻,侠义沦为工具,言情成为主角,夺爱变得时髦,勾心斗角、机心械肠,内心的浮躁和现实的困扰,很难有人能耐得住寂寞,随着金庸先生的离世,也意味着武侠小说时代的落幕,阳春白雪,一曲终了,再难以创下高潮。
最后,用金庸先生引用的北京陶然亭香冢的墓志铭作为结尾(世人皆误为金庸先生所作,其实早在清代即有铭文,关于作者争论颇多):
浩浩愁,茫茫劫。
短歌终,明月缺。
郁郁佳城,中有碧血。
碧亦有时尽,
血亦有时灭,
一缕烟痕无断绝。
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是为记,谨以此文纪念带给我们欢乐的金庸先生、梁羽生先生和古龙先生,愿三位开创新武侠小说时代的宗师在天堂好聚。
2018/10/31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