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之《记住乡愁·西樵古镇—男儿当自强》,3月28日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记住乡愁》栏目2015年1月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该纪录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以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展现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风民俗、乡土之物、文化积淀等,梳理传统村落的历史发展脉络。聚焦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人们在匆忙的生活中停下脚步,感受最初的最深的乡愁。
乡愁是亘古不变的话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诗人长年漂泊在外,无法与家人团聚,尤其是重阳节,在家家户户都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的日子里,王维怎能不想起在家是和亲人手挽着手,头插着茱萸登高远眺的情景呢?这个佳节更勾起诗人思念家乡,想念家乡亲人之情。20世纪50年代开始两岸局势紧张,两岸处于隔绝状态,禁止任何的交往。许多人的怀乡思亲之情无法表达,他们便借助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怀乡思亲之情。随着这种文学现象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专门抒发自己怀乡思亲的文学题材——乡愁文学。在描写乡愁的作品中,余光中一首《乡愁》把乡愁表达的淋漓尽致,不但广泛流传于海内外,还被人谱成曲传唱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放眼当代社会,乡愁的背后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之间的和谐相处。城镇建设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故乡,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故乡在加速地崩塌。安顿乡愁,必须留住故乡文化聚落。据悉,从2001年至今,十余年间中国消失了90多万个村庄,现在每天有近80个村庄在地球消失。一起消失在推土机下的不仅仅是村庄,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情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乡愁的思念里,每个人都沿着自己家乡所保留的传统习俗和民约,遵循着世代流传的行为道德规范,自觉地以“忠孝勤俭廉,仁义理智信”约束着自己。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已经传承到当前的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那些美德正在逐渐淡化。所以,我们有责任让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人们回望乡愁,记住乡愁,坚守乡愁中的深厚文化。
如何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呢?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那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村寨的好的做法,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创造性的转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当代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最具体的路径是:不要再让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儒学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当“游魂”,去当孤魂野鬼,认认真真的给他们一个“安身立命”的空间,让人们好好把丢掉的“礼义廉耻”找回来,把已经荒废了的“人伦道德”重新树立,让其焕发生机,滋润每个人的心田,耕读传家、讲信修睦,真正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对乡愁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撰稿人:陶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