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0年,你一定记不清楚从哪一天起,
微博火了,那个红色眼睛形状的APP在你手机里,都快被点坏了。
然后漫天都是分享、转发、评论、回复,“@”一度成为输入法最火的符号。
2012年,你也一定无从想起,
微信从哪一周开始推出了朋友圈。
一夜之间,
颜值、恩爱都在朋友圈,
别人的宝宝都是那么萌,
TA们怎么天天在旅游,
还有包治百病的膏药,包白包嫩的面膜,和没有买不到的代购。
晚上临睡前,关掉的一定是微信。
早晨醒来后,还要强迫症似的去点那个朋友圈上的红点。
为了在圈子里,显得不那么突兀和怪异,
有那么一段时间,几乎人人都在尝试分享,
很多人,
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流向远处,
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大叔我自己。
2·.
其实我不是一个爱主动分享的人,
因为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给我一度造成了困惑,
我经常问自己:人,为什么要分享。
是啊,为什么呢。
如果把时间跨度拉长一些,
在我们的祖先时代,
在文字还没有被创造出来之前,
祖先们分享的唯一方式,
就是语言,
而语言没有痕迹,如同思想。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
因此,
我们是否可以推论,
一切非物质形式的分享,其实都是思想的交换和赋予。
TA不是人们生存必须品,
而是在生存需求之上。
于是
马斯洛大神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除了生存与安全需求之外,
当下人们所需要的
其实是精神世界的需求:
包括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而这三种需求,又恰恰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所能完成的,
于是,有了关注、粉丝和通讯录。
3·.
有一天,
像往常一样,习惯性的点开朋友圈的那个红色的小点
突然发现,好多人很久没了动静,
打开微博、翻开空间,
好像他们不约而同的消失了,
这是
发生了什么吗。
从万众分享年代,到今天清冷的朋友圈,我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大叔年轻的时候,喜欢网游。
曾经作为一个忠实玩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沉迷其中。
但突然有一天,发现原来一起的玩家越来越少,越来越少,
究其原因,不外乎几点:
1、毕业了,工作没时间玩了。
2、恋爱、结婚、生子了,要陪家人。
3、找不到那种爽的感觉了。
这些原因同样适用于朋友圈分享的世界。
4·.
物是人非了
1、你的朋友圈不再只是朋友了,有了领导、同事、还有客户。
日常的忙碌,让你没什么心思分组归类,渐渐的,干脆就不发。
2、发了那么多的加班和勤奋工作的照片,老板看到了,然而并没有用。
3、你想给TA看你最近的动态,可是TA也恋爱、结婚了,你们再无可能。
就像你最喜欢的一部剧,在第二季的时候,好多演员都换了。你也就失去了看下去的兴趣。
因为,人不一样了。
也许是经过了一些生活之后明白,你的动态,在别人看来不过是人生路上匆匆的风景而已,带来不了丝毫的波澜和记忆。
于是我们明白,在朋友圈的世界里,我们是观众也是演员,其实都是过客而已。
朋友圈里的点赞,取代不了线下的温度,那个给你点赞最多的人,未必是可以陪你聊很久的朋友。
有一天,你突然看清,
比起在朋友圈里去维系热络的假象,不如在好友齐聚,小杯畅饮。
5·.
分享带来的心理收益半衰期,结束的比预料的早
半衰期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放射性元素中半数原子核衰变所需要的时间,时间越短,衰变的越快,反之,衰变的越慢。
最开始,新的事物总是奇特的,
吃饭前,要来一张美食照,
看到好文章,要分享给朋友们,
浏览了实时社会广泛影响的事件,那必须要评论几句,
只是,这种分享带来的开心、满足和愉悦感,渐渐的消失了。
因为,你费尽心思用了20多组滤镜拍出来的美照,
每天精选出来的干货好文,
那些犀利如刀的精彩评论,
往往只换来了寥寥几个赞而已,
你发完朋友圈以后,神经质般的总是拿起手机,生怕回复评论晚了,这种虐心般的分享,到了现在要酝酿好久才能发一次了。
6·.
时光流逝,我们逐渐完整
我们有了爱人,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我们生命的其他几个重要人设,纷纷在这几年里,补充完整了。
公司里,自己开始变得更加重要,不知不觉属于我们的时代已经来临。
朋友圈里,我们情绪越发平静,再不轻易表露喜怒哀乐。
对好文干货的眼力慢慢尖锐,
面对流言蜚语,造谣滋事,我们也不再随波逐流。
总之,
我们的颜值
我们的美景
我们的知识
我们的自信
不需要点赞了,因为它在那,就是在那。
当然
仍然爱分享的人,
可以继续乐此不彼的去分享,偶尔发现精彩的一瞬,好友们仍然会捧场。
那些不再喜欢分享的人,
我们可以爱上一杯茶,一本书,一场电影,一个周末的陪伴,
又或者三五好友小聚,听个课程,来一场运动。
人生十年,
环境在变,
别人在变
我们自己也在变,
我们总会因为变化而选择和一些东西告别,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