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和进出口的暧昧关系
进行对外贸易时,汇率的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越来越大。通常来说,在没有其他条件的影响下:
一国的货币对外贬值,有利于本国商品的出口,同时阻碍外国物品的进口,此时有利于减少本国的贸易逆差,增加贸易顺差。反之亦然。
就拿人民币来说,2006年以前,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比率一般是1:8左右,连续几年都比较稳定,最近的比率降低到1:6.3左右。也就意味着:同样的一个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将会折合成比以前更多的货币,也就是说,外国购买者购买此产品需要花费比之前更高的价钱,相对于其他汇率没变的国家出口的同样一件商品来说,中国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就会降低,进而导致国家整体出口量减少,沿海一带就掀起大批出口型企业倒闭的风潮。进口方面,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的购买力进一步增强,同等的人民币可以购买到比以前更多的商品,同时海外制造商拥有更多的价格竞争力,并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此时,会促进进口的活跃。反之,如果人民币贬值,对外出口商品价格就有了更多下调空间,使得外国人购买“中国制造”更加便宜,这种情况下,无疑会增加“中国制造”的出口竞争力,进而增加出口。
如果人民币贬值后,中国出口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并没有降低,此时意味着同样的一件商品,卖出去后可以用所得的外汇兑换到比以前更多的人民币,此时中国制造商的收益增加,同样会进一步刺激出口的增加。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出口的增加往往就意味着外汇的增加;同理,进口的增加则会使国家的外汇进一步减少。汇率的波动对经济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汇率成为各个国家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社会稳定,很多国家往往在本国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时候,通过降低本国货币汇率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升温回暖。
例如,2007年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可以明显的观察到,美国除了使用各种政府手段进行经济调节外,美元的汇率也是一直走低,那时候的美国,其实主要还是寄希望于通过降低汇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问题来了,国家竟然可以通过降低本国货币汇率的方法来刺激经济发展,那是不是可以经常性的人为去调整国家货币汇率呢?其实这样是行不通的,合理稳定的汇率是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持汇率的稳定性是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大前提,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个国来看,它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外贸收支平衡,稳定物价,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强国际储备。
从世界上看,它有利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和国际金融秩序的稳定,促使国际资本正常流动。相反,如果汇率频繁急剧波动,会加剧国际经济竞争,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刺激国际投机,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与混乱。
外贸收支需要一个平衡度
长期处于贸易顺差现状,外贸收支失衡,就会弊大于利:
第一,贸易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加。日本和美国两国双边市场经常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态。
第二,贸易顺差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应,降低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外汇流入随着贸易顺差的增加而增多,在固定汇率和外汇结售汇制度下,中央银行要以人民币购买外汇,货币的投放随着外汇流入的增多而递增。
随着大量的人民币被动地投入到流通领域,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账户更加受制于外汇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应,还导致物价水平上升。伴随着物价上升而来的很有可能就是通货膨胀。从这点关系上看,贸易顺差其实也有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诱因之一。
第三,贸易顺差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外汇操作总是有风险的,最明显的是汇率风险。中国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每当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中国外汇储备都随之贬值,造成外汇储备的损失。外汇多了,会长“毛”的。
第四,贸易顺差还会导致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过高,进出口结构调整困难。我国的GDP一度有40%来自对外贸易,作为当之无愧的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这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是必然的,当前,是应该做出调整的时候了。
第五,贸易顺差还影响着国内金融业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贸易顺差意味着国内货币供给增加,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防范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消极影响,中央银行不得不维持现行的存款管制利率和贷款浮动利率,从而推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