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李广有两个标签,一个是“能射”,另一个就是“数奇”。所谓“数奇”,就是指运气不好、命运多舛,我们姑且把李广称之为“奇”人。
司马迁作为史学大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客观。他通过写李广“能射”,详尽的表达出了李广优秀的一面。与此同时,司马迁虽然欣赏李广,但并没有回避他的缺点,在写李广的“数奇”的同时,也将李广的缺点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观的说,李广未被封侯,既有大环境导致的客观原因,也有他自身不足这个主观原因。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至少写出了他的四大缺点:
第一,缺乏政治头脑。李广年轻时跟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时曾“显功名昌邑下”,立下了战功,但却莫名其妙的 “授梁王将军印”,接受了梁王的封赏。
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亲弟弟,由于当时汉景帝的孩子还小,在母亲窦太后的支持下,梁王曾想争取成为汉之储君,但汉景帝心里并不愿意,两人的关系非常微妙。平定“七王之乱”前,由于面对吴楚七国联军的进攻,兄弟俩关系还算密切,但平定“七王之乱”后,形势的变化,使得汉景帝首要防范的就是梁王,李广却接受梁王封赏,说明他确实没有政治头脑,因此也没有得到汉景帝的封赏。
第二,心胸狭隘。李广曾被匈奴俘虏,后赎为庶人而赋闲在家。有一次他夜里外出狩猎,返回时经过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后来,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灞陵亭不让李广经过,只是执行公务,或许在讲话的口气上不是很得体,但也不能毫无理由的把人家杀掉,可见李广是一个心胸狭隘、报复心极重的人。
第三,不仁。李广任为陇西太守时,羌人造反,李广引诱而投降,降者八百余人。这些人投降后,李广却用欺诈的手段将这八百人杀了。古语云:“祸莫大于杀已降”,古代还有“杀降者不祥”的说法。李广屠杀放下武器的士兵,是为不仁,历史上很多杀降之人,如白起、项羽等,都没有好的结局。李广杀降的不仁之举,他自己后来也为之后悔,曾表示“至今大恨独此耳”,意为:“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这件事情了”。
第四,治军能力有限。李广曾率领一百余名骑兵追击三名匈奴“射雕者”。但作为一郡太守的李广,居然没有将自己的行动告知下属,以致“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意为大军不知道李广去了哪里,因此没有去接应他,以致他在遭遇两千余名匈奴军时势单力孤,幸好有惊无险。
李广虽爱护士兵,“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在行军途中,“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近食,广不昌食”。但据史料记载,他行军打仗没有阵势,对士兵没有约束、管的不严,军队晚上驻扎时也不打更自卫。程不识就曾说:"李广治兵太简单,如果敌人突然攻击他,他就无法阻挡了。可见,李广并不是一个善于带兵的将领。
从以上缺点看,李广一生未被封侯,当然有他自己的原因。但又确实如李广所言,汉武帝时期很多不如他、比他能力差的人,却因缘际会的封了侯。客观的说,“李广难封”除了李广本人的问题外,与当时的汉匈大形势及其本人的运气也有很大关系。
李广20岁从军,四十多年的军旅生涯,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位皇帝。
在文景两朝以及汉武帝的前期,由于汉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在这个时期,武将封侯的不多。李广虽然多次戍边,但多负责防御,几乎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可谓“不合时宜”。汉武帝刘彻16岁登基,到23岁正式开始执政时,李广已经53岁了,到他67岁自杀,真正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
汉武帝时期,汉匈关系的一个大的转折点是发生在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马邑之某前,汉匈之间仍保持着和亲带来的、至少是表面上的良好关系。但马邑之谋后,汉匈之间算是正式撕破了脸皮,来开了此后汉匈数十年战争序幕,而这一年,李广已经54岁了。
应该说,李广作为一名武将,在文景两朝是不幸的。相比于文景两位皇帝,汉武帝明显更加重视李广,甫一掌权,就让他担任了未央宫卫尉这样一个的重要岗位,位列“九卿”之一。在此后的数年之中,汉武帝也多次给李广机会,但因为各种原因,李广都没有取得足以使他封侯的战绩。
马邑之谋中,汉朝三十万以精兵在马邑伏击匈奴,李广以卫尉身份,作为韩安国的部下,也参加了此次伏击,但由于走漏了风声,使匈奴察觉了汉武帝的企图,匈奴没有进入包围圈,汉军不敢追击,李广也无功而返。此一“奇”也。
马邑之谋后的第四年,李广再一次以卫尉身份出雁门击匈奴,和他一起出击的将领还有卫青、公孙敖和公孙贺,除卫青外大获全胜外,其他三将均不理想。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在这次战役中,李广则很可能遭遇了匈奴的主力,因此兵败被俘。此二“奇”也。
此后的几年,汉朝对匈奴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元朔二年,卫青拿下了河套地区。正如前文所述,在汉匈之间围绕争夺河套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时候,汉武帝经过通盘考虑,决定让李广镇守战事不多的右北平,期间李广根本没有机会出现在抗击匈奴的一线,也就没有什么功劳了。而正是在这几年里,卫青、霍去病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绩,很多跟随他们出击匈奴的将领都封了侯。此三“奇”也。
元朔六年,已经63岁的李广从大将军卫青出定襄击匈奴。这本来是一次很好的立功机会,但由于博望侯张骞行动迟缓,导致李广四千人面对匈奴四万人,最后虽然杀出重围,但因为“广军几没”,功过相抵,结局还是“无赏”。此四“奇”也。
客观的说,以上李广四次出击匈奴都没有取得足以让他封侯的战绩,还真的与他运气不佳有一定的关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次公、公孙敖、公孙贺以及李广的堂兄李蔡等,很多都因跟随卫青击匈奴而封侯,李广的儿子李敢也因为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击溃匈奴左贤王而被封为关内侯。笔者不禁感慨,如果李广运气再好一点,估计也封侯了。
由此可见,李广自己的一些缺点,加上运气不佳,叠加在一起造成了“李广难封”,后人对“李广难封”感到遗憾,对李广表达出同情之心,不是没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