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拆解了《精进》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教你如何正确地对待你的时间。传送门:成为不平凡的自己(一) | 郑重地对待你的时间
这本书名字非常鸡汤《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但其实内容非常实用。如果能吃透这本书,并且照着书中的方法去执行,日积月累,量变促成质变,不一定非常厉害,但一定能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本文的几个关键词是:隐含假设,个人MVP,三行而后思。
一、隐含假设
敲黑板,这个概念真的非常重要而且有用!
我们平时看待一件事,或者要做出某个选择时,往往会被我们内心一些隐含的、根本不存在的、假想条件所左右。
比方说,简书写作,大家都懂,写了文投到首页,被拒了。这个经历大家应该都有过(大神除外)。被拒之后的心情,或难过或愤怒,总之,都比较消极。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消极的情绪?其实就是被内心那些隐含假设控制了。
通过问自己几个问题,你就知道自己在心里做了哪些假设。
1.你一定要这篇文章就上首页吗?不能等到下一篇或者第二十篇才上首页吗? —— ——这个的隐含假设就是“我必须现在就上首页” 。but,谁规定了呀?
2.不上首页你这篇文章就浪费了吗? —— ——隐含假设是“做了就一定要成功,否则就是浪费” 。however,写作能力是别人偷不走的,写作并不是只有成功和失败这两种状态。
3.这已经是你最好的写作水平了吗?这篇上不了,以后你都写不出能上首页的文章了吗? —— ——非常典型的僵固型心智,认为事情是静止,自己的能力也是静止的。but,你是一个聪明又勤奋的好孩纸,你一定会进步的呀!
每个人的隐含假设都不同。
有人假设做这件事情的时间就是现在,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反问自己“如果现在没有做到,会死吗?” 这样问就释然了。
有人假设一定要获得某个奖励,这件事情才有价值。还是刚刚的例子,没上首页,但至少写一篇是一篇的进步啊。
有人假设时间是静止的,现在做不成,以后也做不成了,所以一点小失败就能让ta丧失信心,直接放弃甚至一蹶不振。
有人假设成功是必然的,别人这么做成功了,自己照着做也能成。但其实,成功有很多运气和机遇的成分。
……
最常见的几种假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赛道假设。认为人生非胜即败。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些营销号正是利用了父母的这种心理,而想出了这样一句害人不浅的广告语。孩子的人生有无限的可能,并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当学霸,你的孩子也要当学霸。你的孩子很有可能是一个是很好的喜剧演员。别让这种隐含假设限定了孩子的种种可能。
还有很多年轻人二十几岁就非常焦虑,其实也是同理。觉得自己的同龄人已经当上了CEO就是成功的,自己还是个项目经理就是失败的。
CEO哪里有这么多,斜杠青年哪里有这么多。不要总拿外界的浮躁来套自己的内心,自己都忘记了自己要什么,别人当然会骗你说你很失败。
但是失败到底是什么?跟别人不一样可不是失败。
2.低关联假设。觉得短期内看得到收益的事情才有价值,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读书无用论就是这种心态。在这些人眼中,读书在短期内无法给他们创造收益,去搬砖还能直接给他们带来一定的金钱。然而,搬砖搬得再富裕,他们的精神世界还是一片贫瘠。
很多人的工作与自己大学的专业毫不相关,于是感慨大学四年浪费了时光,学的专业都没用。要明白,大学其实并不仅仅只是交给你知识的地方,它教会你一种思维方式,一套成体系的学习方法论。
你当然可以说,这些你都没学到,你的专业就是最没用的专业。但是,何为有用呢?这个世界的关联性可比你想象中要强得多。现在没用,万一发现以后用上了,那算不算有用?就算一辈子用不上,但是让你有了很多谈资,那算不算有用?
