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读后有感
每一本书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作者与每一位读者的独特链接,这本书带我发现自己不一样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共分为九个章节,分别从安全感、有趣、心智模式、成功学、7事业、个人成长、幸福等几个方面,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我们社会大众普遍遇到的思维墙。
对于安全感,我可以坦言自己的确缺乏安全感,其中让我深刻体会的是在感情里,我也曾像个抱着糖果的孩子,患得患失得紧张于自我的不安全及未来的不确定。看了书里的例子,不自觉去反省自己的心智模式,大抵我的思维误区要归结到缺乏安全感。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讲到“安全感是自己的,任何人都给不了你,除了你自己”。而对于我们芸芸众生大都还是不豁达,我们过分关注于自己,但是却没有做到足够的爱自己。
在大学生里,毕业选择就业还是考研,是大学生里普遍存在的纠结。这样的一个选择,本应该是基于自己的内心,源于自己的兴趣,然而大部分都是盲目跟风,“别人考研我也考吧”,“现在工作不好找,还是考研吧”……考研与不考研,是自己的事情,为什么“手里拿着水杯,而一定要为这个水杯去做一些事情呢?”,就像别人送你一个鸟笼,为何一定要买一只鸟呢?空着的鸟笼,何尝不是你还给鸟笼的自由。
像这样的思考,在本书中有多次提到。人云亦云的迷雾重重,换个思维就是柳暗花明的春光无限好。在生活中,我们已被大家认为的观念所绑架,比如“你得有个房子”,所以我们年纪轻轻就有所拖累,即便没有房贷,也有一个固定的居所,至少会限制你的脚步。高晓松说,“我没有买房,我妹妹也没有,但是我们走遍了全世界”。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看到,因为缺乏安全感,所以早早的买房,早早的结婚生长,觉得被现实狠狠摔了一巴掌,就这样轻易放弃诗和远方,或是年少壮志,其实我们都冤枉了“现实”,那不过是自我逃避的借口而已。
书中“一个房子消灭一个梦想”,通过实际案例,具体数字清晰的让我看到思维局限的可怕。如果我们自己没有内在的安全感,但是内心又迫切需要,我们只好慢慢转向外界,寻求外部的寄托。这让我们的自信完全摧毁,恐惧开始滋生,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深深知道:外物是无法掌控的,而我们又无比依赖这些东西。这种想法,让我们活在双重的煎熬当中:既不相信自己,又随时害怕失去。我们终将被奴役,成为安全感的奴隶。
我们对自己的不信任,所以就会向外索取,需要和爱的人不断确认,确认爱、信任、能力……所以,我们也常常许诺,对别人承诺,也需要被承诺。这种索取型的外在表现,会让我们更在乎安全感,也更缺乏安全感。其实,安全感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犹如手中的细沙,握得越紧,流失的越快,如果放松手掌你会托起一个小山丘。
在安全感这一部分,是我阅读最慢思考最多的地方。这部分的案例,让我如墙外人一般看到自己的局限,我想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吧。
我们读书,然后一日看尽长安花,跟随作者踏遍人生浮沉,亦或是如这本书,带你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到迷雾中的自己。居高临下,适时向内反观,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成长。
安全感不是拿回来的,而是给出来的。愿每个人都关注自我的心智模式,坦然面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