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写过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它的姐妹篇《幸福的勇气》。这两本书讲的都是阿德勒的思想,作者也同样是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
《幸福的勇气》可以说是《被讨厌的勇气》的升级版,这两本书合二为一,才能更完整地体现出阿德勒的核心思想。
《被讨厌的勇气》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勇气,“我”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只要“我”改变了,世界就会跟着发生改变。在我们遇到人生困境的时候,通过课题分离、自我赋能、主动改变、扭转局面,即使是因此被人讨厌,我们也不应该放弃,做自己的自由和勇气。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本《幸福的勇气》,则是让我们在获得了做自己的自由和勇气之后,再向前走一步,获得自立和主动去爱的勇气,以此来获得人生的终极幸福。
这本书里的一切的讨论,最终都指向了“爱”这个最重要的人生课题,而阿德勒所说的爱,跟咱们通常一般市面上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会觉得,爱是一种本能的冲动,它由荷尔蒙引起,咱们自己也控制不了,但是阿德勒却说了,真正的爱,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和决定,我们可以对任何人产生爱。
有人可能会想,我只要遇到了那个命中注定的人,就会幸福了,但是又害怕在爱里边受伤,没有主动去爱的勇气,只是在那儿被动地、特别特别可怜地在那儿等着,等啊等啊,这个命中注定却迟迟没有到来。在阿德勒看来,命中注定的相遇是一种幻想,一味强调这种命中注定,反而是在用幻想躲避着爱的课题。
要选择爱和幸福,首先要过我们自己这一关,因为爱和幸福既不依赖他人,也不依靠命运,所有的力量和勇气都源于你自己。如果你相信,真正的幸福不是懒懒地、被动地,在那儿等待好事从天而降,而是让自己成长、自立,主动创造自己的命运,如果你相信,你才是那个能够创造你的命中注定的人,那么我们就一起通过这本书,走完这个获得爱和勇气的旅程。
《幸福的勇气》这本书,就是这个爱的课题,它可以归纳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可以如何自立,为学习如何去爱打好基础;另一个部分,是我们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一个部分,可以如何尊重,如何信赖,如何付出,如何给予,进而把这些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实践如何去爱。
一、作为独立个体,如何自立
那么我们先来说一说,作为独立个体的我们,应该如何自立。
阿德勒认为,自立是爱的体现,也是爱的基础,学习如何去爱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如何自立。你可能要说,我早就自立了,我自己靠劳动养活自己,根本不要父母的一分钱,我也不啃老,这还不够吗?而阿德勒认为,自立不是经济方面的问题,也不是就业的问题,当然这是一个人长成的第一步,但是更重要的是,自立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问题,是一种思维角度的问题。
如果干什么事我都喜欢甩锅,觉得全世界我自己没有问题,都是别人的问题,这就不是自立;如果觉得我好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的价值要靠别人的体系来判断,这也不是自立;如果我老是想要跟别人比较,自己活得特别痛苦,这也是一种不自立。
你会发现,在阿德勒看来,我们人生中的很多问题和痛苦,根源可能都在于不自立,那么究竟如何能够真正的自立,我们来看阿德勒给我们开出了,什么样子的人生药方。
不要用不存在的过去,为自己找借口
自立的第一步,是不要用不存在的过去,为自己找借口。
我们人有一种心理上的执念,就是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找一个解释,这个在心理学上面叫作归因。特别是这个问题,当我们隐隐地觉得,可能是自己的原因的时候,我们从心理上,是不愿意怪罪自己的,我们会从过去的这个经历里边去找解释。比如说我现在的性格很悲观,是因为我过去经历了非常大的痛苦;我现在不相信别人,是因为我之前被人伤害过。把现在的问题和不幸,更愿意去归咎于过去的原因,这就是一种“原因论”。
归咎于过去,或者是归咎于别人,在心理上就有一种缓解的作用,而这里边的“过去”,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我们意向中的所谓的别人。现在不关我的事了,我自己就不用为现在的问题负责了。你可能会觉得,我自己是没有问题的,问题都在别人身上,都在过去身上,这是没法改变的,和我没有关系。这其实就是一种终极的逃避和不自立。所以很多人一遇到问题,就想从过去找解释、找原因,这就是因为我们这样做了以后,在心理上也是更轻松的。
但是阿德勒,他明确地否定了这种原因论,在他看来,无论你过去经历了什么,都不能构成现在逃避自立的理由。这本书更是提出了阿德勒令人非常震惊的一个观点,他说什么呢?他说,所谓的过去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是不是有点反认知?他说,只有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为了现在活得更加理所当然,而编出来的这种东西就叫作过去,换句话说,你的现在决定了你的过去。
