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千百年来的警醒,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子不教,父子过。
现代社会都说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在最近的新闻报道中,有这样一条新闻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中:
前不久,在北戴河到天津的高铁上,一位不足一周岁的宝宝不停哭闹,有一男乘客忍受不了,回头怒视多次,最后终于忍不住说了句:能不能安静点,我们都很累。然后,孩子的父亲直接用手中的水瓶怒砸男乘客。
2015年还有一条新闻:在途经嘉兴南站的高铁上,有几个孩子在车厢里闹,有位男士实在受不了,就提醒小孩的家长,让他们管一管。结果孩子的父母火气很大,最后还动手扇了人家耳光。那位男士的眼镜被打掉,再加上打的过程又比较用力,眼镜被打折了,造成了那位男士的左眼眼球出血。
首先,孩子的父亲打人的行为是错误的。
在舟车劳顿的疲惫中,多次被小孩的哭闹打扰着,乘客是应该保持体谅,但是在孩子不停的哭闹中,父母为什么没有及时安抚,而是任由孩子一直哭闹?在乘客提出让孩子安静的建议后,父母首先应该是意识到自己孩子的行为影响到别人而怀有一份愧疚,及时安抚哭闹的孩子,可以抱着孩子在车厢里走一走,或者看孩子是否饿了,或者别的原因哭闹,而不是在乘客说完以后,用这种暴力的行为回击乘客的不满。
其次,孩子现在虽然年纪小,但是家长的“身教”更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父母的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认知,指导着日后处理事情的方式。父亲这样的示范,孩子以后长大,独自面对社会,遇到与自己意愿相违背的事情或者令自己不爽的事情,是不是也会用这样暴力的方式去解决?甚至在这样的暴力中,酿下自己无可预估的后果。
今天你可以在这里蛮横,明天在别处欺压,最后终是会被无修养的恶而害人害己。你以为得到了便宜,实际上早就失去了全世界。
父母应该告知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暑假里,父母一般会把在老家读书的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城市来,享受亲子相聚时刻。假期里,在拥挤的地铁上,目睹了太多的熊孩子,自己占着座位不坐,也不会礼让给旁边的孕妇,儿童或者老人,而孩子的父母坐在一旁却是熟视无睹。
在一次周末出行途中,虽然没有上下班高峰期地铁里的人山人海,但是在北京这样交通拥堵的城市,地铁仍然是人们出行的首选,因此周末的地铁,也会座无虚席。一位母亲,带着自己10岁左右的儿子,小孩抓着车厢里的栏杆转来转去,而母亲在孩子的座位上放了孩子的书包和一瓶水,一名大肚子的孕妇就在这位母亲对面站着,旁边的一位男士对孕妇说:小孩不坐,你先坐下吧。可是坐在一边的母亲听到此话,立刻着急的叫着孩子的名字,告诉他如果不坐,别人就要坐了,结果孩子忙着挤过来,一屁股坐了下来,但是坐了不到一站,就继续围着栏杆转圈,玩的不亦乐乎。而母亲也一直没有让孕妇坐下,一路上上下下的好几拨人,始终没有坐上这个小孩独有的位置。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不知道这样的母亲,自己也曾十月怀胎,也体会过作为一名孕妇的辛苦和不易,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孕妇时,却冷酷而无情。父母的同理心哪里去了?
试想,这个孩子以后也要谈恋爱,娶妻生子,这样的教育,他以后会成为一个对妻子怜爱的老公吗?会成为一个孝顺母亲的儿子吗?会成为一名尊重女性的成年人吗?
人之初,性本善。父母传播爱,孩子学会爱。父母言传恶,孩子效仿恶。
严格是大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前段时间,一个5岁的熊孩子恶作剧,把2岁的小女孩抱进电梯上了18楼,因为护栏没有玻璃,2岁的小女孩坠楼身亡。这样的惨剧发生以后,到底是谁之过?
现在,每家每户基本还都是独生子,爷爷奶奶宠,姥姥姥爷爱,父母也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舍不得打,舍不得骂。而在学校的老师,在批评孩子时也瞻前顾后,缩手缩脚,深怕因为太过严厉而被家长到学校来闹事。其结果,是很多孩子蹬鼻子上脸,脾气越来越大,任你怎么讲道理都不管用,那些问题孩子更加骄横跋扈,我行我素,自毁前程。
有很多小孩,拿着自己的东西或者玩具,从来不会和别人分享,如果有别的小孩示意要,此时孩子的反应一般会把东西藏在自己身后或者出手去打另外的小孩,来宣告“霸主地位”。有的父母会教育孩子,要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而有的父母,会把孩子这种行为认为是孩子聪明,能看住自己东西的良好表现,一笑而过。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我们教育的主体思路不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孩子必须管教,必须严惩。我们要告诉孩子,犯了错误要付出代价。如果在全社会形成对孩子让步的氛围,以后的孩子是很可怕的。我们的未来是很可怕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是接不住中国未来发展的重担的。
校园之外没有温室,长大之后没有儿戏。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那些无法无天的孩子。
对于家长来说,适时的严格,才能让我们的孩子知善恶,有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