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系的花园中,绽放真正的自我
在关系中能学到的最深的人生功课,
就是你不能拥有任何人。
--戴维·菲茨帕特里
什么是亲密关系?
所谓“亲密”就是把我们可以将内心最深处的部分向自己也向他人展现出来,没有任何伪装和防卫心理。
因此,所谓的亲密关系,也就是关系的双方都能真诚地向对方袒露自己,分享自己。
01
亲密关系发展的五个阶段
1.浪漫期
在这一个阶段里,彼此互不了解,只是沉迷于彼此在自己心中的形象,拥有强烈的希望和梦想,对生命充满无限的热情。某种意义上,浪漫期是我们生命的香料。
2.权力争夺期
在这一个阶段,双方都看清了对方隐藏在美好表面下的缺点,并且试图控制对方,让对方符合自己心目中美好的形象。
3.整合期
处在整合期阶段的双方,彼此更加地了解对方,并开始见证各自的生命历程,开启两人之间真正的对话。
4.承诺期
这个阶段的双方非常了解彼此,他们愿意跟对方沟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互相承诺用分享、坦诚的态度来处理各种各样的状况,能够让关系保持一种健康的状态。
5.共同创造期
处于这个阶段的双方,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中,不管选择什么样的合作,都会成为一种创造的过程,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
这五个阶段适用于所有关系:夫妻、情人、亲子、手足、其他家庭关系、商业伙伴、朋友。
一个人面对不同的生活面向,有可能处于不同的关系阶段;同一份关系中的人可能各自处在不同的阶段。学习承认这些差异,不加以防卫,并欣赏双方的观点,关系就能持续成长。
下述问句对五个阶段都很有用:
"我想要什么?"
"你想要什么?"
"我们想要什么?"
"我们选择做什么?"
"这些是为了什么?"
各人的答案会决定这个人以什么方式经历关系的各种阶段。所以,追求卓越的关系,其品质会非常不同于追求安全感、权力、性或其他目标的关系。
02
在关系的花园中,绽放真正的自我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可以毫无戒备,放下防卫,向自己和对方袒露出真正的自己。在彼此袒露的过程中,就可以如实地认识彼此。
最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世间万事万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当我们能够去领会自己和对方、和宇宙的这种合一的状态时,我们将会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看待对方,看待世界,虔诚接纳生命的所有,无论是好,还是坏。
一、如何看待“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是把重心放在自己的内在,而不是外在,这是个体化过程中自我觉察和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对伴侣敏感时,仍然保有对自身感受的觉察,所以是负责且坦诚地对待与之接触的人。
许多人误以为促进亲密感和整合的自我中心就是自私,自私是封闭、具有权力的立场,缺乏远见。自私的人是与自己的形象建立关系,碰触不到自我和他人的真实感受。过度的自尊和耽溺都是自私的现象,并不是这里所讲的“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不是自私——
自私的人耽溺于自我的重要性,无法与人建立对话;以自我为中心、自主的人能对别人非常敏感,有所回应。
自私是物化;以自我为中心则产生亲密感。
自私是道德的用语,以自我为中心是定位的用语,两者并不相同。
二、放下“完美的浪漫梦想”
不切实际地追求某人,希望借此纾解焦虑、痛苦和寂寞时,很容易丧失自我。虽然英俊的王子拯救美女的童话故事不可能成真,人还是极度渴望活在这种幻想中。浪漫期的人渴望找到某个特殊的人,解除生活中所有的失望与不安。
如果在关系中不愿放弃完美的浪漫梦想,就会常常在潜意识中把未得满足的希望和欲望加在伴侣身上,期望关系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能拥有浪漫的人常常自觉不幸,当发现伴侣辜负原有的希望时,也会一直觉得不幸。
这种人会一直不快乐,除非能接受自己要为生活负责的想法,因为没有任何别的人能为他解决存在的基本问题。当人更彻底地了解自己时,通常较能做好心理准备来经历分离和孤独的痛苦:放弃浪漫,进入现实生活。
三、在高品质的关系中,没有妥协和忍让
一般说来,我们的文化希望关系中的人能相互妥协,各自放弃一些东西,以找出共通的立场。这种方式企图把人简化成最大公约数,使人尽量不要做自己,这个观念会把人物化。
为了学习越来越亲近,各人要说明自己的欲望和意图,同时不将之放弃。如果一方被问到:"你愿意放弃什么来维系关系?"充满生命活力的回答是:"什么也不放弃,我要的是关系,不是妥协。"
