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不是一个年龄划分,今天我们把它当成一种“状态”来谈论:青年人用消解中年危机的方式试图以此缓解自己的焦虑。中年的感觉真正出现的时刻,不是执念难以疏解的时候,而是面对生活无力可施,束手就擒的境况。
当90后们吵闹着自己有中年危机的时候,我这个80年代末出生的“大人”心中不免感叹我的青春期还没过完呢?怎么就到中年了?而且身边不停的有人警示你的危机感,惯用的句式是再不......就来不及了,说的好像明天就要挂掉一样。
其实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充满危机,学生时代有考不好分数的危机,工作了有事业不顺的危机,恋爱时有不能携手终老的危机,年老时可能出个门都是危机。难道我们就天天生活在恐惧中,什么都不要干了吗?
而到底什么是中年?什么又是危机呢?
当你失去少年感的那一刻就真正来到了中年
少年感就是身处迷茫不知所措的惊慌,是受好奇心驱使不断想了解世界的焦虑,是无所畏惧及时行乐的洒脱,是没有计较不经计算的爱到遍体鳞伤,也还是会拥抱下一次恋爱的喜悦。
少年感像夏天里白色T恤上洗衣剂的清香,比任何香水都好闻。那总是刷不干净的帆布鞋,踩着暴雨后的路面,即使溅得一身狼藉,依然不愿回家,照样逛着街,偷笑来往路人的匆忙。
是每个人曾经拥有,但是被现实击倒最先放弃的那一种状态。
你是不是曾有这种感觉?常常对生活中的一切感到迷茫,幻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期待幸运的降临,而现实又告诉你童话里都是骗人的。
你是不是曾有这种状态?在熬夜、发呆、看剧、打游戏中烧掉大把光阴和无处施展的热血,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一步步确定了自己不要什么。
但这就是青春啊,高晓松曾对四十不惑的一段释义我特别喜欢,他说:”年轻的时候每件事你都特想明白,每个人你都想仔细想把他看透。但是其实你明白不了,可是年轻的时候就太想明白。因为老觉得有一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中年的状态从来不是时间的某个刻度,而是你不再对世界感到新鲜和好奇,失去深度学习的能力。就像我们的父母,智能手机到了他们手里,竟然一点都不智能了。本来一个按键就能解决的问题,到了他们那里竟然变成无法开解的难题。
身处青春期的人是没有办法使自己安稳的,总是躁动地去寻求某种变化,每天被各种信息轰炸,却还是觉得自己知道的不够多,因为没有心满意足的时刻,所以不断地向前奔跑。
步入中年的人们往往思想懒惰,进而丧失行动力。总想着来日方,大难不至就会什么也不做,然后会发现自己又回到日复一日的平庸生活,生活的欲望被消磨殆尽。
而保有少年感的人会把人生设定到即使随时死去也觉得没有任何遗憾的版本,就是要立即去到最想去的地方,即使旅途中有太多的不确定。就是要倾其所有爱到喜欢的人,尽管那个人也许并不能陪他走到最后。
在最尽兴的时候干了这一杯,把酒喝光,将爱用尽。无论多大,都不要跑丢了你的天真气啊。
让人感到危机的是配不上年龄的智识
有危机的感觉并不是因为年纪大,而是没能拥有与年龄相配的智慧和见识。危机感来源于对能做的不甘心和对想做的够不着,缺乏对生活的掌控力,现实得不够彻底又理想得不够纯粹,时间一天天过去,还没有掌握成熟的方式去面对生活。
我们对中年的忧虑和恐惧,往往停留在挺着肚子、头发稀疏的外形想象;而我觉得,那些遵循世俗的狭隘和愚昧,才是不知不觉间长出来的皱纹。
如果你知分寸懂选择,面对自己想要的全力以赴,尽最大努力让手里的资本多一些,时时有选择,路路有回转,那么不管到人生的哪个阶段你都不会有危机感。支撑一个人走下去的,一直是他的野心、愿景,或大或小的成就感和不偏不倚的掌控感。
所以那些有危机感的中年人是因为强迫自己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时间表去生活,每天被追赶,25岁结婚、30岁生小孩、35岁晋升,40岁做高层,当生活的轨迹脱离了这张时间表便会感到焦虑,抱怨世态的不公。当生活都是被他人掌控,又怎会活出自己的样子?
那些逼着你面对中年危机的人,总是以“我是为你好”的角度述说所谓的人生道理,他们的自恋自大自以为是一定会逼他在你出问题时说这么一句话:“你看吧,我当初说什么来着。”只提供人生观,而没有方法论的建议都是在耍流氓。
我们从小总是被问,长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现在有人问我,我会替小时候的自己回答一句:“什么意思?我难道不能成为我自己吗?”
那些为自己和他人的中年危机感到焦虑的人们,世界上还有一种人永远活在青春期里。他们没有屈从于生活的框架和审判标准,一生去追寻自己与世界的边界,要看到宇宙的疆界,也要永远看不到宇宙的疆界。
无论多大 也不要跑丢你的天真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