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相信蚂蚁金服的IT直男们居然做出了这么文艺的工具产品
0
不论是作为产品经理,还是作为业余时间的文字工作者,文档编辑和管理对于威廉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需求。
最近自己的Evernote的会员就要到期了,无奈于人穷气短,没钱续费会员了。威廉只好厚着脸皮在朋友圈里问朋友:有没有好用的文档编辑工具啊?最好是免费的!
结果,一个蚂蚁的朋友给我安利了一个叫什么语雀的工具,打开了我文档编辑新世界的大门,不!是知识管理的新大门。本以为是国外公司出的新产品(毕竟好用的工具产品大多是来自国外),结果没想到居然是蚂蚁金服内部孵化的纯国产工具。
1
什么是语雀?
定位
语雀的产品定位是一个专业的云端知识库,是蚂蚁金服内部团队自己孵化出的创新型工具产品。在语雀中,你除了可以编辑管理自己的文档和知识库外,还可以将知识库设置成共享,与其他的使用者分享交流。
换句话说,语雀就是个文档编辑工具(知识创作工具)和文档存储分享平台(共享知识库)的结合体,有点类似于大型程序员婚恋交友平台GitHub。(语雀中很多功能概念和页面设计都让人一眼可以看出github的影子)
用户
语雀的用户是随着产品发展在不断变化的,最早期的用户是阿里的工程师,随后逐步扩大成为全体阿里员工,再到现在逐步往阿里之外的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用户去转变。但是语雀的用户大部分还是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一群25~35岁之间,本科以及上毕业,生活在一二线城市,过着996或者大小周的男男女女。
需求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用户口中就有一千个需求。用户因为个体的差异,例如性别、职业、公司等等,对于文档编辑的需求存在差异,但是需求之间也存在较大部分的重合,也有就是所谓共性需求,威廉按照KANO模型把用户需求大致可以分为基本型、期望型和幸福型三种需求。
这三种需求更多的是基于C端用户的视角来看,而语雀除了满足于个人用户的需求之外,还满足了中小型企业、组织、团队之间工作协同和项目管理等需求。甚至可以说,语雀产品本身的2B意味更强于2C,这点从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点一二。举个栗子,语雀没有在第一时间去做移动端,而是先做了B端用户的独立语雀——“空间”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独立语雀并非私有化部署语雀,只是做了数据隔离)。可以看出,对于语雀团队来说,B端用户使用功能的完善优先级远高于C端用户使用场景的覆盖,这点只能说是语雀自身DNA造成的,谁叫它就是在公司办公场景下孕育而生的产物。
2
庖丁解“雀”
语雀功能结构图2019.4.25(现在版本更新后略有不同)
威廉简单地画了一下语雀的一二级功能结构图,大家凑合着看看。我想表明的一点就是,除去web端常规展示模块底部导航(看的人也不多)来看,语雀的核心功能也就是集中在它的三个一级导航tab页面上,它们分别为工作台、空间和发现,工作台是核心文档编辑功能的主页面,空间是企业语雀页面,而发现则内容推荐页面。从这个分布来说,其实也是再次印证了我上文说的语雀浓重的2B印记。(三个主Tab,企业专属占了三分之一,如果用户没有开通空间,直接就废掉了一个tab)
核心功能分析
工作台
帮助用户提升效率的第一步
工作台即语雀的首页,是用户信息汇集和操作展示的平台,你可以视作一个界面也可以视作一个功能,这里威廉把它作为一个功能去分析。首先给我扑面而来的感觉就两个字:清爽!这也是语雀整个产品给予用户的第一印象。视觉上看着清新自然,功能结构也很简单明了。
视觉上的舒适一部分是归结于web版足够广阔的展示区域,可以让语雀把功能全部平铺出来的同时还能间隔有序。但更重要的在对于平常现实事物的还原,让用户说不出原因,但觉得很舒服很自然,这也是互联网产品设计上常用的手法。
语雀工作台的布局展示样式几乎和现实场景中文字编辑者工作台桌面布局一模一样:中间是核心工作区,也是用户视觉的首焦,这里展示用户最近编辑、最近参与的知识库和用户动态,都是一些与用户关联性很强的内容。围在核心工作区周边的是各种操作辅助模块,顶部导航,左侧操作列表,右侧我的团队和今日推荐等信息展示模块。同时中部模块区域是最大的,其他操作区域都是收纳或者简化展示,帮助用户使用起来更加专注,避免不必要的打扰,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
但是工作台的很多地方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语雀的产品逻辑是文档->知识库->团队->空间,创建的文档必须归纳在某一知识库下(但也帮助用户对文档进行了归类管理),所以增加了用户新建文档的操作步骤。更要命的是,对于用户想删除一份文档的需求,工作台满足的效率却“出奇”的低下,删除功能藏得是相当隐蔽,你可以去试试,看看你需要花多久的时间去学习如何删除一份文档,科科。
“不合理”的地方当然不止这一点,但造就这些问题的原因还是出在产品设计上,更多地考虑的是工作协作场景,而没有去切实从个体用户角度的体验出发,这还是需要去不断优化的。
语雀编辑器
所见即所得,深藏功与名的在线文档编辑器。
除了视觉上的舒适外,语雀在功能也是做到“舒适感”。
单论文档编辑功能,如果是Microsoft word编辑器的强大在于广撒网,深挖洞,那么语雀自主研发的文档编辑器的特色就在专注于深!挖!洞!
