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陈留起兵之后,因见诸侯各怀异心,遂离诸侯,自己发展。在收编黄巾军后有了兵力,在讨伐各路诸侯中有了名气,一步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实力。
于是曹操在建安元年,听取荀彧、董昭等的建议,迎奉天子都许。这一举动是曹操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争议较大的一件事情。有人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有人说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那么他究竟是什么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搞清楚“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奉天子以令不臣”有什么区别呢?
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挟持天子来命令天下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是尊奉天子来命令不服从朝廷的臣子。
从性质上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种谋反的象征,是一种不正义的举动。而“奉天子以令不臣”则是国之忠臣,是一种正义的行为。无论如何,只要有了“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一面正义的旗帜,在政治方面都是处于绝对优势的,因为这样一来,无论如何,都是师出有名的。
我认为曹操早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
从动机上来讲,他是合乎正义的。当初曹操听取的是谋士荀彧的建议:“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这一举动是忠于朝廷,忠于汉室的。显然曹操自己提出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那么曹操这时迎奉天子并没有不臣之心,而是为了“兴汉室”。
从行为上来看,他是为朝廷付出的。若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就应该是像董卓那样对皇帝极其不尊敬,甚至还随意废立,以权力来威胁各路诸侯。
但曹操不是这样。“百官、士卒死者,不可胜数,弃御物、符策、典籍,略无所遗。……帝乃御船。同济者,皇后及杨彪以下才数十人,其宫女及吏民不得渡者,皆为兵所掠夺,衣服俱尽,发亦被截,冻死者不可胜计。乘舆居棘篱中,门户无关闭,天子与群臣会,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已而粮谷尽,宫人皆食菜果。”这是出自《资治通鉴》的一段记载,描述的是汉献帝之前与妃子们流离落魄的场面。但是曹操不仅没有对汉献帝进行打压,反而好生相待。
而且曹操在《求贤令》中说:“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打破传统观念,创新选人制度。
他还用“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拔乱之政,以刑为先”的方法来治理国家。
这都是曹操的政治措施。
因此,曹操对朝廷和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国家是十分有益的。
从结果上来看,他是有益于民众的。他“始兴屯田”,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使东汉末年“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发生了扭转,“募民囤田许下,得谷百万”,打下了夯实的经济基础。他的一系列措施使民心安稳,社会安定。所以他是为人民考虑,对人民有益的。
因此我认为,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虽然是政治手段,但是却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为朝廷、为社会、为国家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