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大学前,我从来没有独自出过远门。十多岁和爸妈跟团旅游时,外边的一切在我眼里都显好奇。
怕我东张西望随时走丢,爸爸总是习惯性地用他的大手攥紧我的小手,在队伍中随着人流缓缓向前移动。
上了大学,我不再跟团旅游,开始独自背包上路。
三年,去过了很多地方。如果你问我旅行有什么意义,我不会和你说什么开阔眼界之类的套话。我只是收获了很多欢乐,很多在路上无忧无虑的好心情。
以前只是见过别人精彩的人生,后来慢慢发现,原来自己去努力,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我爱上了旅行。每一次在路上,都会收获种种感动。这些小触动,即使在年老走不动道时想起,依然会让我嘴角上扬。
1. 走很远很远的路
我爱走路,吃完饭没事都会出门走上几里。
外出旅行时,我很喜欢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真真切切地在大街小巷上漫步,深深地呼吸自由的芬芳。
那一刻,我眼前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潜藏着诱惑。
最原始的徒步方式,改变了我以往走马观花式的旅行观念。当看到一个感兴趣的地方,我会慢下步子,用心去了解它的故事。
世上本无路,脚下踏实踩着的每一条路都有它的历史沧桑。
慢慢地,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3公里内的地方,我都会步行前往。
旅行结束做财务整理时,我发现这个习惯还帮助我剩下了一笔可观的费用。体质也不知不觉越走越好了。
2. 逛一逛当地的书城
逛书店是我日常的一个小癖好,不用花钱又能打发时间。真出了门,站在一个陌生的地区,我开始忍不住好奇这里的书城的模样。
语言是有国度的,但书没有,人的思想和灵魂很多时候是互通的,不言自喻。
在国外逛书店,往往还能发现内地被封禁或删减的书籍。带着寻宝的心情,每次看见喜欢的书,我都爱随手买回来作旅行纪念。
一个城市一般不止一家书店,一个大型商场里就很可能有一家。
闹哄哄的商场里,往往拐个弯迈入书店,拥挤吵闹的市井气瞬时化为了古色古香的气氛,安静祥和。
爱逛书店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可以避开队伍庞大的旅行团。因为没有导游愿意放慢节奏,把书店列入他们本已紧凑的行程。
3. 在青春美好的大学漫步
或许正是求学的年龄,所以即便第一次站在某所大学的校门口,那种亲切的归家感,总让我觉得特别浓烈。
大学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每次和大学相遇,都能看到一个个莘莘学子进进出出,阳光打在他们青春略带羞涩的脸上,是那样的朝气蓬勃。
大学与我而言,不是一个旅行景点,更像一个精神交流的导师。不同省份的大学,透露着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积淀而成的不同文化底蕴。
我希望下一次的毕业旅行,能在美丽的大学校园里,和你相遇邂逅。
4. 搭乘最大众的交通工具
到新的城市,我会努力用最少时间发现当地最大众的交通工具。因为它们最接地气。
所以除了步行,我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如香港原始的叮叮车,重庆穿城而过的轻轨,哈尔滨雪乡的马拉爬犁,里斯本的28路电车等等。
在海滨小城芭堤雅旅行,除了人妖和沙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交通工具——双条车。
双条车其实就是把一辆皮卡稍作改装,拆去后挡板,加了两排小座椅。车子招手即停,路线视司机心情而定,到目的地了按铃就能下车。坐一次不论多远,都只要约4元rmb。
开车时,许多当地人就随意挂在车尾,还开心地大笑。我真的担心司机一个急刹,他们就滚下去了。
类似这些当地人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交通工具,对于我的生活圈却满是新鲜和刺激。
我不愿错过这样难得的体验,所以出门10多天也不会打上一次出租车。
5. 品尝舌尖上的美味
民以食为天。出去玩,吃是不能错过的!
