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和我的几个群里,都有朋友在晒头脑王者这个小程序,身边各个群里,还有不少头脑王者,所以,我也把这个小程序扔进了咱们的説友群,看看大家对于这个知识类游戏的怎么看,不少説友是由于我这一扔才玩上的。
头脑王者,为何好玩呢!又让我想起来以前周溪乔师兄分享的小故事《普朗克的司机》,另一个版本也有说是爱因斯坦的司机。
普朗克是德国著名的量子物理学家,是1918年的诺贝物理奖获得者。普朗克获奖后,每天奔波于各国知名学府及社交场合,演讲他的理论。过了段时间,给他开车的司机把演讲的内容听得滚瓜熟烂,就对他说:尊敬的教授先生,您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我都听熟了,这样吧,下次到慕尼黑,就让我替你讲吧,你也歇一歇。普朗克说:好啊,你想讲,那就你来讲好了。
到了慕尼黑,普朗克坐在下面,他的司机登台,对着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的一通演讲,讲得跟普朗克一摸一样。讲完了,一个教授举手:“普朗克先生,我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问了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听完问题,司机笑了: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
周老师分享查理 · 芒格一路经典的话: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另一种是表演!许多人其实并没有掌握什么知识,而是象普朗克的司机一样,只是学会了表演。更糟的是,有人入戏太深,忘了自己只是个“司机”,而不是“普朗克”。
知识可以成为表演,不然那么多的知识竞赛何以博得收视率呢?当然,对于观众来说,知识竞赛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有趣方式。如果让趣味性更高一点,可以请来一些专家做一些解读,例如高中时,我很喜欢看青歌赛,喜欢的原因不是看比赛,而是看文化课考核环节,评委是余秋雨,每次选手答题后,余老师都会做一个点评,不只是告诉你正确答案,而且会告诉一段故事和背景。类似的《诗词大会》,则是细分知识的更高级的表演形式。
但是对于玩家本身而言,这份有趣,最多也就是一个表演。我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偏好语文、文学、世界、历史方面的题目,数理化是马马虎虎,一旦遇到体育、动漫、游戏,基本是两眼一抹黑。即使做过的题目再遇到一遍,还是失忆,所以,竞赛就成了验证我知道“我知道”,或者我知道“我不知道”的一个游戏。结果我的知识雷达图,还很邪门的竟然很均衡。我当然可以选择,不告诉你们这一段,然后炫耀一下战绩。
昨天我在我们的会员群里就一个小小的提问,知道或者不知道“两河文明”是哪两条河,对于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干培训的同行们,都知道,经常说学习的起点,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但是这个起点,这个学习中的“洪荒状态”的打破,恰恰是最难的。从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到我知道我不知道,这个过程,是从潜意识领域到意识领域的跃迁,这一点不是知识学习可以带来的,因为知识学习,已经是在意识层面让我们去验证。
什么碎片化学习呀,付费专栏呀,赚到不少知识焦虑者的眼球和银子,而这些都是在意识层面,而真正要让一个人成长的学习,是如何打破他“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洪荒状态。罗马既然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崩塌的,除非掉下一颗原子弹,那叫世界末日,不要打破了,是彻底毁灭。我们要做的是在人生哪一天真的会遭遇原子弹之前,我们可以提前调整和预防。即使多年以来养成了一个看似异常滴水不漏的坚硬外壳,也一样是可以改变。
在家庭中,职场中,各种场景和关系中,我们分分钟都有各种各样的体验,尤其是一些挫败的、不顺利的、纠结的、痛苦的、卡住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体验,这些是在我们“洪荒状态”外壳表面留下了一些细微的裂缝,当我们能够注意到这些裂缝的时候,或许就是“破”的开始。或许,为了解决这些裂缝,而我们参加了更多专业的沙龙、课程、工作坊,其实是拿着一把锤子,把这些裂缝敲击得更大。
等到碎片掉落一地的时候,固然也是痛苦的时候,因为躲在原本觉得坚实无比的外壳下的自己,突然走到了全新的世界,难免有些不舒适,但是,那会让我们获得一个新生。因为,我们终于知道,我们“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