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了朋友讲了一场关于幸福的分享,其中一个环节是用把一个橘子想象成一种你从未吃过的一种未知食物,或许有毒,或许无味,或许很甜,或许很苦,或许...总之你可以在吃之前做很多假设;而吃的过程中要静静地感受食物本身,吃完你要分享你吃的心得和体会。
本以为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游戏,当完成之后,没想到给我带来的收获却是特别的,本来我就是把它想象成一个从冷藏库拿来,还带有一定新鲜度的橘子,本来以为它是甜的,没想到却是酸酸的,酸的都要把自己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牙齿融化掉,咀嚼橘子的果肉,原本有点老的果肉,在酸汁的带动下,已容不得细细品尝,用囫囵吞枣式的吞咽来掩饰面部表情的尴尬。而吃完之后大脑反应的第一感觉:这么酸的橘子就是没成熟,早知道就不吃了!
现在回想起来,游戏是很好笑,感觉当时时间过的很快,分享过程在互动中,也不知不觉的完成。这一种忘我的投入到专注的事情当中,自身获得无限满足感和幸福感的状态,就是被人称为福乐状态。
当人进入到福乐状态时,在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双饱和情形的引领下,可以进一步专注到自己喜欢的事物之上,迅速提升自身的效率和处理事物兴奋度,同时也有助于延长对事物的持久度,而处理相同事物的深入和持久,会持续增加个人的幸福感,正因如此,可以说,福乐状态是增加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如何才能进入福了状态?如何对不喜欢或未知的事物建立福乐状态?
先看第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的情形都可以达到福乐状态,比如看一部自己喜欢的小说,电影,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等。仔细观察,我们对感兴趣的事情更能快速进入到福乐状态,在去做兴趣爱好的事物后,自然而然就进入到福乐状态,随着对兴趣时间和次数的增加,个人的幸福感也会得到极大增强。
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上面橘子的故事,在吃之前,我们更容易主观上对事物进行个人认识上的自我限定,当吃的过程中,我们的认识对自我主观认识产生了偏差,我们会本能的逃避,开始对客观事物的否定,转而对自我观认识进行辩护,直到最后将自己进行催眠,实现对客观事物的彻底否定。最后的一个自我分享过程,需要对他人解释我们的主观观点,我们会下意识为主观寻找支撑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再次面对客观事实,进行认知的重新构建,如此往复,随着我们对客观事物的不断认识,我们会惊奇的发现,我们开始接受不曾接受的客观事物,开始对它产生兴趣,逐渐进入到福乐状态。
说到这里或许为我们找到了对不感兴趣和未知的事物进入到福乐状态的思路,当自我认知和客观事物存在矛盾是,要客观的分析问题,实现自我认识的提升,在这过程中,我们的福乐状态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那时你还会缺少幸福感么?
生活中处处充满荆棘,面对未知的世界,我们要正面面对,用我们的智慧,有出一条只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