书里提到了一个来做心理咨询的男士,他一开始对世界,抱着一种非常警惕、小心,甚至是敌对的这么一个态度,他觉得“世界很危险,人人都是我的敌人”。他回忆自己童年的经历,提到了一件被狗咬的事。他说小时候,他的妈妈总是跟他说,遇到野狗不要动,你要是一跑,狗就会追着你跑。结果有一天他遇到狗,其他小伙伴都跑了,就他在那儿站着不动,结果就只有他被咬伤了,也没有人来帮助他。你看,这段过去的记忆,跟这个人当下的观念是一致的。世界很危险,我即便听了妈妈的话,也可能遇到狗,我即便听了妈妈的话,我也孤独无助,还是得被咬,连我的朋友都丢下了我,而且没有人来帮我,别人都是不可信的。
这段记忆是在当下的观念影响下,浮现出来的,但是他的这段记忆并不完全。在长时间的咨询的过程中,这位男士的观念渐渐地转变了,他开始觉得“世界是安全的,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时,当他再回忆之前被狗咬的这段经历的时候,他想起来,自己的记忆其实是不完全的,就在他被狗咬完,蹲在路边的时候,有一个叔叔骑车经过,把他救起来,并且送到了医院,而这段记忆他之前完全没有印象。他的印象里边,就是那个弱小的、被抛弃、被狗咬了以后可怜的自己。所以你看,一个人当下观念的改变,会让他对过去的记忆,有着不同的选取角度。
在阿德勒看来,很多沉溺于过去的人,热衷于“原因论”的人,其实都是因为,对现在的自己不够满意,所以为自己编造了一段,非常灰色的过去当借口,或者说可能这个记忆并不是编的,但是它像我们剪辑视频一样,从记忆里边截取出来了一段东西,能够让他自己找到一个借口和理由,可以继续活在幻想里。
比如说我现在工作能力不行,没有办法承担非常大的责任,那么为什么呢?我找了一个理由,就是因为我之前上学的时候,成绩不好,老师总是批评我,同学总是嘲笑我,所以说让我变得自卑了。他给自己的这个不自立、不想办法改变现状的这个问题,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借口,就是我过去我受到打击了,你们在学校里边欺负我了、霸凌我了、看不起我了。所以找了这么一个借口,想着“如果当年你们对我好一点,如果当年我上了理想中的学校,如果当年我遇到了理想中的老师,那么现在的我,一定是个理想中的人,不会像现在一样,在工作中频频受挫,也不会能力不足”。
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在咱们大部分人的学生时代,老师有没有批评过你?有吧。老师有没有鼓励过你?也有吧。你有没有碰到过,不尽如人意的老师?有吧。你有没有碰到过好老师?有吧。同样,我们可能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学,也碰到过友善的同学,也碰到过爱嘲笑别人的同学。而选择哪段过去的记忆,来解释现在,只是取决于哪个过去,更适合作为现在的借口。所以说阿德勒才说,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义上的过去。这也是为什么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无论你曾经经历了怎样的过去,遭受过怎样的不幸,你都不应该以受害者自居。
2.着眼未来,思考以后怎么办
破除了对于“过去”的误解,我们再来看一下,自立的第二步,着眼未来,思考一下以后怎么办。
在这里,我们得提到一个阿德勒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常用的一个工具,叫作“三棱柱”模型。这个三棱柱的三个面,分别写着不同的字,每个来访者来倾诉完自己的故事,阿德勒就会把这个三棱柱拿出来,用其中的两个面,冲着这个来访者,告诉他说,“你刚才说的一切,归根结底,就是这三棱柱两个面上的话,一面写着‘可恶的他人’,另一面上面写着‘可怜的自己’。“
你想象一下,如果你去找阿德勒做心理咨询,你会怎么倾诉你的问题呢?“我的老板太讨厌,他就知道压榨员工,早上七点开早会,晚上十点还不让走。”这是什么?“可恶的他人”。或者,“我太难了,我白天要面对奇葩的客户,还得陪着笑脸,晚上加完班回家,还得给娃做饭,带娃,然后看着娃写作业,然后心衰,活儿都是我一个人的,怎么就没有人体谅我的辛苦呢?”这是什么呢?这是阿德勒说的“可怜的自己”。阿德勒的三棱柱模型,是用视觉化的这种工具,让来访者看清楚,你倾诉的问题无非就是,“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但是不管你怎么谴责别人,怎么同情自己,或许你只是能够获得这种一丝的、一时的安慰,但是根本没有办法,解决其中本质的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三棱柱的第三个面,前两个面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第三面写的是什么。阿德勒这个时候,会把三棱柱转过来,让来访者看到,上面写着“以后怎么办”。关注可恶的他人和可怜的自己,我们心里边可能更轻松,因为问题和责任都是别人的,我也吐槽了,我也说了,我也抒发了,我们把自己还放在了非常弱者的位置上,“我弱我有理,你强你有罪”。我只要宣泄情绪就好了。发火、吵闹、抱怨,这些都是比化解这个实际的问题,去想办法做事情、解决问题,要容易得多。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让我们陷入这种恶性的循环,越来越丧,越来越难过,钻入一个黑洞爬不起来。我们只有把注意力放在“以后怎么办”这第三面上面,才是跳出恶性循环的起点。
