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简书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讲了自己的写作感受,读了以后,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写作经历,也有一些感悟.
读大学之前,自己对写东西也没有太浓厚的兴趣,写作水平也不怎么样。印象中,初中到高中几年中,只有一次自己的作文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那似乎是十几年的语文学习生涯中,最为骄傲的一次。除此之外,绝大部分的时间里,历任语文老师对我,我对自己的语文,应该都是没有太大期望的。
二零零九年的九月,进入了宁静的大学校园,跟多数人一样,行走在人群里,迷茫在校园里。所幸就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图书馆里,巍峨的双子塔图书馆,数百万册图书,对于迷茫而又极度渴求新知识的我来说,简直是再好不过的去处。于是,文史哲等人文社科领域陆陆续续走进了我的视野,或者说,我带着探索的心情去接触了它们。大量而广泛的阅读,逐渐拓展了我的知识视野,甚至颠覆和重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乃至思想体系。而大学生活的相对自由的时间,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就这样,写作的水平在逐渐提升。
最开始写东西,通常是发表在空间里,随着写作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同学、朋友在评论区给了我肯定,有时候还能引起很多人的情感共鸣,不得不承认,这些外部肯定给我了莫大的鼓励,也在无形中激励着我去搞更多的创作,甚至会不自觉地去反复关注有多少人看了或评论了自己的文章。但是后来我发现,为了写作而写作,或者说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而写作,这条路对我来说,根本行不通。究其原因,其实不难解释。
当我内心没有写作的灵感或者激情时,硬逼着自己为赢得别人的肯定而写作,写作的目的就变化了,就从一种内在的自我需求,变成了外部的虚荣需求,本质上就是压迫自己自由意志而顺从虚荣的不自由行为,带着枷锁去写作,怎么可能写得好呢!除此之外,为了虚荣而写作,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诚实,对自己不诚实就难以写出真情实感的文字,就难以打动人心。
回顾自己的文章,获好评的文章,通常是那些质朴的文字和真实的情感所构成的。这反过来坚定了我的这种认识。现在来看,写作的本质应该是作者与自己内心的自由坦诚的对话,文章只不过是对话内容的文字组合而已,至于他人看到文章以后有何感受,那是读者自己的事情,不必为此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