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点了,想写点什么。磨磨蹭蹭半个小时终于抬笔,天冷了笔都不听使唤,好在矫情的心比较暖,又突然想起《三字经》,故以开篇六字为由头,说说人性本善还是恶。
人之初,性本善。
人出生的时候,本性是善良的。看似简单的六个字,背后就有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深层的含义便是探讨着人性的本质。而人的本性究竟是什么样子?到底是善还是恶。从古至今都在不断探讨着,古人对此探讨亦十分丰富。自先秦之时,便有三派学说,一派孔子,二派荀子,三乃亚圣孟子。
圣人孔子对于人性的本质没有直接界定其善还是恶。因为此句后接着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告诉我们,孔子认为“人的本性相差不大,差异化表现的原因是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也所谓的环境锻炼人,环境造就人”。
荀子对于人性的本质界定为恶。他认为当一个小孩落地以后,饿了要喝奶,他管不了自己母亲是否劳累,管不了母亲是否有奶,也管不了母亲是否生病,他只管自己哇哇大哭要喝奶,在孩子多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争先恐后抢奶喝的情况,从本性上看,这种无意识的本性即为恶。
亚圣孟子在《孟子》一文中便表明态度,人性为善。《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到人应该有四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人有了这四心便为地道的人,也是本性醇厚善良之人。
短短六个字背后更是把中西思想差异表现出来了。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将人的本性定义为恶,西方思想里的“原罪”一说,即表示人一出生就是有罪的,人一生下来就要赎罪,只有上帝没有罪,所以人每天要向上帝祈祷,请求原谅,期望被救赎。正因为人有原罪,所以西方社会在文化的发展上,根据人有原罪不可轻易信任而将社会管理运作进行分散管理,相互监督,彼此独立,创设出一套严格的制度加以限制,借以表明人性本恶。
纵观古今中外,对于人性本质的议论已千年。不管圣人庸人将其定义为善还是恶,正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性质一样,有了各成一派学说的争奇斗艳,才使得各自文化彰显流传得异常宽泛,而作为万花丛中的采撷者,仅此以不可茫然携一观念而罢黜所有,更需看多识多而言少做为劝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