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的公历8月7日至9日交节。立秋代表秋季的开始。“禾谷始熟,秋季开始。”“秋”是“禾”与“火”的组合,是禾谷成熟的季节。
立秋的到来,预防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季即将来临。但由于天朝地域广阔,此时的大部分地区还未真正进入秋季。不过在北方一些地区早、晚间已经可以感受到一丝丝的凉意了。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立秋以后,大部分地区刮起了偏北风,所以早晚间会吹来一阵阵凉风,天气开始变得凉爽。二候白露降。立秋时节,白天的太阳光照与晚上的凉风形成了较大的温差。白天温度高时,空气中蒸发的水汽,于夜间温度降低时遇冷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露珠可以滋润土壤,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三候寒暗蝉鸣。立秋后,树枝上的蝉卖力的鸣叫,好像在绝望地悲鸣。因为秋天来了,天气转凉,蝉的生命也即将走到尽头。
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即便一时凉爽了,也将经历短期的气温回升,民间称之为“秋老虎”。因此,各种农作物还处在旺盛的生长阶段。若雨水充足,农作物就会长势喜人。此时,华北地区要栽种大白菜了,北方地区的冬小麦也即将开始播种。农民会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立秋时节的全国各地的民俗风俗也有不少。
⑴“秋社”,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⑵“晒秋”。这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等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农俗现象。
⑶“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作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来就没什么胃口,饭食多以清淡、简单为主。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多要减少一些。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点营养以补偿夏天的损失。而这个“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⑷“啃秋”。在有些地方,啃秋也称为“咬秋”。如我国天津、江苏的一些地方,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这种做法就叫“咬秋”,立秋日多吃西瓜,可以防秋燥、消暑气,据说此法还可以让人“不长秋痱子”。而在浙江的一些地方,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⑸“秋会”。有的地方会在立秋日举办秋会,以祈求百姓安康,风调雨顺……
关于“立秋”,民间还有很多谚语。如“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立秋下雨,百日无霜”、“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等。这些,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