3.重视横向合作,培养“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自立的第三步,重视横向合作,而非纵向竞争。培养一种意识,叫作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心理学把人际关系分成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在纵向的关系里边,通常会有权力高低的差别,有上有下,有高有低,这样的人际关系往往具有攻击性和敌对的竞争性。你想想,你跟你们的长辈,或者是你跟这个公司里边的领导,或者你跟你的下级,是什么样的关系?而在横向关系里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互相协作的,不与任何人竞争的,也不存在胜负心的。其实横向和纵向,并不在于你们职位的高低,或者是辈分的高低,而在你心里边是怎么想的,我们来看一下。
阿德勒发现,身处纵向这种感知关系里边的人,往往会呈现出五个不同阶段的“问题行为”,这五个阶段也分别有不同的动机。
第一个阶段,当一个人身处纵向关系的时候,他行为处事最初级的动机,就是想办法获得更有权力的人的表扬、赞美和肯定。比如说孩子面对父母和老师,就会想要好好表现,好让他们夸夸自己。比如,我们看可以见到,有的人他会希望领导认可他,希望面对领导和前辈的时候,会表现出来那种卑躬屈膝、特别顺从,或者我们所谓的特别“舔”。然后显示自己充满干劲,以此来获得表扬。如果在这种感知的纵向关系里,有比他更值得表扬的人,他就会倾向于敌对,和跟这个人展开一种竞争。
如果输掉了竞争,无法获得权力者的表扬或者青睐,此时,这个人可能就会进入,问题行为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想要引起他认为高位的人的关注。他会想,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只要与众不同,能让你关注我就可以。比如说一些孩子,他会通过恶作剧来博取关注,他会通过上课捣乱、经常这个上课说话、捉弄老师等等这些办法,来打破既定的规则。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的范畴内,引起别人的关注,包括被批评,其实也是一种非常大的被关注。他宁可这样,也不愿意自己变得被无视。
如果此时的他,既得不到表扬,也得不到关注,他就会转而向权力者,发起这种权力的争斗。我们在学校里边就会看到,不服从老师管教、反复挑衅、天天打架、完全无视规则的人,就是陷入了这个权力争斗的过程,权力争斗也就是阿德勒所说的这个问题行为的第三个阶段。
如果他在这个阶段的权力争斗的过程中,在下风,没有赢,但是仍不放弃反抗,这个时候问题行为就会继续进阶,进入第四个阶段,也就是复仇阶段。在这个阶段,没有得到称赞,没有得到关注,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人,会通过一系列的,权力者憎恶的这种行为,来博得对自己的尊重和关注。他会做一些让对方讨厌的事情,甚至是自残,向权力者控诉“我会变成这样,都是因为你”,以此来达到这种我们说的复仇的目的。
如果他的复仇,还是没有得到上位者的这种关注,那么身处纵向关系,这种认知中的人,就会进入问题行为,最严重的一个阶段,第五个阶段,他会通过不作为,来证明自己的无能。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我彻底摆烂,我就摆了,我就彻底地躺着”,以此来向周围的人传达“我好无能,不要再对我抱有任何希望和期待了”。
在阿德勒看来,问题行为会发生的原因,就在于纵向关系,助长了这种恶性的对抗。在纵向关系里边的人,想要通过争取这种特别的地位来获取归属感,所以说阿德勒认为,我们应该摆脱纵向关系,他也尤其反对所谓的表扬和批评。
阿德勒认为表扬和批评的本质,都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对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做出的评价,这样的话,两个人自然就有了高下之分,纵向关系就这样形成了。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表扬,或者避免别人的批评,我们就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和他人竞争的这种循环和漩涡里边,想要获得更多的表扬,避免任何形式的批评。
那么,我们如何去摆脱这种漩涡和黑洞,我们怎么去办呢?
一直以来,阿德勒心理学都在提倡一种横向的关系,其实这个横向关系,是横向的一种认知,主张把人际交往的重点,放在合作和共赢上面,而不是恶性的竞争上面。
听到这里,有的书友可能要问了,可是只要我们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共同体里面生存,这样的竞争,看起来就是不可避免的,我能怎么办呢?比如说你看我在学校,或者是我进入了职场,所有的这种制度和体系,也都是用来衡量我们是不是足够优秀,能不能胜任工作,我是不是比同一个层级的人好一点。这不是都在比较、都在竞争吗?或者你还要这个评估我,我能不能更上一层楼,也是在竞争,这怎么办呢?而且如果我自己不是老师,不是管理者这样的身份,我们根本没有权力,消除这个团队里边的竞争。哪怕我是管理者,我有什么办法呢?我怎么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让大家能够合作,而不去PK(竞争)呢?
