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远离老师这个行当已经有多个年头了,但为师者直至现在,与文字从来没有断过缘分。进入简书这个平台后,发现有很多谈论写作的。对于曾经从事过写作教学和公文写作的我来说,有很多切身体会。譬如,有很多阻碍个人思维畅快舒展的障碍,不得不一吐为快。
1.把事物写死了。
根本原因是给很多东西设置了思维障碍。譬如,苹果必须得红了,而不能是苹果笑了。拟人的修辞,会将人事拉近很多距离,从而可感可知。苹果笑了,也可以是苹果害羞了,苹果生气了。溢满活生生的趣味。又如,他是啤酒肚。何不说成他掂着肚子,像怀孕了的企鹅。给读者很多想象的空间,而且也很形象。要么让他可爱的可恨,要么让他可恨的可爱,爱恨交织中,无限味道自会从文字里挤渗出来。这是简单的举例。
2.不慈爱文字。就会非常死板地严苛。如果进行公文写作,严苛是必须的,但过了头,就会在用哪个字上死抠,久而久之,写出来的东西死板且没有灵气。只有骨头,缺少血肉,让人不忍卒读。所以,建议喜欢写除公文以外体裁的朋友,一定要从这种严苛中萃取精炼和逻辑的精华,弃其死板的糟粕。以祖母般的慈爱,行云流水运作文字。
3.没有走进文字。文字是有生命的。如果将文字当工具对待,恰如将员工当工具对待的老板,无法激发他们活力,其结果就是对抗。所以,应该把文字捧在手上,温暖在怀里,听它的心跳,它的律动,能感受到它的色彩。只有真正爱文字的人,才会有这种心流体验,心理学上叫它为福流。可以想象一下,在用文字的时候,有多少福流从你心头潺潺而过。
4.没有走进自己内心,不安于和自己对话。运用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和自己对话的过程。愿意走进文字,也要愿意让文字走进自己的内心。哪怕诗歌中一个意象,小说中一个人物的刻画,很多时候,作者都是参与其中,文字很大程度上带着作者的情感情绪而流动,在和作者对话。这样用可好,这样用是不是不足以表达我的意思。写作的过程,就是文字和作者,和读者交流理解互动的过程。文字走不进作者的内心,无法和作者产生共鸣,如何和读者产生共鸣?
5.具象才能打动人。很多时候,文字写了一大堆,让读者并没有产生多大印象。问题在于太概括了,只是说了大多数人都说过的事,见过的人。就像一场没有特点的雨,刮了点风,吹掉了树上几片叶子,一会儿被天空中飘过来的一片云彩淹没了。要有场雨把你家的凉皮摊掀翻了,这风,估计你能记住很长时间。而且,掀翻时啥感觉,啥来势,啥动作,当给它一些具象的描述后,相信不仅你会记住它很长时间,读者也觉得这雨好怕怕呀。就像写一篇推销函,推销香皂,仅仅说它很美很香,到底有多美,多香,无从而知。还不如说用它洗脸,如同在皮肤上洒上如水的阳光等等。用某种生动,创造某种浪漫和感知生活的余地,让读者和顾客,能在你的文字里找到自己潜在的品味和诗意,他自然畅快地与你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