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哪个瞬间让你觉得读书真有用",这个问题一下子击中了我内心深处那些关于阅读的往事。
那还是大一,正是最美好的黄金阶段。但对于我来说,却在经历自己人生中最折磨的时刻——
爱情与友谊都在离我远去,而敏感又懦弱的自己根本无法走出那些灰暗时光,于是,我开始抱怨,抱怨朋友重色轻友,控诉前男友不懂珍惜。但除了像祥林嫂般得到那些陌生与不陌生人的”安慰与鼓励“外,我内心被巨大的空白填充着。
正是这样的时刻,我遇到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开启了重新认识自己的旅途——
我开始觉察那些束缚自己的心智模式,并想办法找到它们,然后尝试接纳,按照书中的方法一点点实践。经过了半年时间,我终于可以坦然地接受发生在我身上的情感危机,也开始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学会接纳与放下。
从此之后,我便开始爱上了阅读。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但很奇怪,虽然我读书也挺多,但却并没有像大部分阅读者分享的那样:读书多了,内心充实,精神丰富,腹有诗书气自华。
直到最近遇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在阅读方面是存在误区的,所以,即使读书再多,也只是一名低质量阅读者。那么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如何培养自己成为一名高质量阅读者呢?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先回顾下本书中提及到阅读的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 是阅读的第一层次,阅读本篇文章的我们都能达到这一阶段,只要识字,能读懂某篇文章的大意即可。
2.检视阅读: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略读、粗读一本书,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书的信息——本书是什么类型的,主要聊了些什么内容之类的,从而来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自己花时间去读。
3.分析阅读,在无限的时间,完整地去阅读一本书。就类似于“思享同道读书会”做的这样一个“10天,死磕一本书”就属于分析阅读阶段,只有通过这样的对某本书的全面分析与解读,才能达到真正死磕的目的。
4.主题阅读:最复杂,最系统的阅读方式了,是针对一个主题,系统搜集不同的主题相关的书,找到相关章节,得出高出这些书本身的思考与结论。主题阅读是一种非常主动、有技巧地搜集管理信息的方式。
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号称自己热爱阅读,却始终停留在阅读的基础阶段的“假阅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走入了阅读的误区,导致自己没有做到——高质量阅读。
一、只是停留在阅读舒适区,永远看不到高处的风景
在平时的学习或阅读中,我们总是会看到跳出舒适区之类的字眼,那么对于阅读这件事来说,它的舒适区是什么呢?
——它是一种不需要集中精神,也没有必要反复思考,只是用来消磨时间的趣味性阅读的过程。就像我一直喜欢看言情小说一样,记得在看《十年一品温如言》时,这部小说我看过四遍,故事情节早已烂熟于心,但每次阅读时,却还只能做到跟着情节的跌宕起伏,没有任何自己的思考过程;更为严重的是,我明明知道这部小说的文采极好,却依然故作自我,囫囵吞枣,只为嚼那些没有营养的情节。
而所谓的停留在阅读舒适区,就是这样一个不需要自己思考的过程,在选择书籍方面,永远优先那些适合自己,整个阅读过程中不需要费力的书籍。年前为了备战和君商学院的考试,我买了《经济学》,然而,除了刚拿到书后在KFC信心满满地啃了半天外,后面再也不愿意翻起,脑海中只留下了一条供给曲线图,还给自己找借口:太深奥了,一点都不适合我。
这样的事例并不在少数,这样一个过程中,对于新知识的排斥,对于舒适区的眷念,导致我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只是满足了阅读的快感,并没有增进任何的理解力。就像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艾德勒将读物分为读得懂的读物和必须要读的读物。但一般情况下,我只会主动阅读那些自己读得懂的读物,因为读起来毫不费力。
所以,要达到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的目的,我们还需要读一些对我们而言比较难的读物,比如一些世界名著,比如之前备考用到的经济学等专业知识。在刚开始呢,肯定会因为阅历或者知识水平的局限读起来比较吃力,需要更多的专注力及阅读技巧,但一旦我们消化了阅读过的读物,理解力和思考力水平就会得到提升。
那究竟怎么突破舒适区呢?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尽量回答出以下四个问题:
1.整体来说,这本书在谈些什么?