阿德勒的回答是,即使不是领导或者教育者,我们也有能力,从我做起,拒绝参加这样的竞争。
这里的关键,我们想一下,这里的关键,是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自我认同,把对我自己的这种评判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你真的能够这样去做,那么你即便是处在一种,纵向的关系里边,但是你有这种横向的认知的话,我们也不会陷入和他人永无止境的这种竞争的漩涡里边。
这里你需要注意,阿德勒也强调了,他强调的是什么呢?是要保持自我,而不是与众不同。你发现区别了吗?与众不同还是一种纵向的关系,我想要显得和别人不一样,我还是要跟别人比,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凸显自己的价值。还是把自己放在了那种所谓的竞争里边,要分个高低。可能你这个高低比较酷,但是依然还是想要分一个高低的。但是阿德勒告诉我们,做自己,不要跟别人比较,才是真正的个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炫、酷、拽。认可真正的自我,保持自我,我的价值由自己决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立。
举个我MBA(工商管理硕士)班上的同学经常遇到的问题。读MBA的学生,大部分人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人了,其中还有不少人,都在晋升的这个道路上,有的走得顺一点,还有好多人是遇到了瓶颈。看到自己的公司的高管,每一个人,他们去上了个学,或者看到自己差不多年龄的,原来在大学的同学,他去上MBA了,那他就会想说,我是不是也报班读个书?想要用这个机会,去弄个学位,镀个金,这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是抱着“跟别人比”的这个心态来读,或者是人云亦云的心态去读,或者是,他也去读了,那我不读,我是不是缺了点什么?我是不是丢失了点什么?这是一种相对比较下的,剥夺感和失望感。这样的话,你这个目标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在一个人为制造的纵向关系里边,想要去达到所谓的平行,但很多时候可能会是劳而无功。抄作业,人家读,你也去读,就好像离成功进了一步,这种思维肯定是有问题的。
相反,我经常鼓励我的学生,一定要多花时间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你要仔细想一下,我究竟是谁,我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边,这么芸芸众生里边,不管是竞争也好,或者节奏快也好,或者是各种各样的这种社会经济环境下边,我究竟是谁?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对我来说才是重要的?怎么可以走出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独特的路?如何能够真正了解自己?这些问题想明白了,你才有底气做自己。比如说经常大家说的一个话,说做更好的自己,我不是特别喜欢这个表述本身。我更喜欢的是,你要做更自己的自己,这个才真正酷。
你追求更好,更好那个“更”字,这个比较级的“更”字,就是把自己人为地放在了一个纵向的关系里边。更好的自己,远远没有更自己的自己更适合你、更舒适、更能够达到所谓的自在和自如。做“更自己”的自己并不是躺着,并不是更容易,而恰恰相反,它可能更难、更痛苦,但是它更容易接近那个我们想要的幸福。
这个“做自己”,可能是接受了自己的平凡。因为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都是平凡人,我们不一定能够走到这个金字塔尖上。但是在社会上,我依然有自己的位置,我找准自己的定位,我保持本色可能就足够了,当然这也非常难,这也是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做自己“也可能是敢于放下大家都认为的所谓的对的事情,或者是更好的事情。很多年前,就有一个新闻曾经轰动一时,“北大才子卖猪肉”。这个北大才子名叫陈生,出生在农村一个普通的家庭,1980年考上了北大经济系,在学校成绩非常优秀。毕业以后,直接就分配到了广州当公务员。那个时候当公务员基本上就等于你这辈子非常有保障了,是一个金光闪闪的好工作。但是陈生自己并不适应这份工作,因为需要处处小心,很心累。他也不想干,他也很难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于是他索性一拍大腿,辞职不干了,这个铁饭碗,或者说金饭碗我不要了。
你能想象他面临的压力和指责吗?这个其实是非常非常难的。你考上了北大,成为公务员。你不仅是全家的骄傲,那你真的是全村的骄傲。而且陈生当年读大学的学费,还是全村老老少少给他凑出来的。现在这么好的工作,说不干就不干了。那大家就可能会觉得“你是疯了吧?”“那你一定是疯了!”都不是问号,是感叹号。但是陈生扛住了别人的这个评价和指责,他就是想要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辞职以后,他做过很多的小生意,卖过饭,卖过菜,也做过房地产,后来卖起了猪肉,创立了一个名叫壹号土猪的品牌。而且这个品牌做得还不错,生意做得越来越好,小本生意变成了大集团。现在就连咱们熟悉的这个汇源果汁,现在都是陈生公司在控股。他还捐了两个亿给自己的家乡,盖别墅送给村民,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后来谈起北大毕业卖猪肉,他还自嘲自己是北大的丑角,并不光鲜亮丽。但正是这种自嘲,恰恰说明了他内心的坦荡。或者说他跟自己,达成了一种非常好的关系。其实终极一生,我们做的一切决定,做的一切相处都是在跟自己相处。那么陈生早就放下了,别人认为对的事情,他的认可来自于自己。
当我们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不寻求外界的评价和认同,就有可能摆脱竞争,跳出这种纵向关系的陷阱。我们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去评价自己。然后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这个时候别人怎么做,也不会影响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别人再也不是那个所谓的假想敌、真正的敌人或者竞争对象了,不再是树立了一个对立面,而是变成了“我的伙伴”。我和他人就变成了合作的、横向的关系,这就是所谓“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横向关系的意识。
