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其实特别需要跟师。
因为只有跟师了以后,你才可能回到学生的状态,看到自己的浅陋和学问的浩瀚,并重新开始对世界中的万事万物保持好奇,学习的过程中会跟老师斗智斗勇,与其无穷。
与古典老师的结缘,是从《拆掉生活的墙》开始,到第二部本《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然后到开始关注公众号,这一路看似流水账的背后,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回首订阅《超级个体》二个月后,它真的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个超链接。
重回学生的时代,开始思考学生学生,直到看到别人说,学的目的是为了“生”,是为了探索懂得“生”的意义,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这时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文凭功名,而是为了爱知求真,因为自己在现实的藩篱中停顿太久了,需要一段不平凡的经历破开新的可能性。
人生的美好在于这是一个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过程。自己这一生,到了30而立的年龄还有老师在前面指引着你前进向上的道路,内心里的种子就这样被唤醒,然后发芽了,跟着老师持续学习与实践,如同空气和水,浇灌着幼苗,然后将所学所思所获所悟所行这些肥料打都一点一滴播撒在幼苗中,让它丰富着自己的根系,让根系深入生活的土壤。
点开《超级个体》的超链接,生活孕育出了新的果。改变不在是望梅止渴,更不是怀着期待开始,怀是失败而结束,自己开始学习“只字不差地阅读”,更开始深入思考透过文字的后面,老师的意图,把每天的学习与留言看成是刚需,人人都知道独力思考的重要性,可细问一下,什么是独力思考?其实很多人自己都说不上来。为什么?我自己反思,其实自己根本没有不明白什么是独力思考内涵,可是不敢问。为什么?怕被别人觉得自己笨。就好比安徏生笔下《皇帝的新装》中那些明明什么都看不到,却非说自己能看见新装的官史一样,结果不懂装懂,害了自己。
重回学生的时候,我开始对事物进行更细的追问,这是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摆脱浅阅读,开始深度阅读,深入思考,改变思绪定势第一个开始。
生活在互联网这个时代,科技不断进步,不想被时代的浪潮拍死,就只能跟着它走,我相信新的工具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生活。每周的工具,我都会问自己,这个新的工具可来缝接在生活这张网上的哪一个部分?举例来说,将结果思维用于亲子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养育出好孩子是每个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可开始智力启蒙或者亲子阅读,都是很容易的事,难就难在持续,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开始把教育拆解到可以简单执行的步骤如每天的学习时间,并且利用图来进行反馈,帮助自己持续做下去。
乔不斯有一句名言:活着,就为了改变世界。自己想了想,对于自己更合适的是,活着,就为了改变自己。想起了一个故事:“在英国最古老的建筑物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觉得对于我而言,改变自己更务实。因为原来看待自己,主观与客观之间有个巨大的断层,总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兔子,沉浸于“只要我一投入,世界就是我的掌控中”这种全知全能的自大的,面对现实种种困境,“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不如意的情绪如影随行。可现在的自己愿意坚持做一只乌龟,愿意不求快,日拱一卒。
在每天早上醒来,6:30打开超体并留言,然后用“每天三件事”来设计我的时间与精力,有加减乘除等各种策略帮助我让“每天三件事”落地生根,今天的自己比昨天又更接近一点自己喜欢的样子,最重要的是,在你前进的路上,有为你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这何尝不是每天生活中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