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看到一篇“还记得当年“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吗?现已身家百亿”的文章,两位主人翁从不被人理解到一度哽咽“我给母校抹了黑”,最终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愧是北大人”由此引发的想法。
常听到某些人说到:“你看谁谁谁大学毕业了却跑去卖菜?跑去卖猪肉?读了大学有啥用呢?”,“读书无用论”经常被某些人挂在嘴边,有人抱怨中国学生为了学习英语,读了那么多书,花了那么多时间,而在以后的工作中却很少用得到英语,甚至根本不用,这不是浪费吗?
看上去这种抱怨好像挺有道理的,确实,很多人在工作中确实用不到英语;只有少数人工作中用得到,即使用得到用软件翻译一下也足以应付了,貌似大多数企业招聘时,也没必要对应聘者的英语水平有所挑剔,反倒可以把时间节省出来去学习其他更一些对工作有用的知识,不是更好吗?
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大多数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考察他们的英语能力其实是很有必要的。这倒不是因为英语本身重要,或者说往后工作中需要用到英语。而是因为英语通过四六级考试,至少能说明这个学生在上学期间并没有荒废学业,至少能说明他是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
因为有个普遍规律是这样的,即英语跟数学,如果中途有一些学习内容跟不上的话,那很可能导致后面的很多内容压根听不懂,听不懂的话就会对学习更加没兴趣,导致恶性循环,然后就会比别人落得更远,最终可能就会彻底放弃。
因此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硬性要求应聘者必须通过英语四级或六级考试,其实可能不是为了英语,而恰恰是为了确保应聘者是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至少能在大概率上证明他曾在大学里认真学习过,更加有毅力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样的人相对在工作中更能体现出自身的学习能力。所以在企业没有更加可靠且更加方便的方法之前,这应该算是明智之选,至少在概率上看会更加合理。
还有一个常见的情况,即花费高价格去购买所谓的学区房,让孩子进入好学校,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难道这真是孩子们日后学习成绩好的原因?其实,学习成绩好的原因其实应该是源于家长们的种种行为,他们更愿意花大手笔去做这件事,就能表明他们都是很重视子女教育的;同时能花大价钱的,也说明了他们往往本身也相对比较优秀,他们大多会在各个方面督促、帮助子女学习才让他们的孩子成绩更好,学区房可能更多的只是一个表象罢了。
所以谁谁谁大学毕业了去卖菜?可能他们做的是创新思维的新农业项目,卖猪肉?可能做的是互联网+的新项目而已,他们的想法属于线性思维方式,思维太过于局限,他们不能用更广泛的视角理解世界,看到卖菜卖猪肉就会想到菜市场上传统的小贩,而忽略了现代社会可利用互联网创造不一样的一方天地。
所以我们有必要摆脱思维的局限性,用更广泛的视角看待世界,理解世界,这样生活可能会迸发出更多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