2.作者细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全有还是部分?
4.这本书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二、用量大麻痹自己,却忽略了阅读的本质
因为我的工作会涉及写作,所以总是很着急地想要读很多书,能够像其他写作者一样能够对各种信息信手拈来,师父不止一次提醒过我:阅读多并不代表是好事,有时候把一本书看透了,比你看10本书都有用。因为很多书只是当故事般读完了,但并没有提高自己的思考力和理解力。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艾德勒认为:“阅读的艺术,就是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人和外助,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由此看来,决定我们是否有效阅读,做一个高质量阅读者,关键不在于量化自己阅读数量,而取决于自己是否通过技巧性阅读促进大脑地有效运作,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比如说,我喜欢看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但大部分时候都只是被动地跟着故事的情节发展推进,却很少会进行发散思维,观察或思考作者在细节处的暗示,名副其实的“不看门道看热闹”;而那些熬夜看过的言情小说,更只是追了剧情没长进,再别说那些为了精进自己的能力,囫囵吞枣地看过的专业书籍,除了在别人提及阅读时,“秀”一下自己的书单外,对自己的能力提高并没有任何好处。
阻碍我们阅读水平提高的因素,除了与我们阅读的方式有关,选择的书籍的好坏同样至关重要。而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用到前文用到检视阅读,先快速系统性地略读,判断某本书是否适合自己,值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读。
而一旦选定适合自己的书籍之后,一定要注意,不能囫囵吞枣,重视阅读的质而不是量!
三、碎片化阅读,可能只是合理利用时间的自我安慰剂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量的信息爆炸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文章、知乎、今日头条,得到等等。
在日常的阅读行为中,我们会打开某篇标题比较吸引人的文章,开始进入无意识阅读,这时自己还会信心满满,今天又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但我们并没有注意到这种不求甚解的思考呈现出碎片化且不连贯的状态,在我们结束阅读之后很快就会被忘记。
我们自以为的收获,本就没有多少思考的成分,而那些本来就很零星的时间又掺杂了很多外界的打扰,导致我们的思考一直停留在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这样的阅读其实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做无意义的事情。
前几天有个朋友打电话跟我分享自己学习普通话的经历。他每天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声母、韵母,但却始终收效甚微,由于时间比较零散,导致他的学习多停留在b、p上,并没有实质性进展。然而,他困惑的却是:明明自己已经挺努力了,为什么没有明显的提高。
他还是没有意识学习需要积累,而他所谓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自己努力学习的心理安慰剂。
那么,面对如此爆炸的信息,我们该怎样合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呢?
本书中的分析阅读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当我们看到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时,可以先通过检视阅读快速过一遍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寻找作者力图解决什么问题,甄别信息的质量,进而判断这篇文章是否值得自己读完。
通过检视阅读判断这是篇值得阅读的文章之后,再通过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句去判断作者的主旨,确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是他没有解决掉的;在完全了解全文的基础之后,再做出自己的评价——同意,不同意或者暂缓评论的方式,当然无论自己的观点如何,都需要通过理论论证的方式,去寻找自己做出这些评价的理论支撑。而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将这些有用的信息内化成自己的东西。
阅读是一个由内而外提升自己的过程,在知乎上关于阅读有什么用处时,有这样一个答案很喜欢,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名高质量的阅读者,从阅读中汲取知识,获得成长。
从道上,阅读能纠正你的观念模式,让你产生意识,意识到自己原先的一些固有思维是错误的;
从术上,阅读能指导你通过一些思考方式,巩固自己新的观念模式;
从器上,阅读能提供一些小技巧实践,让你马上改变一些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