二、在社会共同体中如何与人交互
刚才我们说了走向自立的三步,第一步,不要用不存在的过去,给自己找借口。第二,着眼未来,思考以后怎么办。第三,重视合作的横向关系,培养一种意识 “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个从个体上初步实现了,人格的自立,那再往前走一步,我们还得进入社会呢,对不对?那么下面我就来讲一下,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一员,我们应该如何在和他人交互的过程中,和别人去相处去互动。
如何尊重
这里的第一点是尊重。
什么叫作真的尊重呢?就是不要试图改变,或者是操控眼前的他人,不附加任何条件地去认可真实的这个人,这才是最好的尊重。
我们平常说的尊重是什么呢?要尊重父母、尊重领导、尊重老人,就好像我们在这个语境下面的尊重都是有条件的,要么你地位更高,要么你的这个辈分更高,要不就是你做的事情,值得他人尊重。但阿德勒说,不要加任何条件,尊重就是要看到眼前这个真实的人,不管是好是坏,不管他有怎样的特点和处境,你都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个人。我们刚才说要保持自我,说的是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现在说的尊重,是要实事求是地看待他人。
(1)阿德勒如何尊重
书中有个例子,可以让我们非常深刻地感受阿德勒是怎么去尊重别人的,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例子,我们来看一下。有一位患上了重度精神障碍的少女,她被病魔折磨了八年。平时会像狗一样狂吠不止,不停地流口水,还一直撕衣服、吃手绢。她原本的主治医生对她束手无策,所以就找来阿德勒,希望他可以对少女进行心理治疗。
咱们先说结论,这位少女在阿德勒的帮助下,重新回归社会,学会了自力更生,并且与周围的人相处得非常融洽。你会觉得阿德勒,神啊,他好厉害!他用了什么绝招?什么魔法呢?其实都不是,阿德勒最核心的去治愈这个少女的方案,就是尊重。
他怎么做的呢?他的治疗方案,一开始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聊天,跟这个少女去对话。但是这个少女其实并不理他,你也知道治了八年,她可能已经疲了,一言不发。阿德勒就天天去找她说话,这个少女就每天都不理他,就这么过了三十多天,少女终于开口说话了,虽然她说的话非常混乱,你根本听不懂,但是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她开口说话了,少女就是从这个节点开始,有了好转。
为什么这个女孩,她的行为会像狗一样一直狂吠呢?阿德勒解释说,少女感觉自己被自己的母亲像狗一样去对待,她想要反抗母亲,就下意识地决定“好,那我就索性扮成狗给你看”。你看,这其实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问题行为里的第四个阶段和第五个阶段,让自己痛苦,告诉她的母亲,“我都是因为你,才变得没有人样”。用这样的行为来复仇,同时证明自己无能,没有办法正常地去生活。你看“我就是这个样子,你高兴了吧?”所以说这就是女孩作为人的尊严被严重地伤害了,她开始扮狗自残。
阿德勒说自己的治疗方案,最底层的逻辑就是,尊重她,重复尊重,重拾尊重,并且坚持日复一日地尊重,不管她怎么回应,都给予她无条件的尊重。在治疗期间,少女还一度动手打了阿德勒,但是阿德勒没有任何反抗,只是充满善意地看着她,让女孩知道,我尊重你,我能接受全部的你,我能看到你艰难的处境,我们是平等的。女孩打他的时候不小心伤了手,阿德勒还给她包扎伤口。
阿德勒说,尊重就是要实事求是地去看待他人,看到、看见对方最真实的样子,让他仅仅是做自己就可以了,不必追求所谓的特别,这时候他可能就可以,慢慢地恢复所谓的自我了,也慢慢知道了,自己是有自己的,她是有价值的。这个精神障碍的少女,也正是从阿德勒的尊重和信赖中,重新获得了巨大的勇气,开始相信,自己的人生可以自己做主,形成了我有自我、我有能力、我是“我”的意识,最终完善了自立的人格,奇迹般地回归了社会。这已经超越了我们日常,在日常的语境里边,所理解的所谓的尊重。
(2)如何尊重孩子
另外,阿德勒对于尊重的解释,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启发,体现在我们如何对待孩子。
我们会看到有很多大人,一看到这个小孩犯错,常见的做法,就是让孩子给别人道歉,让他们自己反省,甚至有的老师会让学生写检讨。你可能写过,我也写过。这个但是在阿德勒看来,这些行为本质上,都是让成年人自我满足,是向孩子宣誓,自己在纵向关系里边的这种权威和支配地位,这是在加强这种纵向关系的认知和理解。
阿德勒他提倡的是什么?他认为还是那两个字,尊重。尊重孩子的不成熟的行为,下一步用反问的方法去启发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后果的,是需要承担责任的。然后让他们自己去作出决定,下次如果再遇到相似的情况,他会选择怎么处理,并且尊重他自己的决定。
就拿我朋友举例,她家里边有一个七岁的儿子。有一次儿子从家里,偷偷拿了一百块钱,跟邻居家的小朋友,换了几张稀有的奥特曼的卡牌。这个年纪的男孩,很少有不喜欢奥特曼的,而且这个卡牌还是盲盒,有一种黑钻卡非常难抽到,对于孩子来说,可真是那种无价之宝。但是你要真要花钱买,可能一百块钱能买好几摞。结果这件事让他妈发现了,妈妈气得够呛。
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我们来听阿德勒的办法。如果用阿德勒的办法,就是先别着急动气,你要尊重孩子的不成熟。同时你得先明白,孩子对钱没有概念,而且奥特曼卡牌在咱们大人看来,可能就是几张破纸,不值什么钱,但是对孩子来说,可是天大的大宝贝。你可以先告诉他,“我知道奥特曼卡牌对你很重要。”表示你对他的尊重,和你对他认知的尊重。然后要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后果的。比如跟他说,“这一百块钱是爸爸妈妈的,你想想,如果我不告诉你,然后偷偷拿走了你喜欢的玩具。然后这还把这个玩具,去跟别人换了我喜欢的东西,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孩子可能会说,“我生气,我难过。”这个时候你要告诉他,爸爸妈妈现在就是这样的感受,会生气,会难过,告诉他这件事情可能带来的后果。然后问问他,“如果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注意,这里不是把家长的意愿强加给他,不是说“你下次一定不能这么做了,你偷钱是非常不对的。”然后用一大段话去羞辱他,不是这样的,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去判断,自己去做决定。
