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曹文轩《草房子》创作技巧2: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上一篇,我们说了曹文轩老师在《草房子》中使用的第一个创作技巧:用帽子这样的小道具,来凸显秃鹤的心灵成长。
这一篇,我们来谈谈第二个创作技巧: 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我们一起来看看,曹文轩老师是怎么写纸月的。
纸月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呢?
曹文轩老师并没有直接描绘她,而是通过别人的观察、评价和变化来讲述。
我们从老师的夸赞中,知道了纸月是油麻地小学毛笔字写得最好的学生,她会背很多古诗词,还很会朗诵。她的作文里,有一般孩子根本不可能有的灵气和书卷气。
我们还从旁人的观察和讲述中,知道了纸月其实是一个私生女,她的妈妈已经离世,她的爸爸是个和尚,甚至她以前在板仓学校的同学还因此欺负过他。可是,油麻地的大人孩子都喜欢他,她几乎是美好的代名词。
不过,尽管这一章的题目是纸月,但作者却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桑桑的变化。
作者要塑造的是纸月的人物形象,为什么要花大篇幅描写桑桑的变化呢?
"桑桑一眼看到了纸月:她被白鸽的突然起飞与那么强烈的翅响惊得紧紧搂住外婆的胳膊,靠在外婆的身上,微微缩着脖子,还半眯着眼睛,生怕鸽子的翅膀会打着她似的。......桑桑看到了外婆身旁一张微仰的脸、一对乌黑乌黑的眼睛。......."
这是第二章《纸月》中开头的其中两句。一个柔弱恬静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而这样的印象,我们并没有看到作者的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桑桑的眼睛看到的。之后,作者开始写桑桑遇到纸月后的一系列变化:
当妈妈说纸月是个体面的小丫头时,他赶紧在身后藏起了他的小黑手;
当父亲接收了纸月来入学后,他向妈妈提出要在开学时穿一件新褂子;
开学头一天下午,桑桑不顾秋凉,跑到河里洗了个澡;
当桑桑妈留纸月在家里吃饭时,桑桑动作都文雅起来,居然还不和妹妹抢饼吃了。
更有意思的是,桑桑虽然并不和纸月说话,但却能从纸月的眼睛里,听到纸月的心里话。
当纸月因为暴雨不得不在桑桑家留宿时,桑桑忍不住偷听妹妹和纸月的谈话,偷学纸月唱的歌谣,听到妹妹向纸月揭他的短,他“咬牙切齿,恨不能从床上蹦下来,一把将柳柳从热烘烘的被窝里抓出来,然后踢她一脚。”
半夜被尿憋醒后,桑桑因为要从纸月床前经过才能到外面撒尿,愣是憋着不起床,5岁就不尿床的他,竟然在十几岁时尿了床......
作者用大量篇幅,细致地写桑桑这些变化,是为了刻画桑桑吗?部分是,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写出这一章的主人公:纸月的美好。
这样的描写方式,有什么好处呢?
通过描写桑桑的心理和行为变化,以及周围人的评价,我们可以更为具象地感受到纸月的文弱、恬静、清纯和柔和,不知不觉中被感染,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女孩。
这种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反映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的描写方式,就是侧面描写。
适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激发起读者对主要人物的无限想象。
侧影,有时比正面像还美,因为有想象的渲染。
(未完待续,下次继续分享创作技巧3:与众不同的撒尿。敬请关注。)
陪孩子一起快乐读书吧!我是杜豆豆,两个孩子的妈妈,爱读书、爱码字,欢迎关注我,在读书的路上快乐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