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对于我是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名字,我会的东西不多,喜欢的也不多,能刻在骨子里、留在灵魂深处的就是看书了。
小时候,是突然迷上看书的。记得很深的是在一个安静的周日,拿着本《三侠五义》,厚厚的一本书,从学校图书馆借的,翻上去有个三四百页,我从早晨看到下午,一直到了晚饭时,翻到了书的最后一页,看到了人物和故事的大结局,合上书,瞅着即将落下去的五彩晚霞,脑海里想到的还是书中闪过的人物和场景。放下书,站起身时,头有点晕晕的,精神很累又很兴奋。也第一次发现,我竟然一天能看完一本书,那时我十岁。
此后的日子一发不可收拾,我再不乐意放学后和小伙伴去外边疯跑,也再不愿睡大头觉,就想用学习外的时间拿着书,沉浸在小说的海洋里。每次翻开一本书,就抑制不住读完的冲动,想尽快翻到最后一页,看到最终的悲欢离合。
那时的小说不像是现在,大神们会边写边给读者看。过去的书,都是已经写完后才出版,翻开时,结果已经注定,不会随着看者的喜好去调整。
也因为喜欢看小说,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书店。大街小巷也应着人们的需要,星罗棋布的租书店就散落在小城的各个地方。书店营利主要靠租书和租碟。大致记得租本书,一本每天是两三毛钱吧。租影碟多少钱,不记得了,我那时除了看书,很少会关注别的事。
我喜欢书中的世界,虽然没有影碟的彩色画面,但通过文字的描述,我能想象到这是如何美丽的场景,雄浑、精致、刺激、奇幻,飞天入地,无所不能。
我差不多去过小城所有的书店,每家书店,布局大都类似,一个不大的屋子,尽可能在四周布满书架,书架上的书按类别放。常常是武侠小说放几个架子,言情小说单独再放在一起,最后有些其他的,如现实小说、古典小说等都会混在一起。
借书的人,大多是些学生,男孩子基本看些武侠小说,向往着书中的铁马江湖,纵意挥洒热血,练就各种神功,遇到各种奇遇。而言情小说多是女孩子喜欢的,九十年代琼瑶阿姨常常霸屏,不知道留下了多少人的眼泪。
每家书店都会有最热门的书,后面看的差不多了,就会再去寻找新的书店。我最喜欢的就是去不同的书店,从中翻着找到喜欢的,带回家里享受。因为开店主人的特点和进货渠道,每家店总会有一些别的店里没有的书。
初中毕业时,主流的武侠小说我看的差不离了,除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等,还有很多写书的大神,如温瑞安、倪匡、柳残阳、卧龙生、李凉等等,几年后,比较火的是黄易,他的书后来拍成电视的特别多,比较出名的就是《寻秦记》,也影响着后来的穿越和玄幻文。看得多了,假如不让我看书名,我能通过写作风格和内容分辨出是谁写的,可惜,语文从来不考这个,要考的话,我肯定会把便宜占大了。
这里还特别想提的一个大神是还珠楼主,他是民国时期的小说大家,和张恨水齐名,最出名的作品是《蜀山剑侠传》,问世后一直影响着后来的大神们。这本书也超级长,人物众多,我看的版本是25本,很是看了一段时间,看到最后,发现没有写完,很多重要的情节没有结果,太监了。后面我找他别的作品看,可惜接不上故事,一直是件遗憾的事。如果还珠楼主晚出生几十年,他的社会影响肯定会更大,他虽然在民国也是名人,但当时的信息传播能力和现在是没法比的,也造成后人对他所知不多。不像是后来的金庸,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
到了2000年后,电脑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迅速,很多书早期是在一些BBS上更新连载。在98年左右,看了罗森写的《风姿物语》,只是个故事开头,构思了一个宏大的场景,后来在2001年,才在网上找到了后续更新,从此,转移了看书的场地,投向了电脑,没少厮混在BBS上看更新的情节,这书写完是在08年3月,我看了十年,是跟的最长的一本。
小城里租书的人越来越少,书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差,租碟就更没落了,2000年后兴起的网吧,逐渐代替了部分书店的功能。
我随着出去上学,因为路途遥远,一年回家一趟,去小城书店的机会少了。每次回家,走在熟悉的路上,其他的店面变化不大,但小书店们悄悄的不见了。能坚持下去的,主要靠卖教辅书籍,已经没有了租书的味道。
这十几年间,因为网络文化的兴起和互联网普及,看书的人没变少,但看纸书的人少了,有了电脑,有了手机,有了平板,随时能看,随时可以更新,随着能进行交流。
今天从西安转车,不知道能去哪,就在等车期间去了下西安图书馆。看书的人很安静,有坐在椅子上看杂志的,也有席地而坐翻书的,我喜欢这一幕,看着安静,很舒服。也许我们很少翻纸书了,但纸书的记忆还是铭刻在身体深处不曾忘却。
如果你也如我一样喜欢看书,在心安静不下来时,不如来到城市的图书馆,静静的待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