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是彝族传统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就是彝族传统的节日---火把节。
“土司用牛过节日,富人用羊过节日,穷人用鸡过节日,寡妇用辣椒过节日,鳏夫用盐巴过节日”,这是彝族小孩过火把节时点着火把钻进自家地里烧虫蛾时爱唱的歌谣。
从这些朴素的歌谣里折射出这样几层意思:一是过去彝族社会等级分化严重,整个社会分为皇帝、土司(官员)、黑彝、自由民和奴隶五等。因各个阶层掌握的物质财富不同而其生活的境遇也就不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时而有之。二是生活在世上的彝人因勤劳和懒惰程度不同,其生活状况也迥然相异。上层人物靠剥削维持生计自然无话可说,但下层社会人们的生活困境跃然浮现在歌谣里;三是即使处在下层社会的人,也会因劳力丰寡的悬殊而拥有财富的程度不尽相同。你看寡妇火把节因缺少劳力连鸡都杀不起,而鳏夫则非但缺少劳力还外加懒惰,比寡妇的生活质量更差。
关于彝族人的来历连彝族人自已也说不清楚,专家教授们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典型的有北来说,西来说,东来说,土著说这样几种;也有专家学者把楚辞里常用的“兮”字意会到彝族的历史里,从彝族人的日常用语常用“兮”字而把彝族人的历史上溯两千年与楚国扯上了关系,说彝族人是生活在两湖一带楚国人的后代;也有的专家学者指出彝族人平时将汉民族统称为“蜀”而将彝族的历史追记到三国时期的蜀国,说成都平原一带早先是彝族人的领地,后来刘备带着诸葛亮打到四川成都后,把彝族人赶进了大山深处,诸葛亮七擒孟获中的孟获就是彝族人的祖先,至今雅安市的石棉县和凉山州的冕宁县交界的地方就有一个诺大的孟获城,孟获城里屯兵二十万简直一点问题都没有;也有的专家学者把彝族当做古羌族的一支而把彝族的历史追溯到汉唐时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清楚地记载了羌族人悠扬的笛声;也有人根据彝族老人死后,祭司们按《指路经》将亡灵超渡到兹兹普伍这个地方,根据考证兹兹普伍就是今天云南省的昭通地区,于是想象力丰富的专家学者把彝族人与距今约一百八十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扯上了关系。看来要想真正把彝族人的历史来龙去脉弄清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彝族人当然不可能还存在过去那样的社会等级,他们同其它民族一样同列中华民族之一,他们大多居住在西南一隅,那里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所说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的地方。由于自然环境条件差,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尚生活在贫困线下,而且有些地方还泛滥着毒品和艾滋病。
为了实现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庄严承诺,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彝区实施精准扶贫,打起了一场又一场禁毒防艾的人民战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西南彝区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彝族人的精神面貌也会变得更加健康向上,广大彝区会成为一片真正无病无灾的乐土。
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而彝族年是嘴巴的节日,这是彝族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如今彝族人传统的火把节俨然成了两条线,一条是政府主办的官方火把节,旨在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感受和体验具有浓厚民族文化底蕴的火把节。火把节上,官方组织了点火把、选美、文艺演出等独具民族风味的活动,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斗牛、斗羊和斗鸡比赛;另一条则是民间原汁原味的火把节,到了火把节的一天,各户彝族人家都会杀鸡宰羊敬奉神明,祈求得到神灵的保佑,使其年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火把节不论是怎样的一种庆祝方式,都同宗同源,都来自于同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是这样的:很久很久以前的夏天,有一位天神冒着酷暑来到人间视察,他听说彝族有一位力大无穷的英雄叫恩体古兹,恩体古兹非常会摔跤,摔遍天下都没有对手,这引发了天神的好奇心,他想试试自已的身手,便找英雄恩体古兹比试,结果大败而归。
天神的面子挂不住了,他气急败坏地回到天庭,放下无数的虫蛾到彝族人的庄稼地里搞破坏,妄图把彝族人即将丰收的粮食尽数毁坏,使彝族人饿死。聪明的英雄恩体古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让彝民点起火把走进田间地头,烧死了天神蓄意派到人间来搞破坏活动的虫蛾。
庄稼丰收了,彝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天神看怎样斗也斗不过恩体古兹,只得作罢。从此,彝族人为了纪念自已智勇双全的英雄恩体古兹,把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传统的火把节。
彝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具有悠久的历史,火把节从洪荒年代走来,一直走到了今天,而且还将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