威廉体验之后觉得完全可以满足我的使用需求,在产品设计上,语雀编辑器把功能分为了硬软两种。
硬功能就是可视化的功能,即用户需要操作的功能,仅仅一行操作栏,没有过多复杂冗余的功能,继续保持了和用户视觉上一致的简洁,但是功能做到了有纵深。
例如语雀的特色功能“卡片”就是这点最好的体现,是对普通编辑工具“插入”功能的全新升级。
卡片支持十多种插入类型(公式、代码块、脑图、加密文本……),举个例子,当我插入「脑图」时,不仅可以直接在文档也进行编辑,还可以最大化进入一个独立的脑图编辑页面,活脱脱插入了一个轻量化的脑图工具,这是其他文档编辑工具从未有过的体验,而这么强大的功能的入口仅仅是一个“卡片”icon而已。
而软功能则是不需要用户操作的功能,多为辅助性功能,“don’t make me think”这会大大提升用户使用的体验和使用效率。例如实时云储存功能,为马大哈用户保驾护航,在编辑过长中会自动对文档进行保存,再也不会出现电脑死机,误点关闭,文档却忘了保存令人窒息的情况发生了。除此之外编辑器还有支持markdown输入法,具有极强的文档兼容性,符合用户习惯的快捷键输入等等。
发现
让知识流动起来
如果说语雀编辑器是帮助用户更好的创作的话,那么发现功能就是帮助知识更好的交流,这也是我认为语雀和包括印象笔记在内的很多工具产品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它不再是个单纯的文档编辑工具了,从私有空间迈向了公共空间,向云端知识库进阶的关键一步。
在这个页面只有两个模块分别是头条文章和热门知识库,足够简约而不简单,分别是向用户推荐文档和知识库两个不同维度的内容,这也是组成语雀这个云端知识库的两个最基本的单位,同时满足了用户对于知识学习的两种不同需求:碎片化阅读和体系化学习。
当然,正因为系统的推荐帮助语雀中沉淀的各种文档、知识库在除了靠用户自行搜索之外的方式进行流通,尤其是知识横向破壁式的传播,因此在发现页你会看到不单单是某一领域的内容,而是游记、技术分享、科普等等不同领域的内容交汇。这些都是发现功能好的一面,后文里会单独谈谈这个功能目前的不足点。
3
语雀的价值
不单是语雀,所有工具产品的价值,应该去如何评判。(其实拿语雀跟其他的工具产品放在一个维度去比较是不公平的,我指的是对于其他工具产品来说,毕竟语雀的形态更像是在拳打GitHub,脚踢confluence)
“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
这是俞军老师著名的价值公式,想必大家也都知道。
对这个互联网黄金公式,威廉有自己的升级版理解,特别是对于工具产品来说,升级版公式更加适用,
“工具产品的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是否付费”
中国用户对于价格问题极其敏感,这跟你在五环内还是五环外,一线城市非一线城市无关,最多只是敏感点的高低之分,否则你也不会百度搜啥破解版了。
一个工具产品是否需要付费,直接影响到用户对于产品价值的认知。免费工具因为无需用户付费,所以在用户的认知中会隐形地增加产品所带来的价值,而付费工具必须考虑到提供给用户的服务能否越大大超过你所让用户支出的money,否则用户就会思考性价比,用户一旦陷入思考必然会产生一定量级的流失。
回到产品价值公式,如何理解体验这个词儿?工具产品的体验约等于好用。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叫好用?
