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 王俊杰猛
乐毅与信陵君
提起乐毅,不能不先说一说燕国历史上几乎唯一的英明君主——燕昭王。
在燕昭王还在做太子的时候,他那昏庸无能、荒唐可笑的父亲燕王哙不务正业,罔顾国家的弱小而不务励精图治,反而想搞一些噱头和虚名来自比伟人。说起来虽然荒唐,但很多荒唐事却并不罕见,今日不过也如此。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针对燕王哙渴望成名的心理,战国第一铁嘴苏秦的弟弟苏代发飙了。——他受燕国总/理子之—— 一个极具野心却又极度无能的人所托,投燕王之所好而大出忽悠之言。
苏代,先是力捧子之的旷世奇才,而后力谏燕王禅位于子之——效法尧、舜大公无私的禅让君位行为。燕王哙痰迷心窍,果真以为这样一来就能与尧、舜鼎足而三,成为万世传颂的贤君,于是就不顾亲信的反对而禅位于子之了。当然,自然是恍然大悟而追悔莫及了。
子之也真够绝的,上/台不久就“忘恩负义”并倒行逆施,他不仅极力排斥燕王哙及其家属、亲信,而且在政/治、经济政策上也搞得一团糟,结果造成“国人大恫”。
此时,身居六国合纵抗秦盟主的齐湣王“仗义出手”了。假托孟子“仁义之师”的旗号发兵为燕国靖难,为燕人雪恨,燕国人民对此大为感激——真是没投错老大。可是齐湣王前手干掉子之,后手就吞了燕国,结果燕王哙忧死,太子失踪,燕人大失所望,连孟子也觉得受到齐王的愚弄而负气出走。
子之死了两年后,燕人不忘故主,找到太子立为国君——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恨透了齐湣王,心怀家仇国恨,立志报复。他深知以燕国的残破弱小是不可能与如日中天的齐国相抗衡的,唯一的出路就是依靠人才。于是他采纳师傅郭隗的建议,造了一座黄金台来招纳天下人才,并以郭隗为活广告,折节谦恭,委以重任。
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等当世英才纷至沓来,奠定了燕国的智囊团基础。
在乐毅等人的辅佐下,燕昭王修政养民,伺机待发,这样励精图治了28年。燕国在这期间实现了国富民强、举国同心的繁荣强盛。这时,机会终于来了——六国盟主齐闵王”联合各国灭掉了宋国,然后为独吞地盘,翻脸背盟,倒打一耙,令众盟友鸡飞蛋打。
乐毅利用盟友们的怨恨,联合楚国和三晋,还包括想趁机削弱齐国的秦国,集天下之力群殴齐国。
齐湣王自然招架不住,结果落了个国破身亡的下场,乐毅也因治燕灭齐的显赫成就,成为与管仲并驾齐驱的政/治天才。即使如诸葛亮这样神乎其技的人物,也常以自比管、乐来顾影自怜,乐毅的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但令人痛惜的是,燕昭王去世后,他的不肖之子燕惠王猜忌并嫉恨乐毅,派了个名叫骑劫的酒囊饭袋取代乐毅的元帅职位,直接导致了齐国的咸鱼翻生——被田单以仅余的三城之力大破燕军,尽复被灭的七十余城,并严重打击和削弱了强极一时的燕国。燕国此后一蹶不振,直至数代后灭亡于秦。
所幸的是,这并没有影响和败坏乐毅的名声和功绩,而更加反衬出他的卓越才能。而乐毅也很明智,见势不妙就直接回到家乡赵国,避免了“兔死狗烹”的结局。
乐毅,在成为燕昭王的“黄金战士”之前,已在魏国任职,他是以魏国使者的身份出使燕国而与昭王相识并相接纳的。不能责备乐毅的跳槽,只能感叹魏国当/权者“有眼不识金镶玉”,把这样一个历史上几千年屈指可数的政/治、军事天才白白地放走。
幸好魏国还没有与乐毅结仇,也亏了乐毅不像商鞅那样反咬一口以求立功的人品,否则乐毅相燕,范雎相秦,集二人之力,魏国不“谈笑间灰飞烟灭”才怪。
乐毅在魏国不得意之时,信陵君不知在做什么,或许,即使不是在追求侯、朱,也一定是在陶醉于“养客三千”的显赫声势之中。身为贵族,身负贤名的信陵君,在范雎、乐毅身上,都犯了一个识人不明的错误。
如果说当时是因为信陵君还年轻,少不更事,所以错失乐毅而情有可原的话,那他与乐毅的第二次失之交臂就很难解释了。
就在信陵君得罪王兄而留居赵国之时,乐毅已经因为得罪燕惠王而回到了赵国。俗话说惺惺相惜,好汉相重。可令人奇怪的是,“爱才如命”、求贤若渴“的信陵君在赵国一住十年,但竟没有拜访、结交过这位战功显赫、如雷贯耳的大人物。这十年里,信陵君在“人才引进”上只是不知疲倦地追求“卖酒毛”和“赌徒薛”这两个老头,而且“执礼甚恭”,还“尚恐其不欲也”。
如果说平原君不能任用乐毅可能是因为氏族政治的保守和制约的原因,那么身为客卿的信陵君也不把乐毅当回事就耐人寻味了。无意呼?有意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