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发了一条微头条“为什么每到农历初一或十五,人的情绪容易失控”,大致内容是说初一或十五人体受海洋潮汐变化的影响,情绪容易起伏不定。没想到这条微头条竟然收获了6.5万的阅读量,142个赞,68条评论。那天正好是农历十五,其中很多人在评论区都留言说怪不得当天与人发生争吵,也有说当天看到很多人脾气的。我选了几个进行回复,说发生争吵不能全怪在这上面,事情的发生肯定不止一个原因。
其实,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每当遇到一件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都会把原因推到别人身上或外部环境,而没有从多角度多方面寻找原因。那么,要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寻找原因呢?这在自由心理咨询师丛非从的书《自我成长的力量》中能找到答案。
《自我成长的力量》汇集了丛非从发表在公众号的45篇文章,这些文章平均有2000次转发,超过10万+阅读量。这些文章的标题大部分是用问句的形式,大部分问题都是很多人所关注的,例如“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我为什么有时候不回你消息?”“为什么别人的否定和指责会让你受伤?”不管哪种问题,这些文章都离不开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自我成长。作者没有刻意地使用一些晦涩高深的心理学专业词汇,而是用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语言解释一个个心理问题,读来常令人茅塞顿开、舒心惬意。下面选取其中四篇的精华与各位分享。
(01)是什么让我们沉浸在情绪里难于自拔?
本文开头讲过,当遇到一件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寻找原因。为什么要这样呢?那是因为如果我们只朝一个方向思考,只找到一个原因来理解一件事,我们就会停止思考,沉浸在情绪里无法自拔。
例如,如果你与伴侣发生了争吵,当你坚持认为是他的人品有问题的时候,你就会越想越生气,当你坚持认为是自己不够有魅力的时候,你就会越想越难过。
作者说,当你遇到一件跟你期待不一致的事的时候,你就会为发生的事情寻找解释,会去想这是谁的原因,发生了什么导致了这个事件。这个解释的过程叫做归因。
人对一件事的解释,有三个维度和6个值。以一对夫妻发生争吵为例:
1、内——外方向
内归因:比如是我的任性、我不听他的解释导致对方发怒,把事情归结为自己内在的原因,这是内归因。
外归因:他不帮忙做家务,他是个自私的人,这是外归因。
2、稳定——不稳定值
稳定归因:我长得太胖、他是个“妈宝男”,这些稳定性高、较难变化的因素,是稳定归因。
不稳定值:我不该朝他乱吼乱叫,我不该把他的网线拔掉,这些稳定性低、容易变化的因素,是不稳定归因。
3、可控——不可控度
可控归因:其实我可以多容忍一下,少指责他,这种可以通过人为控制改变的,是可控归因。
不可控归因:他的性格太古怪了,这种较难甚至不能通过人为控制改变的,是不可控归因。
作者说:任何事情的发生,一定能在这三个维度6个值上找到至少各两个原因。找到12个及以上的不同原因,才算理性和客观。
如果你觉得改变自己容易,就较多地进行内归因;如果你觉得他人容易改变,你就较多地外归因。
而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有这样的归因方式:
能够从多维度进行全面、客观的归因,解释自己为什么遇到这样的事。
能够找到并专注于有利于事情解决的归因方式,而不是滋养情绪的方式。
我们既不要把责任都归为他人,但也不要把问题都往自己身上揽,用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令到自己越来越自责、自我攻击、嫌弃自己、对自己失望。
作者总结说: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有时候很简单。你不需要改变自己,你只需要拓宽自己就好了。
(02)我为什么有时候难以赞美别人?
难以赞美别人的原因,是在潜意识里无法确认自己在别人面前是好的,找不到绝对的自信。具体有如下四种原因:
①潜意识里有个逻辑:好只能有一个。
因为我们潜意识里无法确认自己是好的,所以一定要通过跟你比较才能感受到我是好的。如果我把好给了你,我就不能好了;如果我承认你好了,意味着我不好了。
②发现你的不好,可以显示出我的好。
当我们在评判别人的时候,无形中赋予自己一个我有资格批评你的资格,从中获得优越感。
③诱导你说我好。
诱导的级别分为三个:
第一、表现出我好的一面。例如:发好看的朋友圈,穿好看的衣服、读深奥的书等等
第二、暗示让你说我好。例如:说话显示优越感、说自己去过哪些地方、知道哪些道理、有什么样的背景等等。
第三、直接要求。问别人:你看我的衣服好看吗?我是不是很厉害?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对别人的这种诱导行为感到不舒服,因为我们也想这样做,但是做不出来,被他先做了。我们明明也需要别人都说我们好,又怎么能允许他这么爱表现自己呢?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是不会去赞美别人的。
④认为赞美很假。
让我们赞美一个本来就不好的人,我们会觉得很假,更不愿意表达出来。其实,我们可以多看别人好的一面,或从多个视角去表达。比如,别人懒惰,你可以夸他是爱自己;别人乱发脾气,你可以夸他敢于表达。
⑤无法赞美别人。
作者指出,无法赞美别人实际上是无法赞美自己。
因为我无法发现自己的好,对自己充满了攻击、批评、经常发现自己的不好;我对自己要求很高不知道怎么取悦自己,所以赞美对我来说很陌生,我只会用熟悉的方式对待别人。对自别人挑剔、责怪,那不是别人的错,是因为这也是我对自己的方式。
不过,有两种情况,我们是能对他人表现赞美的:
第一种是这个人比我差太多。在他面前无需任何证明,我都比他更优秀,比如老师对学生,老板对下属。
第二种是这个人比我强太多。比如某大神,你能和他搭上关系本身就给你带来满足感。
(03)妈妈是怎么“杀死”你的?
