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出问题了+我的青椒学习之旅
2018年春第一次月考后,我深入一些学科组了解情况,听到有一位老师发言说:“这道题,我在黑板上讲过三次,这次考试我们班竞然还有近一半的同学不会做,我真不会教这帮学生啦”,话题一出,老师们都想一吐为快:“这道题我做过作业”、“这道题上次我测验过”、“这种学生小学都干什么去啦”、“这种学生学习习惯太差了”、“这些学生根本就不愿学你教的东西,你有什么办法”、“这帮学生笨得象头猪,没办法教的”……说实在的,以上说法多多少少我也有些同感,所以并不觉得奇怪,至少说明我们的老师在为教学质量提不上来而感到焦虑,是想进步想提高的。
近段时间读了局长推荐的几篇文章和这两天听了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学术报告会,使我茅塞顿开,我们老师的工作无非是“教学”工作,但现在又有几位老师真正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如何教才能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自己的学生教不好,又有几位老师认认真真地去剖析原因?即使去了,又有几位老师找到了原因?
读了《读书拯救自己》和《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后,我觉得作为一所学校,教师这个团队的读书学习很重要,学校是文化的沃土,文化沃土离不开读书,我们看到一些学生放学了会拿些书回宿舍以备在饭前饭后或睡前阅读,我们老师做到这一点了吗?平时上班我们备课改业后在学生面前是三五成群地读书还是闲聊呢?教师意味着树立榜样,教师学风不浓,学生的学风如何起得来?教师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实我们老师不去研读教科书、教参以外的教育教学书籍,又如何接受吸收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没有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哪来的洞察力,没有敏锐洞察力,又如何找到学生学不好的真正原因,找不到真正原因,又如何改进我们的教学。这次听了张教授对为师之道的根本(即引而不发、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和易以思)、为学之道的灵魂(即食贵自化、学贵自得、深思熟虑、积水成渊)、教学辩证法的真谛(即善诱则通、善思则得、诱思交融、众志成城)、启发教学的精髓(即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等四条教学规律的精僻讲解,使我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有了深刻的认识,几乎看到了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曙光。
如果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我们学校里有不少教师一天到晚总是忙忙碌碌地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但学生成绩上不来,就只能以学生小学基础太差、学生不争气、“太笨”等原因来安慰自己,因为自己必竟已经尽职尽责了,这看起来是情理之中。但读了《执行没有借口》一文后,我觉得怪学生“不争气”、“笨”,是一种借口,我们已经“尽力”了,是真的尽力了吗?其实借口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消极的态度,常说“思想影响态度,态度影响行为”,因此有了借口就肯定没有积极的行动,没有积极的行动哪来的尽职尽责?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成绩提不上来是不会用任何借口来为自己开脱的,而应该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老师们请想一想:我们课前在做什么?课堂上又怎么做?课后又做了些什么?是在抄教案、念教案和给学生作业打分吗?如果只是这样,从诱思教学思想看,教师哪来的循循善诱,无“诱”又如何促进学生的“思”,学生的学习不经过独立思考,能学好吗?老师们去读书吧!去学习诱思教学理论吧!
在《我看到的美国教育》一文中讲到:有一位美国教师设计了一道“认识松鼠”的作业题让学生完成,他是这样做的:先发一扉页印有松鼠的彩色照片的作业本,然后教师提供一些参考书目、网络目录,让学生自己查阅或到博物馆、动物园去咨询,向父母或社区成人们请教,最后逐一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第一次作业是关于松鼠的定义、特征,第二次作业是松鼠的种类,第三次是松鼠的分布,第四次是松鼠的天敌,第五次是松鼠在地球的生存状态,第六次是松鼠与人类的关系……,最后是你对松鼠的看法态度。想想我们学生的作业又是怎么做的?平时作业做得不错,为什么不到一个学期就全忘了呢?据了解,我们学生的作业多数是课后做几道题以巩固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而且在课堂上老师又讲得非常清楚,分析也很透彻,学生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会(即使不会他也会抄作业蒙混过关),根本就不用花太多心思去思考,不经深刻思考和认真体验,一段时间后能不忘记吗?如果我们的作业我们的教学也能象美国老师那样层层诱导,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独立思考形成知识和技能,就象美国学生“认识松鼠”那样获取知识,我想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当然说的容易,做起来肯定需要一个过程,我不敢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学生教不好老师肯定有很大的责任,换句话说是我们的“教”出问题了,因为“教”出问题肯定是教师的责任,请老师们想一想:我们的“身教”做得怎么样?“言传”又是否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做到“育心”、“育智”了吗?我校把2008年定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要取得成效,肯定要靠老师,因此全体教师必须努力读书学习、更新观念,彻底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把过去的“满堂灌”转化为“满堂学”,把过去的“传授”转化为“诱学”,把学生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获取”,必竟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认知、感悟、体会、思考和做事,我想这是提高我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在此引用“好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与同仁们共勉。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