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知乎上,有一知友提问,
“刚刚毕业,觉得自己很缺乏自信,做事情谨小慎微,特别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怎么办?”
具体情况是酱色的,题主很在意外界的看法,常常因此自我怀疑,甚至工作后太过于谨小慎微而放不开手脚,但内心深处很想洒脱地豁出去,却又掌握不住处事之度,想要得到认可改变现状但无从下手,然后陷入了一个纠结成团的恶性循环。
因标签列在心理咨询类别中,所以评论里一票知乎心理学专家为题主进行深刻的剖析,更有甚者对其进行一锤定音,肆意“诊断”其为某类心理病症,也有部分逗贫知友抖机灵“谁他妈会在意你,想太多了”,我尽无言以对。
其实吧,这经历多像新入职的你我啊!谁没有经历过这一段虐心的时期,就像一个无限循环的噩梦,看不到头也清醒不过来。只不过,方法不一样,有的是熬过,有的是解决过,还有的是不在乎过。
应该这样说,题主还算是个较为优秀的职场新手,起码是个察言观色、自我反省、善于感悟的人。对于职场来说,以上三点非常重要,想必没有那个单位会喜欢一个呆头呆脑、推卸责任、眼观短浅、领悟性差的人吧,当然若是这样的人估计也不会意识到问题甚至求助知乎了对不对?
本着就题答题的原则,我省略分析判定,直接给出解决方案。
“第一,每天减少自省的时间和频率,增加观察他人的时间。观察他人是否会说错话,做错事,如果有,请私下记录,并记录正确做法。”
有以下三个用意:
意识到人无完人,事无巨细,每个人都会犯错。
减少自省自责,跳出自怨自艾的怪圈。
通过观察,在他人身上不断试错,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不断提升自己。
“第二,说话做事之前保持15秒原则,就是只考虑15秒why,how,and then,超过15秒还犹豫就坚决no。”
why,我为什么要这样做(说)?
how,我该怎样做(说)?
and then ,这样做(说)之后会有什么结果?
每个问题考虑5秒,15秒过后还有任意一点顾虑或犹豫都暂摆一步,说明不是最佳时机。若不能洒脱直接就不要做(说),缩短错误的思前想后时间,定时逼迫自己快速做出决定,历练果敢不畏错的心态。
“第三,多交流。与朋友或者亲人,与书或者剧,代入其中,假想是自己会怎么样!”
鉴于题主的描述,初步判断大多交流多停留于抱怨和发泄,所以奉劝题主学会代入式交流,倾听别人的经历(用意同第一条),或者看书看剧,开阔眼界和格局,见得多了自然就会发现自身很多小错不足为奇,切莫放大不足,淡化优势。
个人建议,多看美剧,因为歪果仁脑洞较大,逻辑清晰,剖析人性更加深刻真实,所以代入美剧剧情,会让你发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且皆情有可原,不足为奇。当然,看书看剧更能丰富题主的业余生活,少钻牛角少走极端,玩玩笑笑,乐乐呵呵。
找到恶性循环的突破口,才能走出泥潭。而职场新手大多数的突破口就是那些错误的关注点,格局狭窄到只能关注以自己为中心的事物,最终只会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漩涡,要学会建立以工作为中心的格局,尝试把自己当作工作中的一个必要成分,以客观的角度来待人处事,回报你的也将是客观有条理的工作节奏。
至于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我只想说大可不必为此耗神,但凡是个人总有七情六欲,没有谁可以超脱凡世不与他人接触不顾他人感受,只要你生在其中便身不由己,倒不如反其道而行,巧妙利用他人评价,鞭策自己前进而不是拖累自己止步。或许嘴巴长在别人身上你管不着,但耳朵长在你身上,你可选择性听选择性当真,至于如何判断取舍只看你所需。
而处事之度,我不得不说,一辈子的必学之技,需要不断试错不断领悟才能逐步掌握,所以,如果一不小心冲动失控,也不必惊慌自责,权当求学之路的一次深刻教学,下次引以为戒即可。当然,随性是需要资本的,失控之前想象下,职场上可承受你冲动几次,你又愿意付出多少代价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