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悬挂在床前,披着荧光纱,撒下缕缕光辉,透过窗户,映照在我脸上,明晃晃的。
现在是凌晨三点半。
就这样,我被一枚月亮给叫醒了,而另一个叫醒我的,则是大庭叶藏。
花费了三个多小时,我读了一本名为“人间失格”的书。但在这之前,我其实还用了两个夜晚的睡前时光。
直到我认为,我无法承受这本书在夜晚带给我的不安与恐惧,以及每天断断续续的忍耐。
于是,便有了一下午的冲动——我要读它!
“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是我与他的初识。
“若能避开猛烈的欢喜,便不会有悲痛的袭来”,让我记住了他的名字。
而再次相遇,则激起了我想读它的强烈欲望。
因为偶然间看见了书里的部分情节,足够引人入胜,荒诞离奇。
《人间失格》取材于作者太宰治的自身生活经历。
写一个性情乖僻的青年知识分子——“大庭叶藏”,饱尝世态炎凉,绝望之余沉湎于烟酒毒,最终走上自我毁灭的故事。
而作者本人,在出版此书的同年,也投河自杀了。
“我的地狱失火,众生人间失格,我的神明却要顾及众生,对我笑着说抱歉”。
像是对人间毫无留念般,他坠入了属于自己的地狱,从此消失,真正上演了一出戏剧。
整本书,大致分为四板块。
作者简介中,“因为,我们心中或明或暗,都存有懦弱的一块,被他无声地袭击,无从回避”,解答了我上述恐惧的缘由。
序言则介绍了三张老照片,为其下文做铺垫。这三张似笑非笑的老照片,新颖有趣不枯燥,无疑激起了我想读下去的强烈欲望。
正文结合了序的三张照片,将其分为三扎手记。这样的安排,使得读者一目了然,更容易理清全文脉络。
最后一部分,是后记和太宰治年谱。也可以称之为“跋”,一种置于书末的文体。补充了序与前言的不足,使得整本书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人间失格》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展开,非常轻易地窥探了叶藏的内心世界。
真实直白,很容易让人理解并感同身受,融入其中。
仿佛,“我”就是大庭叶藏。
“我过得是一种充满耻辱的生活”。
从书的第一页开始,我便清楚,它将带给人一种,连呼吸都充满痛苦的压抑氛围。
而且我确信,一旦我开始,便不会想要停止。
因为它有这样的魔力,而我也实在想不出有什么东西,可以打断我的思考,阻止内心对他的渴求。
行动总比语言来得更迅速敏捷。
瞧,“哗啦”一声,我已经开始翻页了。
因为不曾尝试过饥饿感,而且对用餐时刻充满了恐惧,所以才会不明白——“人为什么要一日三餐?”
第一手记讲述了主人公“叶藏”从孩童到中学时期在故乡的生活。
他从心底厌恶吃饭。
一方面是因为家境富裕,完全不需要考虑经济问题 ; 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不是一个他自己可以选择的事情。
“一家老小,一日三餐,在规定的时间内聚集到一间阴暗的屋子里,井然有序地并排坐着,不管你有没有食欲,都得一声不吭地咀嚼着,还一边佝着身躯埋下头来,就像是对着那蛰居于家中的神灵们祈祷一样”。
这种失掉对食物的兴趣,将吃饭变成祷告会,成为每日必做,又不得反抗的事,又有谁会真正喜欢?