3.僵固型心智。以静止的眼光看待问题。一时失败就全盘否定自己,有点成就就无限膨胀,都属于这一类型。
在简书写作的过程中,我也经常出现这种心态。因为被拒稿而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写作。看完这本书,我跟自己说,未来的路还长呢,慢慢写,总会到一个新的高度。
4.零和博弈。认为一方得到,另一方一定得失去,从未想过双赢的局面。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这种隐含假设最要不得。总觉得自己为别人付出了,自己就失去了很多东西。但现实往往是,付出的人一般得到的最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利他思想的人,最后往往成为了领导的原因。
如果你加入过社群,你就会知道,那个每天帮群友整理资料,整理笔记的人,都会得到大家的信任,最后被大家推举为负责人。
你以为ta付出了这么多是浪费时间,但ta得到的,确实所有群友都求之不得的。
在你感到挫败,焦虑,彷徨的时候,拿这几种隐含假设去套,找到那个不存在的条件,消灭它,再重新上路。
二、个人MVP
MVP的中文含义是最小可行产品。
去掉了所有修饰词的、一句最简单的、而且还正确的话就可以理解为一个MVP。去掉了所有枝叶,只留下树干,却仍能继续生长的树,也可以理解为一个MVP。
那个人MVP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在你行动的过程中,不要总想憋大招,等到自己完全准备好再展示给外界。而是要边行动,边把自己能拿得出手的最小成果拿出来。
想学画画,不是要等到所有理论课都上完之后再动笔画,而是学一点理论,就要实践一下,画一个作品出来。晒到朋友圈,或者微博,或者给朋友们分享,接受大家的反馈,好及时调整继续努力。
哪怕朋友不指正出来,自己也应该要好好研究这个作品,与理论相对照。不去实践,根本不会进步;但实践了,没有获得反馈,也永远到不了优秀。
看了一本书,看完就忘的话就非常的可惜了。如果要去应用书里的内容,再去获得反馈,似乎就太久了。应该及时做出一个MVP出来。比方说,写个书评,写个读书笔记等等;或者用自己的理解给别人讲述一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些都算是一个个人MVP。
写作也是同理。不可能等着自己学完写作的所有理论,我们才开始动笔。最好的方式是写起来。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MVP。把文章发布出来,看看读者的反应,慢慢的,就知道什么文字大家喜欢,什么文字可能写得不够好,知道自己哪一块还有进步的空间。
每个人都很忙,也基本没什么机会再系统完整地去接受什么教育,都是靠着碎片化的时间,一点一点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憋大招之所以不好使,一来因为等待的时间太长,努力的时间太长而且看不到任何成果,慢慢就失去了耐心。二来,憋大招的过程很可能出现了什么失误,而我们却没有发现,最终的结果可能还不尽人意。
三、三行而后思
我们熟悉的那句话叫“三思而后行” ,这里强调三行而后思。就是提醒大家,每产出一个MVP,就要及时进行复盘,总结,发现优势和不足,调整策略,继续奋斗。
为什么行动之后的思考特别重要呢?
如果说,行动之前要三思,那基本就是为了对努力的方向有一个更好的把握。而行动后的三思,其实是为了补充自己的隐性知识。
这里做个科普。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一般就是我们从教科书、从理论教材学来的知识。而隐性知识一般指这个知识点背后的注意事项、小细节等。隐性知识在指导教材一般是没有的,或者有,但是也不全面的。
有了显性知识,我们不一定就会做。就比如说,该如何做实验,书上讲得很清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而且书上也没有提到的细节。在不知道怎么应对这些意外的情况下,我们的实验很有可能就失败了。
而这个实验过程中的所有细节,都是隐性知识。我们把这些隐性知识总结下来,下次我们再做实验,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就知道怎么处理,也很有可能就成功了。
隐性知识掌握得越多,我们实验成功的概率就越大。其他所有的技能也是同理。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明明懂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你只懂了这个道理的显性知识,却没懂这个道理背后的隐性知识。
为什么上了很多大咖的课,我们依然没有成为大咖。因为大咖的课,只能交给你显性知识,而背后的隐性知识,必须等你亲自去实验,才能发现。发现后,才能及时调整,调整了,才会不断进步。有进步,才有可能到达我们想要的高度。
所以为什么三行后也要三思,就是为了把行动过程中遇到的所有超出你的理解范围的隐性知识总结出来,方便以后再次行动。
总结的多了,隐性知识体系也越来越庞大,成功的概率也越来越多大。
努力是不能盲目的。努力的过程中,最怕方向错了。明明想去北京,却往海南的方向。也许也有一番风景,却始终不是自己最想要的风景。
所以用对的方法,去做对的事。持续精进自己。
实践
看到这里,那就马上动手,设计一个你个人的MVP吧。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