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寻梦环游记》从导演的一次旅行开始
《寻梦环游记》整个项目耗时6年。最初的构想来自导演的一次墨西哥之行,在那里他恰巧遇见当地的亡灵节。这个节日给予了他极大的冲击,一方面是绚烂多彩的节日气氛,墨西哥人用一种欢快热情的方式对待死亡,甚至为此设立了节日;
另一方面是墨西哥人对死亡和亡灵的不同看法---对于导演而言,他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死亡就是终点,一切烟消云散;但是对于墨西哥人而言,死亡只是人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去,每年的亡灵节他们还要从亡灵世界里回来,探望家人。
于是,他很快就有了一个故事雏形:讲述在亡灵节的时候,一个男孩子被困在了亡灵的世界里,想尽办法逃回人世。
创作来自于生活,你在构思的时候,不妨先设定一个简单的主题或者故事雏形,定主题犹如定焦点,大脑根据焦点才能畅通思考。
2
不知道写什么,不妨先定个题目?告诉你为什么
想象两个面试的场景,你即将进入心仪的公司,就差临门一脚了。这时面试官让你即兴演讲5分钟,主题不限,只要打动我,你就能得到这个职位。
你的感受是什么呢?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会不知所措,题目是什么?我该讲什么呢?我讲什么你才会喜欢呢?
如果换成另外一种情况呢:
面试官对你说,请你就我们公司的最新产品做一个5分钟的即兴演讲,只要能够打动我,你就能得到这个职位。
对比一下,这种情况,比起不设题目,是不是会让你更安心?如果可以选择,我相信大多数人会选择第二种,哪怕这个题目不一定是你最擅长的。
按道理说,比起限制题目,第一种情景下,你的选择范围会更多,完全有可能更好的表现,为什么会手足无措呢?
这是大脑的一个特性:
我们思考任何问题,都必须要有一个作为依托的焦点。如果失去了焦点,我们就难以进行思考。
而这里的焦点就是「主题」,你先确定要写的主题,很快你需要的素材都会朝你涌过来,这就是聚焦的威力。
所以不知道写什么,不妨先定一个对你有帮助的主题,即使当初一筹莫展,但一旦把它当做思考的焦点,吸引力法则,你会发现很多素材。
3
优秀的作品,都是改改改,别指望一气呵成。
导演把故事雏形交给策划,让他们构思一个完整的故事。《寻梦环游记》的第一个版本和今天正式上映的版本完全不同。比如说CoCo在今天的版本里,是老奶奶的名字。而在第一版故事里,CoCo是一个同样困在了亡灵世界里的小女孩,和小男孩相互帮助,一起逃离。
第一版故事和音乐没有任何关系,它讲述一个小男孩思念去世的母亲,想要再见到她一面。在亡灵节期间,他去到了墨西哥的外婆家,在那里遇见了母亲的一大家子人。为了再次见到母亲,他越过了桥,进入了亡灵世界,并随之受困。在找寻母亲的过程里,他发现自己随着时间流逝,身体正在一点点变成骷髅.....
导演对这个故事并不满意,要求重新分析故事,分析亡灵节的含义。亡灵节是一个亲人团聚的日子,讲述的家庭关系。而在第一个版本里,小男孩是个外来闯入者,他和整个亡灵节的风俗、习惯始终隔着一层。因此,导演果断废掉了这个故事,重起炉灶。这一次,故事从一个墨西哥小镇上的男孩讲起,他们一大家子人世代做鞋为生,但他自己的梦想却是音乐。这天,他从家里偷跑出来,想要去参加市镇广场上的亡灵节音乐比赛......
如此反复的改改改,最终才确定了故事,好的作品都是反复打磨修改出来的。
4
同样的素材,写出来的效果为什么大相径庭?
虽然说动画片是想象的产物,但是想象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寻梦环游记》的结尾也是如此。小男孩从亡灵城返回,全家团聚,亡灵亲人能够回来探访,自己的音乐梦想实现,这是最好的大团圆结局。可导演觉得这样的一个结局还是少了点什么,他们在网上搜索了大量的素材,其中有一段视频,是关于一个老年痴呆的黑人音乐家。他和其他人没有任何交流,平常时间就趴在手上发呆。后来,护士给他戴上耳机听音乐。只要音乐声响起,他就会立即恢复神采,大声跟着音乐歌唱。这时候拿下耳机,询问他关于音乐的话题,他能够非常流畅有条理地回答。
于是,电影的结尾就有了这样一幕:小男孩在老奶奶身边弹奏吉他,轻声唱起那首《Remeber Me 》,如同枯木一样毫无生气的老奶奶突然有了反应,先是手指轻动,然后是抬起头,浑浊的眼睛变得明亮起来,笑容在脸上浮现,并且跟着小男孩一起歌唱:
在信息层面上来看,这个世界的确是拉平了,别人看到的网络资料,你在网上也能看到了,但为什么创作出好故事的是他,而不是你。即使同样的素材,加工出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这里面的确是值得我们去思考。
文章来源:和菜头—《寻梦环游记》导演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