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抄写掌控每一天流程图,同时自己也在看DOIT.IM这个软件怎么用,其中的“情境”标签不是太理解。几天前加一分享了一篇《第一次抄写一张流程图六十遍的纪念》,阅读了两遍,收获大大的,其中有一点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他谈到“情境是一种标签。”就是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比如,在办公室,做的事情是和工作相关的,和电脑相关的,在家,做的事情是和家务、家人相关的。很早的时候,就听过一种说法,不要把单位的工作带回家,也不要把在家的烦恼带到工作中。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情境的把控。联系自己,很多时候,在单位上班想着回家做什么饭,要买什么日用品,在家又想着单位的事情,这样做,很浪费自己的精力,让周围的人也很困惑,所以把每个事情加上情境的标签,就可以提醒自己,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
记得在2015年9月8日,十点读书会的红点频道,请过台湾时间管理老师永锡老师分享过,吃掉那只青蛙,也谈到过场景的标签,于是,我把这次的分享又重新听了一遍,重点听了场景部分的内容。这里提到仪式感,这让我想到,哄孩子睡觉,每天要有固定的流程,例如,睡前洗漱,读书,关灯,陪伴,这样的仪式建立好了,孩子入睡的问题就非常简单了,大家都不会浪费能量。比如,我们把工作或者读书的书桌整理干净,在固定的时间,固定地点进行阅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习惯。比如,古人在读一些经典的时候,例如,在读《黄帝内经》前,会沐浴更衣,焚香,然后才毕恭毕敬的开始阅读,这也是一种仪式。
之前我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每次出去只能做一件事情,例如,去超市买菜,回来发现,忘了取信报箱里面的杂志,总是不能把同样出去办的事情一起办了,如果我们把场景的标签做好,就可以在同一个场景下把要做的事情一起做了。例如,出去购物,寄快递,剪头发,就可以出门一趟,一起完成。这样就可以批次处理,提高效率了。
这就是我关于“情境”的一点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