叶藏是个聪明的孩子。
他善于独处,喜欢看书,很轻易地便能察觉别人想要什么。
但他又懦弱到了极致。
将精神上的忧郁和过度敏感封闭起来,伪装成天真无邪的乐天外表,奋力的讨好别人,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使自己一步一步地彻底沦为了一个滑稽逗笑的畸形人。
叶藏从不曾忤逆旁人。
对讨厌的事情不说讨厌,对喜欢的也是战战兢兢。
他从未展示过真正的自己,更害怕惹怒别人,被世人所唾弃。
这就是叶藏。
“人们对这个名叫“叶藏”的人已经关闭了信誉的外壳”
“即是说,在女人眼里,我是一个可以保守恋爱秘密的男人”
简而言之,“我”是一个不值得他人防备的人。
而叶藏也是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发觉,自己的不幸,乃是一个缺乏拒绝能力的人的不幸。
所以,故乡带给他的不是幸福,而是不幸。
况且,他是一个连幸福都害怕的胆小鬼。
越幸福,越恐惧,越害怕,越不安,越不知所措,越善于伪装,越讨人欢喜。
他就像一个被世界打满窟窿,已绝然丧失欲望的人。
好似马上可以奔赴黄泉,而世间也没什么值得他留念的。
但这样的一个人,竟又妄想苟活于世,便把自己伪装成了小丑,企图用别人的欢笑来拯救自己。
那如果一旦被人识破,捉住了把柄,他又会怎样呢?
手记之二里记录了他第一次远走他乡,开始上中学后的经历。
他寄宿在亲戚家,依旧是个女多男少的地方,依旧带着一副丑陋的面具,并常常躲在面具下偷笑,观察所有人,企图哄骗他们。
但这一次不同的是,他被人给识破,并当场揭穿了。
一个名叫“竹一”的同班同学,就在叶藏成功蒙骗他人时,捅了捅叶藏的后背,低声咕哝道:“故意的,故意的。”
这让叶藏平生以来第一次受到了威胁,前所未有的恐惧随之而来,他害怕了。
但与此同时,他又难以置信。
第一次被人揭穿,竟是他不屑留意的一个人。
或许,正因为如此,才致使他漏洞百出。
所以,永远不要小瞧任何一个称之为人的人。
叶藏被识破后,便百般讨好并接触他。
毕竟他是第一个识破“我”的人,而“我”也害怕他将这个秘密泄露出去。
叶藏和竹一假装交好,并慢慢成了朋友,可能到最后,已然成为知己?
竹一给他的人生带去了一丝光芒,但却并没有改变什么。
要我说,当时的叶藏其实连“朋友”是什么都不清楚。
毕竟他一开始就不屑与竹一为伍,而且对这个世界也没有过多的期待。
但竹一的两句话,却成了他的人生预言。
“你呀,肯定会被女人给迷恋上的!”
“你呀,肯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画家呐 ”。
的确,他被女人给迷上了,而且还不止一个。
他与第一个爱上的女人——“常子”,这个诈骗犯之妻,一起殉情自杀了。
但“殉情”并不等于“相爱”。
他搞不懂女人究竟为何种生物?
“女人有时和你形影不离,有时对你弃之不理”
“对待滑稽的逗笑,女人似乎比男人更显得游刃有余”
“所有的女人,到底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活着呢?”
“就是说,男人拜托女人做事,她会高兴的”。
瞧啊,他一直都看不懂。
不过,他的确很聪明。
至少会吸取以往经验,知道“女人像那样哭诉起来时,只要递给她一样什么好吃的东西她就会吃起来,并因此而改变心境”。
又或许,是他确实被女人抓住了把柄?
