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胚胎,是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提出的概念。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她的教育哲学与儿童教育方法举世闻名,意大利“儿童之家”就是由她创办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特梭利学校遍及全球110个国家,其中就包括中国。
“精神胚胎”这个概念可以概括成三句话:
每个孩子一出生,就已经有一个精神胚胎,就像是一粒种子。成长,就是这个精神胚胎发育的过程。
植物种子的发育,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养料,而精神胚胎的发育,需要的养料是“感觉”。
精神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会驱动孩子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所以孩子的自发选择,有深刻含义。
说到感觉,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本体感觉。所谓本体感觉就是一些运动器官,比如肌腱关节等,在运动或者静止状态下给你的感觉。简单地说,当我们闭上眼睛依然可以精准地摸到鼻子、摸到耳朵甚至可以手拿杯子喝水,这就是本体感觉的作用。。这一类感觉是自我2中身体的感觉。
第二类:第六感,是指超出五官感知的能力,心理学中常常把第六感和直觉并列在一起。
第三类:第七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对相互连接的世界的感知力,比如银行家看到数字思考怎么样优化金融交易,创业者看到一个现象,就想到商业解决方案等,这些对连接的想象力、判断力和控制力,都是第七感;另一种解释是说,第七感就是对时间的灵敏感觉,人的意识拥有基于过去的记忆,来模拟未来、分析未来的功能。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对感觉的定义:感觉,就是“我”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那一刹那的产物。
例如,视觉就是你的眼睛与其他事物建立关系时的产物。感觉,必然意味着你活在关系中。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他活在丰富的感觉中,换句我们常说的话,就是孩子需要丰富的刺激,从感觉得定义来说,也就是孩子,需要生活在各种关系中,与父母,与长辈,与伙伴,与老师,与社会等等。当孩子从各种关系中获取不同的感觉,他的精神胚胎的养分就越充足,在面对新的关系或者环境时,适应或者接纳能力将变得更强。
你有破坏过孩子的感觉吗?或者你有过感觉被破坏的经历吗?
我相信,太多人有过后一种经历,这是一种著名的冷,“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当大人这样做时,孩子自身的感觉就被破坏了。孩子的感觉,是孩子和其他事物直接建立关系的产物,而当大人将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孩子时,就相当于切断了孩子与其他事物的直接关系。
国内最有名的蒙特梭利专家,叫孙瑞雪,居住在广州,我多次去她的幼儿园和她谈话,从她这儿听了很多关于孩子的经典故事。例如,一个孩子,有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来幼儿园后什么也不干,就是听巴赫的一张唱片,直到把这张唱片听烂。孩子的这个行为,老师们不知道是为什么,但他们所做的,就是尊重。
精神胚胎说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每个生命的精神胚胎充分发育的话,都会成为他自己,这都会很美。
精神分析上有一个概念叫做真自我和假自我。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的人,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
如果妈妈愿意围绕着孩子的感觉而转,以此养育孩子,那会很辛苦,但会哺育孩子的真自我。如果妈妈希望孩子围绕着自己的感觉,那就催生孩子的假自我。这里面一再提到的“妈妈”,其实说的是养育者,也经常被称为“母职”,就是执行母亲职能的那个人。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罗杰斯的“ 成为你自己 ” ,温尼科特的“ 让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涌出 ” ,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论等等,我个人认为其实都有同一个意思,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本身,就是根本性的力量,我们的所谓成长,就是把这个自我活出来而已。
我们彻底听从自己感觉时,会体验到生命的不可思议。但生命最大的一个矛盾是,我们必须要在关系中把这个不可思议活出来。
今年过年回家,我其实是带着很大的抗拒心理回家的,内心十分不想回家,但迫于父母的自恋,还是回来了。回家这几天,大多时候都在尊重自己的感觉,比如,回来第一天,我妈看我只穿一条裤子,说不感冒才怪。我很坚定地说,感冒是在飞机上弄的,我穿一条裤子不冷,不用管我。我感觉到我妈当时的诧异和不舒服,因为我的这种反应是以前没有过的,超出他的预想,也可能直接打破了他的自恋(有一种冷叫做妈觉得冷)。
今年回家我几乎没有出过门,也可能是第一天回家奠定的气氛(我妈找我说,这么大年纪了还不找对象之类的,我很抵触地说,不结婚还不是可以活),家里对我也是放任自流,每天睡懒觉他们也不管我。我这几天一直在想,我似乎变得不是个人,我的意思是,我脱离了人最基本的社会性,也就是关系。每逢佳节最伤心,似乎到节日,没有关系的我,这种孤独感会特别强,感觉自己的一生都会这样渡过。另外,我一直在想,看了武志红的文章之后,渐渐开始尊重自己的感觉,但忽略了关系中的人的感觉,这大多是带有伤害性的,如何协调?人生看似很短,又似乎很长,但愿每个阶段都能建立一些愉悦身心的关系,感受自己的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