这一篇是说妈妈的坏话,但并不是要责怪妈妈,而是要我们认识到自己今天之所以会成为这个样子,是因为我们从出生开始,妈妈就不允许我们成为自己、做自己。
①不能闲着,不能悠然自得。
小时候,我们只要一闲下来被数落;或者被安排做事情;即使没有人安排你,但妈妈在忙里忙外的,你在一旁看着,就会感觉自己被抛弃了。等到我们长大后,我们不敢让自己闲着,只要一闲下来,内心就有罪恶感。
②不能悲伤。
当你难过时,妈妈会直接告诉你不许哭!或整天说“妈妈没有别的希望有,我只希望你快乐。”长大以后,你从不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悲伤,因为如果不快乐,那就是对不起妈妈。但真正的你却是难过的,因为压抑的你没有人能看见。甚至有些人在潜意识中反抗妈妈的控制,不让自己快乐起来。
③不能享受。
小时候,只要你玩得尽兴,就会被打骂、被威胁。但如果你在学习上很辛苦,就会得到表扬,得到妈妈的爱。长大后,你会把自己搞得很苦逼、很奋进、很努力才觉得踏实,因为你的潜意识觉得让自己痛苦的事才觉得有安全感,而享受的事会有危险,就会有罪恶感。
④不能优秀,要做个失败者。
妈妈说你要优秀,但她一直说你不能骄傲。妈妈对你优秀的部分总是视而不见,她只愿意搭理你不优秀的那部分。当你考了99分,她关心的是那一分丢到哪里去了?长大后,你拼命地追求优秀,但又绝不能感觉自己是优秀的,你总是看不到自己做得好的部分,只会关注自己还没有做到部分。
⑤不能做自己、不能有需求、不能有感觉。
在妈妈看来,做对了才重要,感觉不重要。如果别人打你了,那她一定会说是你做错了。于是,等你长大后,你就成为一个八面玲珑的白骨精、懂得人情世故、懂礼貌、懂规矩。我们不相信有人可以真正满足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
⑥听话。
听话的意思是你不重要的,我才是重要的,你要满足我。你不能拥有对自己的权力,我是你的主人,我才拥有支配你的权力。长大后,你迷信专家、倾向权威、讨好领导、听话照做。怕犯错。你认为我不配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我要服从大众这个父母。你无法接受自己是中心位置,或者干脆不让自己爬到更近于领导的位置。
⑦不能依赖、不能亲近、不能有人爱。
妈妈说,妈妈不能一辈子都帮你,你要学会独立。长大后,你不相信有人会爱自己。
作者说,我们要认识到,妈妈除了是个母亲,还是个受过伤的小女孩,虽然她伤害过我们,但她爱我们,她已经是尽自己最大发能力做到了最好。现在我们长大了,拥有了照顾自己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复活,让自己活过来,让从小就被杀死的那个自己活过来。
(04)脾气暴躁是怎么回事?
对于脾气暴躁的人,作者直接指出:脾气暴躁的人,从心理动力来看,真的挺可怜的。
脾气暴躁是我们潜意识在感受到危险有可能出现的时候,所作出的应激抗争反应。
在紧张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小孩子来说,面对父母的争吵、批评、责怪、暴打,小孩子不得不随时准备好应对。父母原本是最安全、最可靠的事物都变得随时充满了危险和不安全感,那么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能随时做好应对危险的准备。
如果一个人对世界充满了不安全感,对人充满了不信任,他太害怕被伤害了,而且随时随地都可能被伤害,所以要随时准备反抗。当他体验到危险的可能性时,他就会自动化应对,开始跟你打仗:调动全身心能量,启动应激机制,努力发出声音,用尽浑身力气一股脑地攻击你,想要喝退敌人。这就是脾气暴躁。
脾气暴躁的人还会表现为两面性,他如果在感觉不安全的环境下,他会表现为内向、老实、怯懦。但到了安全的环境,比如在家里,对自己的家人、恋人、孩子以及看起来很弱的陌生人或下属,一点点小的刺激,就会使他的暴躁脾气爆发。
脾气暴躁的人不一定知道害怕,他只是很愤怒,莫名其妙地忍不住爆发。作者说:愤怒本身就是对恐惧的防御。他太害怕受伤了,所以用愤怒喝退敌人。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脾气暴躁的人,如果你脾气暴躁了,你可以试着跟自己内心的害怕呆一会儿,看到其实没有危险。
总结:这是一本不是看一遍就可以记住的书,而是一本适合经常翻阅的书,当你遇到不同的事情感到难于应对时,当你陷入情绪低谷时,你可以找到对应的一篇进行阅读,并对照书中的内容,剖析自己或他人的内心或行为,从中得到启发,获取自我成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