这样的尊重会帮助孩子建立起,“我有能力、我要为自己负责”的这种意识。然后通过一次一次的正反馈和这种循环,帮助他完善一个自立的人格。同时父母或者教育者,应该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帮助,与孩子保持一个,就是像放风筝一样,不太近,但是同时随时可以提供帮助的这样一个距离,从远处默默地守护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断是错误的、是失败的,孩子也可以从这段经历中,学会“自己的人生可以自己做主、自己去选择”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
2. 如何信赖
我们接下来要说到社会共同体中,与人互动的第二个要点,那就是信赖,阿德勒所说的信赖,跟我们刚才讲的尊重,是有这种异曲同工的意思的,他强调的都是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这种信赖。
听过我之前讲的《被讨厌的勇气》的书友,应该对信任和信赖的区别并不陌生。简单来说,信任一个人往往是要附带条件的,而信赖则是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即使没有依据,甚至在遭到了对方的背叛以后,也仍然选择无条件地相信对方。
不过大家不要误会,阿德勒不是在鼓励我们,对任何一个人都采用一种,这种盲目的信赖的态度,我们在与对方建立起信赖关系前,我们还是需要去独立思考,去判断这个对方是什么样的人的,这是需要去主动选择和主动决定的事情,一旦我们选择了主动信赖对方,那么就应该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继续信赖。
阿德勒自己就把这种信赖,发挥到了极致。因为他选择无条件信赖的时候,不单单是对某个人,而是对整个人类的。要知道阿德勒,是亲身经历了一战的,他曾经应征入伍,做了陆军的军医,为士兵进行心理治疗。所以阿德勒亲眼见到了人类社会最残酷、最惨烈的战争,看到了战争,对人类带来的巨大的伤害。这也让阿德勒不停地思考,怎样做才能够让世界远离战争。他给出的答案就是,信赖。他相信人类整体可以不断成长,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断成长一样。所以在战后,阿德勒非常积极地推动教育的改革。他在维也纳的公立学校,设立了很多儿童咨询中心,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的儿童咨询中心。他把心理咨询也定义为再教育,他不仅要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也更要帮助成年人,摆脱未成年的状态,实现自立。阿德勒可以说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了这项事业当中。他是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来践行他对于人类的终极的信赖。
3. 如何付出
我们刚才说的尊重和信赖,其实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付出。我向你付出我的尊重,付出我的信赖,甚至我们后面要讲到的爱,也是一种付出。而我们往往会忽视一件事,那就是付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你得先有,先拥有才能再付出。先自己充盈、富裕,才能够谈得上付出。就比如说那些能给他人资源的人,能够去奉献的人,往往都是自己手上,在某种程度上,某种资源的这个范畴内比较宽裕,本身就比较富足的人,如果你不具备这个前提,付出就无从谈起。
书中的青年教师,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他在学校里,经常能够遇到这种轻视他的学生,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所以这个青年教师,就不得不严厉地批评和管教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必须服从自己的命令。青年教师是这样为自己辩解的:“我也想要尊重和信赖学生,但是他们不尊重我,如果学生都能尊重我,愿意好好地听我说话,那我的态度是一定会变的。”我们生活中,也经常见到类似的情况,有的人在生活中或者职场里,曾经被别人瞧不起,之后他就会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一旦从对方的这个态度里边,或者是言语中,察觉了一丝一毫的轻蔑,或者不尊重,马上就想用相同的这种程度,或者是更加加倍的程度的轻蔑,甚至是这种愤怒去回应对方,做出相应的反抗。
用阿德勒的观点来看,这类问题并不是没有获得别人足够的尊重和信赖,而是他其实自己没有建立起自我尊重和自我信赖的能力,所以才没有多余的心力去主动付出。我们刚才说的,要先给自己充盈富足起来,这不是靠别人给的,这种尊重,信赖,这一类的这种资源,是靠自己去建立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是接纳真实的自己,真正喜欢自己,当我们学会了如何自我尊重,自我信赖和自我爱护以后,我们对他人的这种无条件的信赖,无条件的尊重,才能变成一种主动的付出。
做到主动尊重,主动信赖和主动的付出,所聚集起来这种巨大的能量,这才是无敌的。阿德勒他相信,人类社会如果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和平,靠的就是这个。我们或许没有办法,直接让世界远离战争,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人类整体的一部分,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先从自己做起,迈出第一步,尊重自己,尊重眼前的人,信赖自己,信赖自己最亲近的人。
有人曾经问过这个特雷莎修女,“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她的回答其实跟阿德勒如出一辙,她说,“回家以后请善待你的家人。”有人可能会问,我们善待家人了,世界就一定会变得更好吗?这不一定,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是我们拯救自己的办法,我们能做的,就是要从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边,从每一个此时此刻里边,去积累尊重、信赖、付出,所带来的能量。