在妥协中,人会放弃自我,这时能提供的东西反而更少。在我们的高品质关系中,永远没有妥协。
我们相信各人必须承认自己的深层的渴望,并试图满足它。这不是简化的"跟随你的祝福"或"跟着能量走",这种说法是粗糙而不负责任的。伴侣应该尊重个别差异,把自己的渴望放到台面上,找出满足渴望的解决办法,彼此协调,而不是否认渴望。
妥协就会顺从别人的渴望,使自己受到委屈和限制,一般说来,这种情形会让人怨恨对方、厌恨自己。承认自己的渴望就是臣服于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力量,在日渐增加的亲密中,就有更多东西可以分享。
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妥协,还是单纯地接纳对方的愿望呢?关键在于是否有怨恨。没有怨恨就表示没有妥协,妥协会伴随著怨恨、内疚和自恨。可惜这些感受常常被压抑,无法成为有用的线索。
接纳别人的差异而不妥协,可以创造和谐。看似不一致的音符可以创造和谐的音乐。没有不好的和谐,接纳不寻常的组合有时能产生复杂有趣的互动,非常不同的伴侣即使有极度的差异,也能和谐共处。
只要彼此保持好奇,承认并接纳差异,没有责备或怨恨,就可以在一起而不必改变对方或委屈自己。不必妥协或判断谁对谁错,要把目标转移到欣赏不一致的崭新和谐上。
四、尊重彼此的差异,发现你独特的关系之道
虽然不应该妥协,但解决差异的方法如果符合现实,仍是适当的。一旦承认自己的渴望,就可以选择不要追逐渴望,也不需要放弃自我。例如,一个人可能想滑雪,却决定和不想滑雪的伴侣留在家里。
他并没有妥协,而是做出自由的选择,觉得陪伴对方比滑雪更重要。在不需要投注太多精力的情境中,更容易做出这种选择。
可是,当人对某个东西有强烈感觉时,可能不愿意在某些基本问题上让步,侵犯既定的界限可能导致强烈的后果。
例如,某个人发誓自己绝对不会留在被殴打的关系中,如果伴侣忽视这一点而打她的话,她就会离开。在这个例子中,她并没有放弃自己坚守的价值观。
所以,父母不需要协议如何养育小孩,只要能完全袒露自己的态度和感受,就会知道彼此的差异而不需妥协。一旦知道并尊重彼此的差异,就有可能共同决定如何一致地抚养小孩,比如以谁的方式当成主要的方法,致力于共同的目标和意愿,而不需要在自己的原则上争论是非对错,夺取话语权。
如果他们能坦诚和好奇,就找出实用的方法解决彼此的差异。在和谐的家庭关系花园中,甚至可以和小孩公开讨论这些差异,让小孩也参与决定的过程。(编者注: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因人、因事而异,重点是客观对待,真诚表达,发现超出设想的妙方)
03
开启我们“爱的发动机”
许多人认为爱可以用各种方式切割、交换,就像馅饼一样:一大块给伴侣,差不多大的一块给小孩,较小的一块给工作,更小一块给朋友。
以这种方式生活的人会小心翼翼地看著自己给别人多少,又得到多少回报,当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的分量,就会开始紧张、嫉妒,随时讨价还价。
他们会尽可能寻求别人的关注(而不是滋养的认可),以填补空虚感。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跟伴侣、小孩、朋友为他们付出多少爱是密切相关的。
根据爱的馅饼理论来运作,就会对别人着迷与上瘾。他失去了“爱人”的能力,转而极其渴望符合内心"缩影"的某人爱他。
为了虏获所欲的对象,可能需要顺从对方,放弃自我。而一旦虏获对方,反而会一直监控对方,以确保对方不会逃走。于是以爱之名创造了一种上瘾的生活方式。
有些人因为害怕失去对方而不敢爱人。他们害怕情人最终离去时的痛苦与哀伤,所以不敢打开心房,无法体验关爱的感受,于是觉得空虚,因为他们已经与自己想要的东西隔离。
爱包含冒险与勇气,如果不敢打开窗户,爱的微风就无法吹入。当人对自主的爱更有把握时,就能更自由地感受自我,不会担心失去爱的对象。其实人永远无法拥有爱的对象,但能拥有自己对别人的爱。
并不是只有一个有限的馅饼可以分配给挚爱的人和朋友,每一个关系本身都是一个完整的馅饼,可以献出对彼此的所有关手,而不会消减其他关系中的爱,爱不但不会使人筋疲力尽,反而会让人精神百倍。
能量并不属于个体,既不能测度,也无法储存;能量是无所不在的,只需要激发就能与之共鸣。
当人对自己的完整有信心,愿意流露自己的感受,并与人分享时,就能增加自我价值感和自主性。
父母要让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培养上述特质,就要鼓励负责的行为,让小孩有被认可的经验,把小孩视为全然的人,而不只是关注他们在角色中的言行。
在这种氛围下,我们就会了解自己不是等待别人提供爱的空桶——相反的,我们已经是充满爱的可能性的人,我们需要的只是开启爱的发动机,学会在适当的场所,向适当的人,以安全的方式表达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