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看到铺天盖地的娱乐新闻,种类越发繁多的综艺节目和蓬勃发展的娱乐圈。我们触手可及的娱乐文化,我们可能会感慨,这真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但是,娱乐至死的作者想表达的,和我们所感慨的,相同嘛?
在《娱乐至死》一书中,作者尼尔·波兹曼认为,以电视为主要信息媒介的当代文化正因为其娱乐化、庸俗化、碎片化而逐渐失去生命力,作者对人类文化的前景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对于这种文化危机,作者将其概括为“娱乐至死”。
在书中,他花了大量篇幅来传输这样一个强烈的概念——媒介即信息。作者认为,印刷术的发明让人类进入阐释时代。印刷时代下的阅读,本质上就是一种理性的运动。每一个试图写书立作的人都是想为人类思想史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其语言往往有序排列、富有逻辑,这也要求读者具有相应较强的分类、判断、归纳和推理能力。作者用怀念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17到19世纪美国的宗教运动、法律语言和人们语言组织的特征,再现了印刷机统治下理性、严肃、深刻而成系统的文化。
而电报、摄影技术发明之后,前者让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但也降低了信息的系统性,媒介让信息不可避免地变得短暂、零碎和冗余;后者作为一种信息所带来的”隐喻和暗示“则是:它鼓励了解,而不是理解;鼓励观看,而不是思考;鼓励暂时的、具象的内容,而不是长久的、抽象的观点。
而以上两种媒介都不会贯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电视的出现。
由于同时具备声音和画面,电视可以承载的信息种类大大增加。但是,由于它注重表演和强调画面内容,无法很好地体现人们的思考内容。同时,时间的限制也让信息的系统性减弱,深度随之降低。
作者从新闻的娱乐化、政治选举的娱乐化以及教育的娱乐化三个维度来体现电视所造成的娱乐至死现象。新闻节目的播报让人们身处信息的海洋却只是捕捉到一星半点,实则被孤立在信息孤岛;政治选举被搬上电视舞台后逐渐趋向肤浅而表面;而娱乐化的教育节目则尽量避免一切阐释,不断体现教育的快乐而不曾表露卓有成效的学习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电视让严肃的公共行业趋向娱乐化,娱乐与非娱乐的界限越发模糊。正是因为作者意识到电视给文化带来肤浅化的害处,才写下这本书供给人们思考,并在书中积极思考,努力寻找解决办法。
而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以网络为主要媒介的时代。在这里,虽然我们依旧感受到娱乐化的倾向,但是,和作者所处的电视时代相比,我们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一些优越性。
电视的节目安排,让我们只能选择有限的栏目的频道,而无法完全自主。但是互联网时代,我们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来获取信息,这样有效减弱了被有限信息孤立的可能,但是,我们也应当承认,信息的碎片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立自己的信息体系少不了自己的耕耘和坚持。印刷时代的重要产物——各类文献有了新的载体。电子书籍依然可以让我们进行深度地阅读。
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便利,我们终究也会被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所毁灭嘛?我不愿意这样想。人类之所以是人类,在于我们会思考,互联网下的美丽新世界中,繁多种类的文化种类共存发展,各个领域都不乏经典作品闪烁着时代的理性光辉。即使互联网媒介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电视的局限,让我们有了更大的选择权,我们比电视时代的人们有了更好的机会来选择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性思考、有判断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