4. 如何去爱
到现在我们讲了这么多内容,知道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如何自立,再到进入社会共同体以后,应该如何尊重、如何信赖、如何付出,这些其实都是为了能够理解如何去爱。
在聊“爱”这个话题前,我们首先要了解,阿德勒定义的爱究竟是什么?我们经常会说爱是命中注定,爱是自发的,爱是荷尔蒙引起的,我们自己无法控制。那很多人渴望“被爱”,觉得收获爱比付出爱更值得追求。在亲密关系里边,不断要确认的问题是,“你还爱不爱我”。这其实都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被动的位置上,阿德勒明确指出,真正的爱,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和决定。我们再说一遍,真正的爱,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和决定,它需要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从无到有慢慢培养。并且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对任何人产生爱,因此爱其实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但同时爱也异常困难。
(1)爱需要勇气
走向爱的第一步,是需要我们认识到爱需要勇气,要主动投身到爱中。
为什么说爱需要勇气呢?书中用心理学家弗洛姆的观点,做了回答,“因为我们在无意识中惧怕爱。”这个是不是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我们可能觉得爱没有保证,我无法确认,对方是不是百分之百地会爱自己,我们会考虑付出会不会有回报,我们害怕在爱中受伤,害怕伤心难过。
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能做的只有课题分离,这里说的课题也就是谁的事,这个人要对这件事直接负责,并且承担最后的结果,课题分离就是只关注自己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爱其实是你自己的课题,对方爱不爱你,他会如何回应你的爱,他会如何对待你,这些都是对方的课题,你无法掌控,也不应该干涉,所以说关于爱的课题分离,就是不管对方如何看待自己,自己先主动地去爱,投身在爱中。
就像我们前面提过的那样,不论结果怎么样,只要我们做出了决定,就主动去尊重、主动去信赖、主动去付出。我们爱他人,也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结果,所以阿德勒才说,这种不计回报,主动付出的爱,和勇气是紧密相关的。
(2)破除“命中注定”的谎言
讲到这儿,跟我一起思考的书友,可能会有疑问了。就算我们能课题分离,知道要主动去爱了,那也得有爱的对象才行,我也得等到这个命中注定的人,来到我身边,才可以开始实践我爱的功课。阿德勒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他还边挥着棒子边喊,“不要被动等待了,根本没有命中注定的人。”所以走向爱的第二步,就是需要破除“命中注定”这个谎言。
阿德勒认为,“命中注定的人”是人们给自己编织的巨大谎言,刚才我们说了,我们经常给自己编谎言,这个命中注定的人,也是那个编织的非常多的谎言之一。他还说,其实我们之所以编织这个谎言,是因为害怕主动去爱,想要躲避爱,所以用这个谎言,来给自己排除所有潜在的候选人。明明值得去爱的人就在眼前,你还沉浸在幻想里边,“不是他,我有一个命中注定的人。”觉得一定还有,更理想,更完美,更有缘分的人,然后放弃眼前的这个人,这其实,就是在逃避主动去爱的责任。
说到这儿,我想到一个前一阵特别火的游戏,叫作《恋与制作人》,你或许也听说过。这是一个恋爱主题的角色扮演的游戏,玩家就是故事中的女主角。你可以在游戏中做出不同的选择,解锁不同的剧情,跟男主角发生浪漫刺激的爱情故事。可以交往的男主角有四位:一个是天才科学家,大学教授;一个是特警;一个是霸道总裁;还有一个是超级巨星。这四个人共同特点就是都特别帅,而且都喜欢女主,也就是玩家。这个游戏满足了很多人,对于浪漫爱情的幻想,但它也塑造了一个非常不现实的爱情泡沫。当然了,如果你是图一乐,玩玩游戏,这其实没什么,但如果你把游戏中的这个男主角,当作自己寻找命中注定爱情对象的模板,那么大概率是要失望的。而且有的人会把自己对爱的幻想和期待,全部都投射在这个虚拟的人的身上,而在现实中却忽略身边的人,逃避去爱,逃避建立亲密关系,这就是陷入了自己给自己编织的谎言之中。
那么说到这儿,阿德勒提倡应该怎么做呢?就是不要被动等待,所谓命中注定的人,而是自己建立起,一个可以称得上命运的关系。阿德勒说,你要牵起身边的人的手,跳舞。当然不是真的跳舞,这是一种比喻。阿德勒这样形容,是提醒我们:关注眼前,关注此时此刻。如果你要和另一个人共舞,你不能眼睛盯着一百米以外的那个人,你得看着眼前的这个人,你不仅要看着他,你还要看见他。我们经常在关系里边,只能看到,看不见,你不关注他,这是不行的。而且你也不能想着一分钟之后我要怎么跳,你要关注的就是眼下的,每一个和他在一起共舞的步伐。所以说阿德勒的意思是什么呢?是不要去想那些未知的事情,未来的事情,你就留给未来,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关注现在,去全身心地体会,此时此刻的这种感动。
(3)变换人生主语,追求“我们”的幸福
破除了命中注定的谎言,接下来走向爱的第三步,是变换人生的主语,追求“我们”的幸福。
阿德勒说,爱是一项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人生课题,爱既不是追求我的幸福,这是纯利己,也不是追求你的幸福,这是纯利他,而是要怎么样呢?而是要建立起,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在这里阿德勒提出了比“我”和“你”更高一级的人生主语,叫作“我们”,在真正的爱中,人生的主语改变了,从“我”或者“你”,变成了“我们”,这个时候,执着而单一的自我就消失了,或者它变成了一种扩展的自我,我们就是我。