回想之前跟团吃的团队餐和背包上路尝到的美味,我再一次觉得自由行的正确性。
和大众交通一样,美食同样是当地生活最真实的缩影。
如果不知道吃什么,看看当地人下班随手拎着一袋袋带回家的是什么,一般就错不了。长期居住的市民是一座城市最合格的美食品尝师。
我不太会吃辣,平时吃饭微辣是我的底线。但是到了重庆,我的底线接二连三的被篡改了。
最疯狂的一天和朋友一晚连吃了两顿红油火锅,辣得鼻涕眼泪汗水一起流进脖子也没有感觉,因为真的好吃极了。
果然,朋友和我第二天一早都拉了肚子,但我们脑中都只有一个字,值。
一路吃来,我的相册内存被美食照片压的透不过气。但吃到嘴里心满意足的一刹那,之前旅途的艰辛都已化为乌有。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专属的味道。我不知道下次品尝到它们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起码当下,我不会留遗憾。
6. 住经济特色的青旅
大学旅行,基本是穷游为主,因为我明白从奖学金、兼职中挣旅费不是容易的事。
为了省钱,住宿方面青旅都是首选。住的经验多了,我发现一家人气旺的青旅,不但价格适中,而且往往离热门商圈不远。
青旅还是同龄青年的最佳聚集地。这儿每天都会上演许多故事,它们很可能在哪天突然就被某位大导演相中,拍成了电影。
我觉得我还是一个和猫特有缘的男人。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考山路的一家国际青旅。最后一天即将离开回国时,我在店门口发现了它们。3只可爱的小家伙原本还在各自打闹,发现我手中正在对焦的相机后,一瞬间竟都转向了镜头。
那一刻小家伙们用眼神传递而来的感动,回到千里之外,我依旧会永远记得。
7. 探寻冷门小众的景点
无论国内外,凡是热门景点,总会跟着大波大波的旅行团队。原本去看景,结果在看人;原本走心的构图,结果沦为游客照。
渐渐的,我偏爱去一些相对小众的地方,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
在北京,我和同伴在人流较少的“798”徘徊了一天,发现这儿的艺术家们永远是一副悠游自在的模样,和几条街外健步如飞的上班族完全不同。不管有没有外人欣赏,他们都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还有陌生城市,某家文艺青年拥趸的咖啡馆,在青年音乐歌手的自弹自唱声中,静静感悟时光流水,岁月静好。这是一种美妙的感觉。
8. 做一生的第一次尝试
小学到高中,我的胆子一直很小,小到上课从不举手,怕答错出丑。稍有偏离日常的想法,我的直觉肯定是“我不敢”。
走得路远了,我慢慢琢磨出人之所以活着,其中一条一定是为了尝试新事物。
如果每一天都循规蹈矩,后半辈子的生活一眼望穿,这一生岂不过于平庸无趣?
旅行给了我众多第一次的机会。第一次住帐篷,第一次和陌生人同床,第一次泡夜店,第一次坐上赌桌,第一次观赏红灯区。
内心从最初的惶恐,羞涩,变得好奇,强壮。旅行结束到家,我发现自己居然还有长期被忽略的一面:原来我这么有勇气!
9. 寄出一张明信片
身边的不少朋友出去玩后,都会寄来印有当地邮戳的明信片,美美的封面和温暖的文字,每一次都把我感动个许久。
我也开始变得热衷于写字。旅途中,我会特意去一家小格子铺写下一张张明信片,寄给远方的朋友或者陌生人。
坐在木桌前,用文字记下当时的心情、感悟、想法,再将它们依次投入邮筒,奔向远方。投完明信片的一刻,我的心情都会被快乐填满。
不知道你有没有体会过那种跨越千山万水带来的温暖和感动。如果没有,可以留言,下次我寄给你。
10. 尽己之力参与公益活动
这其实是我的一个遗憾,所以这部分的照片也最少。
出去旅行这么多次,或时间太短,或机不逢时,我很少有机会参与当地的志愿者活动。
曾经看到一个公众号,每周都在发布全国各地青旅招募义工的消息。每次看完我都会立即填表报名,最终却统统杳无音讯。
高二读柴静的《看见》,认识了卢安克。这个德国人,从1997年开始,在华做乡村支教老师已十多个年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简陋的生活。
后来班上看同名纪录片,很多同学都哭了。
我可能无法像卢安克那样,背井离乡,花十年时间去一个陌生的国家帮助那儿的落后地区。但我有自己的支教梦,希望能以大哥哥的身份去看一看那些偏远地区天真无邪的孩子,和他们一同生活3个月。
如果能用快乐感染到他们,我已深深知足。
旅行中的触动还有太多,想着写着,突然发现文字不够用了。
《重新定义公司》里有这样一句话:
人们总说自己没有阅读的时间,这其实在说,他们觉得阅读并没有那么重要。
很多人都说他们没时间旅行,我猜也可以作同样的理解。
但只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选择何种方式并不重要。人只能活一次,有什么梦想,就应该去努力实现。
在“奔三”的路上,我依然会背包上路,走更远的路,发现并记录旅途中的细节和感动。
当我老了,头发白了,想起它们时,爬满皱纹的老脸上依然会荡漾出一片年轻的笑容。
我是叶琛,计算机在读。
不定期在简书更新,欢迎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