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为学生的不愿主动思考、不敢大胆发言而发愁,也为课堂上的低沉气氛懊恼着,甚至有一种挫败感——在这样冷淡的课堂上,实在找找不到“老师”的感觉。这段时间来,自己也想了许多办法,尽可能地鼓励他们。比如在班级实施了小组合作,并按小组编辑好座位,他们发言的积极性也没有明显的提高。
近段时间,我又尝试采用奖分制,主要奖励办法是:能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奖励本组的分数1分。在此基础上,视回答问题的质量再酌情加分。在征求大家的意见时,很多学生表示赞成。
想不到宣布通过后,就马上收到了效果。课堂上,我刚刚提出一个问题,就有几个学生举手发言,比如17班的陈小妹(化名,下同)第一个举手,略带丑涩的表情背后,充满着期待。
还有陈先荣,他回答发言的声音不大,回答也不是很准确,但我很喜欢看到他举手时眼睛闪亮闪亮的可爱模样,害羞之中又带着自信。我想,他们一定为自己能为本小组作贡献而感到自豪。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进步也就是必然的了。而另一班的学生也让我欣慰,比如徐嗣能、徐炳超、江志能等一批本来并不十分活跃的孩子,在这个奖励规则之下,进步非常明显。
此外,我鼓励他们回答问题,先不考虑回答内容的对与错。只要他们能站起来,无论回答得正确与否,内容的多与少,或者声音是不是响亮,我都能找到表扬鼓励他们的理由。于是,他们好像没有了什么顾忌,积极性自然就更高了。在回答中过程中促进了同学们思考,带动了勤学的风气,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那天,我宣布了这个决定,说一个月后将按得分的高低选出两个组给予奖励时,学生特别的兴奋。接着抛出一个问题,第四组的一个学生马上怯怯地举起了手,想必她有些害羞,但为了“奖分”的兴奋,站起来的勇气终于占了上风,举起了手。我为自己的话起到了效果,也为孩子们是“可塑”的而不是其他一些教师所说的“没多大希望”而高兴。他们用事实说明了,我们的课堂在一点一滴地进步着。
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教师及教育过程有过生动的描述:“教育者是一位向导,他熟知崎岖难行的山路上的一切曲折和坎坷,他在向初次上路的年轻人指引道路。他只是指路,但路还得靠行路人自己去走。向导和年轻的行路人,在崎岖小路的艰难攀登中,共尝艰辛和分享快乐。”
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向导,他会指引学生朝向更好的自己去努力。我也深深地体会到,此时的自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我正在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知识的奥秘,引领着他们勇敢地展示自己、挑战自我、勇于突破,促使自己不断进步成长。
谢谢你!可爱的孩子们,是你们让我有了“做老师”的幸福感觉,是你们,让我成为了一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