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如果感到耳边有风,那是因为我在奔跑。向前,是我的选择。”
刚刚打开这本书的时候,被里面很多插图照片吸引。作者田朴珺,是一位很美丽、知性、优雅的女性。这本书从她的自身经历,包括创业经历等(参与做制片人的第一个电影项目《中国合伙人》;工作室第一个项目“谢谢你”系列城市文化纪录片;建立承礼学院)出发,分享了很多关于礼仪的方面的见解,诸如餐桌礼仪、着装礼仪、宴会礼仪、职场礼仪、沟通礼仪、旅行礼仪等。
这每一方面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而且你会发现,我们远远做得不够好。太多细节、学问,自省吾身甚至感到羞愧。
这里我先摘录第一部分的内容,“大咖教我的那些事”:
1. 琳·罗斯柴尔德&雅各布·罗斯柴尔德(Jacob Rothschild罗斯柴尔德家族掌门人) :“自然”是最好的待客之道。
它包含两个层面:在身份与地位相同或比自己高的人面前,不做作、不谄媚、落落大方,这是从我罗斯柴尔德夫人身上所看到的;而当面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或小辈时,不傲慢,不自大,包容和帮助对方,这是从我罗爷爷身上所学到的。“平视”是最好的尊重。
2. 苏珊·洛克菲勒:“细心”让世界更加温暖。
3. 于贝尔·德·纪梵希:“真诚”始终是第一位的。
4. 法国前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萨科齐:理性“认识自己”,才会得到喜悦和安宁。
对于年轻的女孩们,她的建议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做得越多就会得到越多,尽可能地去尝试,你总会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
爱自己的前提是要有认识自己的能力,人一旦可以理性地看待自己,也就能理性地看待生活,喜悦和安宁也就会自然而来。
5. 英国前第一夫人,切丽·布莱尔:“独立意识”是确立自我的前提。
礼貌和礼仪体现在生活中方方面面,要自尊,更要敬人。这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尊重他人的前提是尊重自我,“自我意识”与“人格独立”是自尊的基础,而越是自敬自爱的人,也一定会更懂得关爱别人。
6. 当代设计界达·芬奇,托马斯·赫斯维克:发自内心的“谦恭”必将得到回报。
谦恭的人就像海绵,你倒多少东西他就能吸收多少。但如果你不是一个有这种品质的人,就会像一个碗,装满后很容易就溢出来了。
谦逊与恭敬之心不是一天培养的,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宽以待人”“日省吾身”是必不可少的日修课。处处把自己放低一点儿,为他人多想一点儿,自己也就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7. 丘吉尔孙女,亨利埃塔·丘吉尔:“为对方着想”是理想人际关系的精髓。
8. “朋克教母”,薇薇安·韦斯特武德&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真正“了解对方”,才会有深入交流。
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许多误解与冲突的根本,其实不是理念的不同,而是彼此之间的不了解。如果想在沟通中消除这种芥蒂与摩擦,就应该是先对对方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再做判断。
我只是摘录了第一章的内容,书中第二章到第六章还有不少很好的值得学习的。
另外,序中有一句印象深刻。胡适先生说得好:“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愿我们未来的每一天,都能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都能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