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无意中看到一个微信公众号推送4-6岁足球冬令营活动,教委官方主办,外教授课,又完全免费。琢磨应该强过外面免费试听课,报名凑凑热闹。
关于报儿童体育兴趣班,特别是4-6岁的幼儿,我一直比较纠结。我自己算是个运动爱好者,从小到大,各类常见运动基本都有参与,但一直是野路子出身,从未上过任何此类兴趣班(那个时候除非走专业,家长也不重视),当然也无缘学校选拔队,跟体育生更是不能比,没接受过系统的相对专业的训练指导。最高的成就应该就算勉强混进大学院队,也没真上过几次场。其他足羽乒排田径稳定在班队水平,顶多算个体育积极分子。起初我认为儿子以后能像这样也不错,爱好运动,享受胜利,体会失败,强身健体,某一两个项目在要求不高的比赛还能小秀一把。但是后来我逐渐意识到就算只要求达到这个目标,在以后可能都会很难。
前面说过我们那个年代,很少人参加专业的训练,那么这些运动技能是怎么获得的呢?其实都是玩出来的。这个玩不是训练,而是比赛。训练是枯燥的,专业的;而比赛相对更有意思,孩子喜欢,只要知道大致规则,甚至有时候规则都不清楚就可以比赛。只要人数够,有场地,就可以开始。因此我们所有的技能和经验成长大多都来自于比赛。没人指导,训练往往只是投投篮,射射门,作为比赛前或者人不够时的热身而已。正如那句广告词“无兄弟不篮球”--没人打个屁啊!业余竞技运动比赛什么最重要?人最重要!归根结底要有一帮水平相近且愿意跟你一起玩的搭子。
回到这次冬令营,其中同龄几个孩子的水平让人咋舌,最后的训练赛其他孩子基本去就是陪着跑步的,只有教练出脚才能平衡局面,而隔壁U9年龄段孩子的专业更让我意识到,就算踢了20年野球的人跟他们踢也未见有胜算。而跟场边家长聊天,这些孩子都是普通爱好而已,就是一周一次训练了两三年而已,没打算往专业上靠。想到前不久看到韩寒一篇关于专业的文章,感同身受。
试想在这个越发专业的年代,我们的孩子在班上如果遇到有三五个受过系统训练的孩子,那对于那些没有训练过的孩子来说,可能这项运动就连参与的机会都没有了,即便勉强参与,那也只能是捡球的份,不可能体会到运动胜利带来的喜悦和自信。又哪来的劲头能坚持这份爱好,最后只能敬而远之。
别说是进班队院队,就算平时想找个愿意带你一起玩的人可能都很难了。越想越可悲。
同理联想到钢琴,画画,唱歌,跳舞等等。估计以后老师问文艺汇演谁会弹钢琴,不是钢琴十级都不好意思举手了,或者老师都根本不用问,班上特长的孩子太多了,老师如数家珍,其他孩子就只有永远当观众的份。
兴趣班还得报,越早越好,下篇分析幼儿运动兴趣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