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标题,来自于我初中时从《读者》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那是一个讲述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故事。
在一所大学里,一位教授为了研究人的行为,将学生随机分配成了狱警和囚犯,并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验,这就是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在短短的两周时间里,参与实验的人的性情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原本在社会上非常正常甚至优秀的年轻人们,迅速进入了自己被设定的角色,扮演狱警的年轻人从第一天就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冷酷和无情,对囚犯们嘲讽、侮辱甚至攻击,原本善良的狱警用了他们在许可范围内可以用的一切手段来折磨囚犯,有些时候甚至超出实验的允许,而九个狱警没有一个人对这种不合理的行为作出哪怕一点点阻止的动作。
几年前,我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里回答了标题中的问句:
我没有办法确定,只能祈祷在快饿死的时候,不要靠近粪坑。在不可知的境遇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恶魔,我没有辛德勒的勇气,没把握在众人皆醉下独醒,若我至生命最后一刻,仍然是个好人,我必然感谢上苍,容我一生安然。
比实验更残酷的是现实,比如我们今天要谈论的:
《奥斯维辛,一部历史》
打出这8个字的时候,脑子里自动配上了“嘭嘭嘭嘭”仿若重锤敲击大地的音效,正如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受到的冲击。
提到奥斯维辛,
或许你会想到《辛德勒的名单》里,穿红衣服的小女孩;
或是《美丽人生》中,父子俩最后的游戏;
还有《安妮的日记》里,黑暗里透着光的慌乱少女时光;
以及《朗读者》中,汉娜欲言又止的沉默。
此外,还有很多触目惊心的数字:
它存在了4年多,曾关押过130万波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吉卜赛人、波兰人和苏联俘虏,其中,110万人再也没有离开过那里,它曾创下过一天毒死6000人的“纪录”。
可是,对于真正的奥斯维辛,我们所了解的,仅仅是九牛一毛,甚至存在着诸多的误解,那并不是一个拔地而起的地狱,而是在战争的过程中,一步步演进的结果,它也不仅仅是“少数人的罪恶”,在它逐渐形成直到消亡的过程中,很多人自发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甚至很多人直到战争结束,还依然相信自己所为并无过错。这些如今看来不可思议的事,其背后有非常复杂的成因,而这正是这本书的作者,劳伦斯•里斯博士试图告诉我们的真相。
黑暗中的微光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雨果《悲惨世界》
如果说有什么,让人们在那段人性沦丧的历史里,不至于完全绝望,那应该就是在那高压背景下难能可贵的温暖情谊。
比如爱情
党卫军军官温施爱上了犹太姑娘海伦娜,并帮助她和她的姐姐在本无活命机会的工作队中活了下来,虽然最终在乱世中分离。
比如亲情
年仅7岁的双胞胎妹妹米歇尔为拯救患病的姐姐,假装自己是5岁儿童,在重重困难下得到了食物也使得姐姐康复并最终幸存……
比如友情
当纳粹要求丹麦政府交出所有犹太人时,从军官故意透露消息,到的士司机免费载客,海岸警卫队无视逃跑的小船,丹麦人民上下齐心,帮助国内95%的犹太人逃脱了追捕。
当救死扶伤的医生沦为刽子手挑选进入毒气室的犯人,当政客为了前途主动交出自己该保护的人,当残忍的卡波以虐待犯人为乐,越是黑暗的背景,越衬出这些闪光的可贵。人性是复杂的,我们很难探究出来,究竟这些难能可贵的善意,背后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机制和驱动力。虽然捉摸不定,但是在历次的劫难中,它却未曾有一次缺席。书本记录下了残酷,但也没有遗忘美好,让我们在懂得痛苦的同时,亦能心怀乐观。
我们无法回避黑暗,却可以选择拥抱光明
若不是那么多的史料和见证者,没有人敢相信,善与恶的界限如此模糊,而做出恶行的人,其实也都是与你我相同的平凡人。
我们总是相信,自己有足够坚强的堡垒,不会变成那样穷凶极恶的人,然而我们能够想象的恶,却和实际的恶相去甚远,当我们被投入那些可怕的情境,被迫站在屠杀者的角色里时,我们会不会顺从,会不会加入其中呢?
无数事实证明,这是有可能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而只有只有正视并了解过去的罪恶是如何发生的,对这一切保持敏感和警惕,或许当我们有一天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情境时,会有英雄般逆行的勇气。
只是,愿我们此生都不要拥有这样的或许。
“用不了多久,最后一批奥斯维辛幸存者和最后一批奥斯维辛的行凶者都将追随那些集中营受害者而去。届时,世界上将不再有任何活着的奥斯维辛亲历者。等那一天到来,这段历史将有可能变成一段又一段遥远的过去,变成许许多多可怕的历史事件中的一个……或许我们的子孙后代将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奥斯维辛,认为它不过是发生在过去的一件可怕的事,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但我们不应该让这样的事发生。”
千万不要等到再次回望的时候再来感叹:
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铭记,或许是此刻我们能够给予那些亡灵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