威廉理解的好用有两点:
1.简单
罗振宇说过:”当我需要一个服务的时候,不要给我太多选择,请直接告诉我什么是最好的,我要你的最佳方案。”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抛弃Microsoft word而奔向轻量化的在线文档编辑工具的原因。因为word的功能太过于强大了,已经超过了普通用户需求的范围。
但功能强大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儿,功能越多,对于用户而言,选择就越多,选择越多也意味着对于用户的负担越大,这其实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效率(用户在使用工具的过程就像一张流程图一样,每多一个选择,就如同在整个流程图上加了一个判断框,自然大大降低了执行效率)。
大部分用户的需求只是想要快速编辑好一份文档而已,他们真正需要的功能也许就是word所提供的1%,那么轻量化的文档工具只需要提供给用户那1%,并且是最佳的1%就足够了。
2.兼容
产品可以应付不同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不论是程序猿使用,还是设计狮使用,不论是windows系统,还是macos系统;不论是图文表,还是各色格式的音视频文件能轻松搞定。
工具的好用,自然让用户处理问题起来从容不迫,手起刀落,看起来也显得优雅写意。
再回到体验上来说,文档编辑工具毕竟功能都差不多,只是彼此之间侧重点会略有不同,新旧体验差别并不是特别大,尤其是当用户考虑更换产品时,旧体验就无限接近于零。
那么语雀的新体验如何?语雀做到了对于简单,但又没做到;做到了兼容,但又没做到。
正如我说的,大部分的用户仅仅是想要快速编辑好一份文档而已。语雀帮助用户把原本word繁多的功能给砍掉的同时却提供给用户其他需要探索的功能。语雀提供了用户和场景很好的兼容性的同时却只考虑了工作这个大场景,更多ToC使用用户碎片化的时间被埋没。
但语雀在细节处的体验确实更优于印象笔记等其他竞品,威廉就简单举一个点“格式刷”,印象笔记至今都没有格式刷功能,对于被office工具教育了二十多年的国内用户来说,真的是不能忍受的。
接着说,正因为前面说的功能差别不大,用户需求纯粹性,所以相互之间可替换产品有很多,因此迁移成本极低。
在体验更优,迁移成本极低时,考虑产品带给用户的价值只剩下付费这一个点了。这样一来,ToC免费加成下的语雀的价值显得很出众。
4
一些个人思考
关于动态的位置。我觉得有些奇怪。为啥奇怪?先来看看动态里会展示些啥吧:关注一些小伙伴,随时获取他的动态/订阅一个知识库,接收文档发布、更新动态/订阅一个讨论区,接收主题更新动态/自己创造的知识被喜欢、赞赏/所在团队的相关动态。所以动态实际上就是用户的关注feed+订阅feed+消息通知,能理解由于动态展示的都是用户去主动关注或者订阅的信息,所以一定很重要很care,放到首页更加醒目无可厚非。但是动态里这么多实时更新的内容feed,很容易就是一长串信息,除了动态之外基本是固定区域的操作模块,使整个工作页面的内容呈现出T字型视觉上看着有些不舒服,其次按属性分,动态跟核心工作区其他内容关联度不大,也不应该放在一块,最后动态feed对工作台的主流程容易造成用户注意力上的打扰。
关于知识流动。语雀发现页面单从内容侧两个维度的内容分发的效率很低,导致语雀中存在很多已有的优质知识无法得到有效的分发流动,进而难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带给更多用户的价值。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头条文章推的大多都是我不想看的,排序逻辑让人捉摸不透,相反自己通过用户关系一层一层地扒,反倒儿可以扒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毕竟知识是一种很主观的认知,你认为有价值的知识,对于我不一定有价值。其次热门知识库这个TOP10排行榜很鸡肋,知识并不是动态和视频,热门重要吗?重要。但一定不是最重要的!热门是满足于用户人云亦云的需求,而对于会使用语雀的用户而言,我都跑来这了学知识了,怎么会care人云亦云(要是人云亦云早就用Evernote、有道云笔记了),能为我所用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再说一点的就是,知识的流动其实就是对于语雀内容的分发,而内容是社交三要素之一,也是社交的前提,这也是在为语雀的社交属性打好地基。
关于社交属性。语雀有讨论组、评论互动、个人主页和关注体系等等,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交属性,也有了点知识管理领域的github的意思(横看成岭侧成峰,其实也有点简书,或者文档版知乎的意思),有助于知识的流通,提升用户获取知识的效率。社交化可能带来的是流量,带来的是社交资产,一定程度可以激发内容生产者的热情,促进内容生产累积,沉淀用户关系,拓展用户的使用场景,为日后可能的商业化做准备。不过,工具的社交化还是得立足工具,满足好个体需求,才能更好的满足群体需求,注重口碑和服务,带给用户长期价值收益。并且从工具到社交的跨越,还需要警惕的是来自政策红线的风险。用户所编辑的内容不再是私有内容,而是可以公开化的,所以一定会涉及到一些政策上的风险,需要产品功能上去规避。
5
最后
语雀使用中突然崩了
总得来说,语雀还算是一款很不错的国产免费在线文档编辑工具。的确确给用户带来了良好的使用和阅读体验,帮助用户更加有效有序地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同时,也让公共知识在用户之间进行流动传播,给用户带来了长期价值。
但是作为一个背靠大厂而生的新工具来说,语雀还不够完美,过重的B端色彩使得用户体验上存在欠缺,web版相比于客户端稳定性可靠性让人担忧,且移动端使用功能不完善等等只是小问题,更多大的问题也是所有工具型产品所面临的疑问三连:如何扩大用户规模、如何增加用户粘性以及如何商业化?很多团队把这个三个问题都归结成一个答案:社交!语雀想要对标的对象GitHub,同样也是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可是阿里的社交用一句诗来形容就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国产工具产品发展的道路还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