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家长:一边做作业,一边吃东西,老老实实做作业的时间,连五分钟都没有。
B家长:都一样,我家那个注意力更不集中,学校开放日,我去学校看孩子们上课,我家那个,一节课下来,就没正眼看过黑板,左摇右晃,屁股就跟长了牙一样。
C家长:可不是,没上学之前,没觉着是回事,感觉调皮就调皮吧,调皮了还聪明,可上了学,才发现真是个大麻烦,严重影响学习,你们说是不是多动症呀?
D家长:是呀,多动症的孩子普遍注意力不集中,干什么都静不下来,上次我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了,医生也说不排除多动症的可能,现在我快愁死了。
ABC家长:那怎么办?······
家有学童的家长们,或多或少对这样的场景都有所了解,或者自己家里也有一个这样一刻也不得安生的小家伙,每天精力旺盛的让人难以置信。但是孩子们真的是多动症吗?
上幼儿园的孩子,有很多被老师定义为“多动症”的。因为坐不住,不能按老师要求,坐在那里听课;不能按老师要求,中午好好睡觉;甚至不能按老师要求,坐在那里好好吃饭。再加上幼儿园老师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很多不是很懂孩子生理心理发展情况的老师,因为孩子出现上面的情况,就把孩子定义为“多动症”。
结果就是让一部分孩子的父母,从此寝食难安,天天注意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寻求着哪怕一丁点的蛛丝马迹,来纠正着孩子多动的表现。可结果是什么呢?
孩子在家长严密的监视下,最终成功的“多动了”,从此验证了自己真的多动这件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做对孩子会有什么伤害呢?
心理学上有说过:老人和孩子是最容易受人暗示的群体,这也是骗子为什么总喜欢骗老人的原因。看看生活中,那些保健品买的停不下来的老人就知道,老人是多么容易上当受骗。
因为从心理学上来讲,一个人越是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越是容易受人暗示,孩子和老人无疑都是,没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另外,因为这个社会大环境,导致女人也是容易受人暗示的群体。
老人乱买保健品,我们都知道是被骗的,可孩子被说是多动症,我们往往就失去了正确的判断能力。因为关心则乱,孩子是我们每一个父母的心头肉,越是关心,越是会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所以爸爸妈妈们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心里有怀疑,也还是会去严密观察自己的孩子,殊不知已经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因为孩子特别容易受暗示,当父母拿着显微镜,在孩子身上观察某种特质时,孩子身上就真的会出现那种特质。因为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他会觉得我的样子,就是爸爸妈妈认为的样子,从而不断的向着爸爸妈妈期望的样子发展。
不要觉得你嘴上不说,孩子就意识不到。我们每个人去判断自己喜不喜欢一个人,绝不仅仅是听这个人说了什么。他所做的,以及他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样子,我们都会有感知,这一切综合起来,我们才会给一个人下一个结论。
我们的孩子也是这么做的。你在做什么,你内心的想法是什么,孩子都会感觉到,你对他的担心和焦虑,会让孩子在心里觉得,是自己做的不够好,自己不够优秀,自己真的病了,所以才会让爸爸妈妈如此担心和焦虑。
孩子以后会变得小心翼翼,即使外表看起来再活泼的孩子,内心里已然有了脆弱的影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长大之后,会看到有那么多看起来活泼开朗的人会抑郁的原因。因为内心的脆弱是日积月累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心理学上对“多动症”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定论,甚至很多专家不承认有“多动症”的存在。与其给自己的孩子扣上一个多动症的帽子,还不如好好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去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
恐惧源于未知,当我们对很多事情都不了解的时候,我们会心生恐惧。在多年的咨询中,我接触到很多被确诊为“焦虑症、抑郁症”的患者,可他们真的是吗?
去年暑假,我接诊了一个高三男孩,高考成绩非常棒,但是却不想去上学,因为被医生定义为抑郁症,并且已经吃了好久的药。
其实这个男孩子是“被”抑郁症了。在临床诊断上,男孩完全达不到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可是因为医生的一纸诊断,男孩子的父母感觉天都要塌了,最重要的是男孩子自己不想去上学了,害怕去了之后,自己总是吃药,被同学发现怎么办?自己以后摆脱不了抑郁症怎么办?感觉整个人生都没了希望。
经过咨询,男孩子慢慢认识到自己认知上的错误,精神状态也一点一点好起来,最终开开心心的去上学了,现在一直继续着他美好的大学生活,并且还参加了学校的心理社团,借此去帮助更多的人,而男孩的父母也如释重负,生活终于迎来了大晴天。
所以说,当我们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尤其是我们不懂的事情,千万不要急着相信,保留一点怀疑精神是很好的,等自己弄清楚了,再做决定也不迟,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