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地混着,也许一生平顺,但终究碌碌无为,最可怕是醒悟到自己是温水里的青蛙,却为时已晚。选择努力,未必心想事成,至少无怨无悔。”
《奇葩说》第三季结束了。最让我惊讶的,不是黄执中一以贯之的强大,而是姜思达凤凰涅槃的成长。
然后我去做了点功课,发现一个惨痛的事实:姜思达,生于1993。花希,生于1994。颜如晶,生于1991。肖骁,生于1989。容我这个1987年的老菜皮先哭一会儿。
哭完了发现,他们那么年轻,已经那么牛,而且还在不断进步,容我再哭一会儿。
从第一季开始,我一集不拉地追《奇葩说》,看到每位选手的发展轨迹。
姜思达在初选时略紧张,第一季也是两位导师和女神联名淘汰。可在这一季,却变得滔滔不绝动静皆宜,已然有大将风范。最绝的是,他聪明而傲娇,理性地拆穿对手的陷阱,又感性地沉溺自我的情绪。“大美玲之夜”,几乎所有的观众,都被他打动。
黄执中初次登场,是和胡渐彪、陈铭一起。三个人都穿着西装,一副参加辩论赛的架势,马东cue他们是“首都殡仪界的代表”。
而今,黄执中一起身,手推眼镜,说一声“来”,好像气场就已倒转。他会部分舍弃辩论赛上习以为常的技巧,说《黑客帝国》的故事,分析“伟大是一种诅咒”,绕过眼前的种种荆棘密布,从另一个方向,把战场打开,也把视野扩大。
肖骁在海选的时候,撒娇问高晓松讨要直接晋级。后来,在自己的维度上,他把撒娇发挥到了极致。很多人还记得颜如晶海选时的一脸蒙圈,可除了场上的应对裕如,在场下,颜如晶也已经和节目组打成一片。她成了一个会说“损色”和“你咋不上天呢”的马来西亚人。
出身辩论比赛的专业选手,变得越来越懂娱乐,用大家都能接受的“人话”去说服。辗转各种通告的综艺咖,也在《奇葩说》的舞台上,蜕变为有理有据还有趣有料的演说者。
这一切,不过发生在忙忙碌碌的三年间。怎么做到的?
姜思达发了一篇文章,《写在奇葩说第三季终》。他说:
记者都会问我,你第三季变化这么大,怎么回事?
我回答得相当冠冕堂皇,如果再多说几次,我自己都快不信了。但是这是真实的答案——有太多人跑在前面,等着我去学。肖骁湉湉薇薇如晶。我曾经坐在二排,看他们如何融入气场,乃至于创造气场,未曾闭眼。换个人如此有幸被观众和节目组眷顾,从第一季坐到第三季,这种成长几乎是必然。
但我这个理论无法涵盖艾力,在此声明一下。
最后的1V1冠军战,姜思达对黄执中,辩论“懒是不是人类之光”。思达抽中正方,却辨得不好。除了紧张,恐怕也是因为和个人的实情相去甚远。虽然他一直强调,“我真的是有才华且不努力”,但他怎么会懒。聪明令他事半功倍,省下的那一半时间,他也绝不会虚度。
到今天,《奇葩说》已经不仅仅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与其说观众操心辩题,不如说更关注在舞台上的每个人,以及塑造这些人的重要因素。
在辩手们身上,我们或多或少地共情,看到自己喜欢或者讨厌的特质。那些和我们一样,置身人群也极易淹没的平凡人,却在《奇葩说》尽情挥洒着身上并不平凡的东西。
是天资?当然。但我觉得,同样不容忽视的,是背后一以贯之的努力。搜肠刮肚为辩题寻找依据,找人商量再反复琢磨,成稿之后反复排练,这些都是光鲜的舞台上看不到的。
就像一个写作者,常常在关灯上床的时刻,开启脑中文字与画面的飞速转动,像一片片弹幕,有佳句偶得的欣然,但更多是字斟句酌的焦虑。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无论自由职业或者上班打卡,市场营销还是公务人员,安逸地混着,也许一生平顺,但终究碌碌无为,最可怕是醒悟到自己是温水里的青蛙,却为时已晚。
选择努力,未必心想事成,至少无怨无悔。尤其是,看到那些比你有才华的人,还比你更努力,我想不出任何偷懒的理由。
在这个意义上,我由衷感谢《奇葩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喜欢范湉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