在心理学里边,这种单一的自我,是一种幼态的自我,全能自恋的自我,是从婴儿时期形成的。我们每一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还是个婴儿,没有自理能力,所以不得不依靠身边的这些大人照顾自己。而每一个婴儿,其实都是自我为中心的,觉得世界是围着我转的,周围的所有人,就应该关心我,照顾我。这个时候孩子是用自己的脆弱,来裹挟和支配大人的,为自己提供帮助。阿德勒形容这样的孩子,就像是自己世界的“独裁者”。
书中提到了一个少年的例子,这个孩子怕黑,每天晚上妈妈把他哄睡,要关灯离开的时候,他就会一直哭闹,妈妈这个时候就走不了了,她就回来问孩子说,“怎么了,为什么哭呀?”孩子就会边哭边说,“因为太黑了。”妈妈这个时候,就知道他的目的是什么了,叹了口气又问说,“妈妈回来之后好了点了吗?”然后这个孩子就不再哭闹了。你看,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他最害怕的其实不是黑,而是妈妈的离开。所以他用尽一切方法,哭闹、呼喊、不睡觉,来展示自己的脆弱,这样就能把妈妈留在自己的身边。这就是在用他的脆弱,来支配他的母亲。孩子小的时候是有求必应的,他们只要哭闹,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他们并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或者是社会的整体,来看待这些问题,他们关注的就是自己的需求,是否被满足。
其实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他从婴儿成长起来,成长到一个大人的过程中,都经历过这种过剩的自我中心的这么一个过程。只是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有办法摆脱这种自我为中心,这样一种意识,也从未真正自立和长大。很多大人也会用自己的不幸、伤痛、精神上的创伤等等,来控制别人,裹挟别人。比如说一些互相折磨的情侣,就会说,“我为了你失去了一切,你怎么可以离开我?”比如说一些父母就喜欢说,“爸爸妈妈为了你这么辛苦,你就不能听我们的话,乖一点吗?你也心疼心疼我们。”实际上这些,都是情感的支配和控制,这些行为也意味着,这个人仍然沉浸在全能自恋的自我之中。
也有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慢慢就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而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于是这些人就开始慢慢地脱离这种儿童时期娇惯的生活方式,放弃做世界的主人,找到自己在大千世界里边,真正的位置,一起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这个过程在阿德勒看来,是一个形成自立人格的过程。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而爱就是一个可以把我们,从全能自恋的自我中解放出来,摆脱自我中心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说阿德勒强调,转换人生主语,不再关注我或者你,这样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关注我们这种共同体,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们之前讲《被讨厌的勇气》的时候,就讲到过阿德勒所强调的“共同体感”。也就是说,要把自己对自己的这种执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这种观念,只关心自己的这种状态,转变成为对他人的关心,把他人看作是我的伙伴。“共同体感”和我们今天讲的“变换人生主语”“如何去爱”是相通的。真正的爱,可以让我们从自我中心性中,解放出来,从真正的意义上,接纳整个这个世界。考虑的是“我们”的幸福,而不单单是某一个“你”,或者“我”这种狭义的个体。
而“我们”,也并不一定局限在两个人之间。“我们”可以包括自己的邻居、路上的陌生人、不同性别、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包括现在听我讲书的书友们,和我一起,我们也构成了“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的爱也不是狭义的,只能去定义为两个人之间的爱情。你的爱也可以无限地延伸,爱这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里的万物。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就真正体验到了,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的感觉,到达了阿德勒一直强调地,实现终极幸福的终点。
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写道,“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我们在拥有了自己之后,会发现周围的世界就变得开阔了、简单了,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的解法,就是让自己自立起来,不纠结其他,主动尊重、主动信赖、主动付出、主动去爱。
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地经受平凡日常的考验。我们的一生里,其实没有那么多大是大非的瞬间,我们大部分的决定,都是平凡日常里的小决定。当别人的各种评价,向你涌来的时候,你怎么样看待自己?孩子把别人家的窗户打碎了,你是要亮巴掌,还是选择先尊重他们?朋友的行为有些难以理解,你是否还信赖他?你是选择等待命中注定的爱情,还是主动牵起身边人的手?
我们知道这些考验就在那里,不抗拒,不逃避,从容地应对他们,做出你的决断,不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靠自己的手,去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命运。关注今天的幸福,和此时此刻的感动,就会创立属于自己的命运。
好了,这就是我今天为你解读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你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主动分享给你关心和爱护的人,也希望今天的内容,给你增加了几分主动付出,主动去爱的勇气,也祝你永远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