反正他搞不懂,就会越陷越深,而越陷越深,就越容易迷失。
他迷恋上了这个叫“常子”的女人,而女人同时也缠上了他。
“不幸的人总是对别人的不幸敏感万分”,
他们都散发着相同的气息,并把这种不谋而同演绎成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两人相约跳河之后,他自杀未遂,反而成了陷害“常子”自杀的人。
真是事与愿违啊,想死的人死了,不想活的人却还活着。
而受这件事的影响,他的高中生涯也宣布结束。
他被学校给除名了,并因此而失去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柱。
这便到了第三手记。
在这之前,我一直没有提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也就是一步步推动他人生走向灭亡的人——掘木。
掘木的谐音是掘墓,他正是一步步挖掘坟墓,让叶藏走上地狱之人。
果然,对于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远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的多。
他们是通过画画接触的。
但来往的经过并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大多是关于烟、酒、妓女……
的确,掘木是一个无所顾忌,毫无忌惮的好玩伴。
但这样的人放在身边,无疑是个小型炸弹。
而对于叶藏来说,更是有过之无不及,相当于走上了自我毁灭的路径。
“说来也是,因为我不像你那样是个罪人啊,即使我玩女人,也不会让女人去死,我也没有卷走女人的钱财”,这是身为朋友的掘木对叶藏的中肯评价。
掘木的悲剧,便是永远活在了自己的悲剧中,而且从不认为这是个悲剧。
掘木确实成为了叶藏的朋友,相互轻蔑却又彼此来往,并一起自我作践的朋友。
如果说,竹一给叶藏点亮了前方,那么掘木无疑是带着叶藏,踩了一路的地雷。
但叶藏的第二个女人——静子,却是通过掘木结识的。
她是一名做记者的单身母亲,而叶藏也通过她,继续开始了有关绘画上的创作。
但这仍无法挽救叶藏比掘木更加悲剧的人生。
明知是个坑,却毫不在意的跳了下去,最终深陷泥潭,只学会了逃避,这便是叶藏。
之后他与静子也不欢而散,更确切的说,他逃跑了。
他无法承受自己对她们的折磨,也无法忍受自己心灵上的煎熬。
而此刻的他更是意识到,“所谓的世间,不就是个人吗?”
这就比较难办了,一个胆怯懦弱的人突然顿悟,更新了自己惯有的想法。他又会怎么样?
“世间。我开始隐隐约约明白了世间的真相,它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争斗,而且是即时即地的斗争。
人需要在那种争斗中当场取胜。
人是绝不可能服从他人的。
即使是当奴隶,也会以奴隶的方式进行卑屈的反击。
所以,人除了当场一决胜负之外,不可能有别的生存方式。
虽然人们提倡大义名分,但努力的目标毕竟是属于个人的。
超越了个人之后依旧还是个人。
世间的不可思议其实也就是个人的不可思议。
所谓的汪洋大盗,实际上并不是世间,而是个人。
想到这儿,我多少从对所谓的世间这一汪洋大海的幻影所感到的恐惧中解放了出来。
不再像以前那样漫无止境地劳心费神了。
即是说,为了适应眼前的需要,我多少学会了一些厚颜无耻。”
在撇下一切,逃离之后,非常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很想去保护的女人——良子。
一个他真正喜欢,纯洁善良,能够让他体验到美好初恋,以至于让他卸下所有防备,给予他无限信任的18岁处女。
然而这个女孩,给他的打击也非同小可的。就像刚刚燃起的一团希望之火,瞬间就被浇灭了。
一切灰飞烟灭,又回到了原点。
“良子对他人的信赖遭到玷污这件事,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埋下了我无法生活下去的苦恼种子”。
良子在他面前被人强奸了,而他又一次选择了落荒而逃。
真是满不在乎,又卑微到骨子里的人。
于是他第一次发问,“难道纯真无邪的信赖之心真的是罪恶之源吗?”
难道,不抵抗也是一种罪?
三个女人一台戏!但这个故事到这还没有结束,继续虐。
之后他又经历了吸毒成瘾,吃药自杀,再到被亲朋好友送进精神病院,接回家又被一个老女人强奸N次。
最后再见到他时,已然是一个二十七岁的糙汉子了。
作为已丧失为人的自己,或许,他连逃跑的资格都没有了。
而他又能跑到哪里?
不论是去了哪,终究都骗不过自己。
“只是一切都将过去。 在迄今为止我一直痛苦不堪地生活过来的这个所谓“人”的世界里,唯一可以视为真理的东西,就只有这一样。 只是一切都将过去。”
看完这本书,又在网上搜了一下热评。
其中有一句,“毫不同情作者,就像无法同情自己一样”,让我感触颇大,嘴里瞬间溢出一股咸味。
我的确无法同情作者,就像无法同情自己一样。
但我依旧很爱他,就像爱自己一样。
我已丧失了爱别人的能力,却无法不爱自己,我厌恶自己,却不得不去爱他。